敦煌莫高窟为什么被称为天神?

在中国甘肃的古丝绸之路上,有一座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那就是敦煌莫高窟。她经历了许多沧桑。历经1600多年的风风雨雨,她至今仍保留着492个编号的窑洞,2450多件彩塑,4500多平方米的壁画,5个唐宋时期的木檐。在一个山洞里,人们曾经发现了从北魏到宋代的文件、刺绣和绘画等5万多件艺术品。在敦煌,无论艺术家、音乐家、手工艺人、舞蹈家、宗教人士、作家、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建筑师等。,他们可以获得他们需要研究的信息,而对敦煌的研究也就成了一门特殊的学问——敦煌学。

在玉门关和阳关的东面有两座独特的山:三危山和鸣沙山。三味山因山有三峰,危岩即将坠落而得名。夕阳西下,光芒万丈,反射出神奇的色彩。鸣沙山是流沙堆积而成的。人从山顶滑下,沙搓雷鸣,故名。举世闻名的莫高窟就是在鸣沙山脚下的悬崖上开凿的。有一千多个洞穴,所以被称为千佛崖。

莫高窟艺术造型丰富,天地万物都准备好了,仿佛世人都在寻找天堂,又仿佛天堂的神灵都乐于来到人间。在各种形状中,彩色塑料是重要的一种。因为彩色雕塑是崇拜的对象,佛教徒对其顶礼膜拜。就艺术而言,莫高窟雕塑和绘画并重。洞穴中的壁画不仅仅起到陪衬作用,而是与雕像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统一和谐的完美整体。

莫高窟是在砾岩上开凿的,石头比较松散。可以开山洞,但是不能用来雕刻。所以一开始就采用了传统的泥塑化妆。聪明的艺术家用揉、塑、糊、压、切、雕等传统技法塑造形体,再用点、染、刷、画、描等绘画技法描绘细节,体现质感,在唐代称为“塑容画质”。这就造就了千古流传的不朽艺术杰作。

在莫高窟现存的492个洞窟中,有110原型造像,共约2450具。其中,基本完好的雕像约有1400尊。约300具尸体属于魏窟造像;隋洞造像350尊;唐石窟造像670余尊;五代、宋代、西夏、元库的人物超过100。还有近千具清代彩绘重塑的尸体。雕像的数量和持续时间是世界上任何雕塑艺术博物馆都无法比拟的。

莫高窟彩塑艺术的发展演变大致可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

主体性圆形雕塑在其发展初期,多为佛教所崇拜的主要偶像,如弥勒佛、释迦牟尼、多宝并肩而坐、谈天、禅定、思考,中央塔柱展示释迦牟尼苦修、妖魔化、开悟、谈天等生平事迹。

佛像一般是一佛两菩萨的组合。其中弥勒佛的数量最多,一般放在上层龛位,说明弥勒佛在“天庭的袖珍率”较高。其次,冥想意象比较多。“禅定”即“思想修行”,意为静心打坐,忘却世间一切烦恼,使精神世界达到清明境界,逐渐接近天国。早期的雕像,无论是人物造型、服饰、形体乃至艺术风格,都没有完全脱离印度犍陀罗艺术手法。人物的特点是额头宽阔,高鼻梁,细长的眉毛和眼睛,波浪发髻和僵硬的体格,但衣服已经中国化了。

隋唐时期,是石窟发展的中期,也是莫高窟雕塑的鼎盛时期。隋唐时期的洞窟多为佛寺叠斗,正面的大龛里排列着一组以佛为中心的造像:佛像居中,两侧立着两个弟子、两个菩萨、两个天王、两个威武之人,有师徒,有坐有立,有文有武,成为隋唐时期造像的定制。佛像居中,身材最大,发髻螺髻,脸型丰腴,眉如彩月,美目直鼻,嘴角微上翘,微微一笑,一对耳垂,和谐、端庄、善良,身着袈裟,过肩衣,图案朴实无华,结坐莲花座上,让所有人都坐在莲花座上。

唐代艺术家对菩萨的塑造情有独钟。他们把自己的生命注入泥土和麻草,也创造了生命。她们在赞美“上帝”,更多的是在赞美人类女性的善良、美丽、智慧和尊严。到了唐代,艺术家们将女性之美超现实地投入到菩萨的塑造中,而男性的阳刚之气则凝聚在国王力士的雕塑中。天王身披铠甲,脚穿毡靴,双拳怒目,脚踏邪灵,威武凶猛;莱克丝上身裸露,肌肉突出,眉毛怒目而视,令人望而生畏。再加上彩金点缀,浓墨重彩,画龙点睛,发丝蓬松,飘逸洒脱,极富动感,收到了泥塑难以达到的效果,大大增强了艺术的感染力。

五代、宋代、西夏、元代等时代,是莫高窟雕塑的衰落期。五代及宋初的造像、意象、服饰,仍保留着唐朝的遗风,但远不如唐朝的雕塑,缺乏内在的生命力。佛菩萨的表情是冷漠的,甚至是无奈的。西夏和元代,至今保存的造像很少,只有释迦牟尼多宝并排而坐而谈,内容和技法与宋代相似。最近发现西夏一个可以算是小众的女神的二体雕像,穿的是西夏贵族妇女的服饰,纯世俗。到了清代,又加了一些道教的神,极不协调。

在莫高窟丰富的艺术画廊中,45000多平方米的宗教艺术壁画以佛教经典为基础,由中国历代艺术家和画家精心绘制而成。但它涵盖的不仅仅是佛教,还有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大致可分为佛或菩萨造像画、佛生及婚姻故事画、各种改画、供养人画像、装饰图案等。“造像画”是莫高窟中的大量壁画,包括佛、菩萨、罗汉、小千佛、道图和密宗曼陀罗。佛是“佛”的缩写,意为“觉悟”或“睿智”。

在佛教中,“本生”是指释迦牟尼的前世。印度的佛教徒信奉轮回,认为释迦牟尼在出生前经历了许多世,然后将许多民间寓言和传说演绎成佛教的《本生经》。这些故事的共同点是倡导舍己为人的精神,劝人善良。《佛传》指释迦牟尼一生的事迹,通常有轮回、出世、印心、成城、苦修、妖魔化、开悟、涅槃等。本生和佛教的故事在唐代几乎被经典取代。佛经是佛经的形象。靖边是莫高窟壁画的主体,占据最重要的位置,面积大,数量多。唐朝的变化的主题是赞美佛教国家的欢乐。很明显皈依佛门会有好结果,甚至悲剧也会以喜剧收场,这与唐代社会经济繁荣,人民生活相对稳定有关。宋中期以后,经学逐渐程式化,如同一千幅佛教卷轴,难以分辨其主题内涵,而元代的经学则变成了各种密宗曼荼罗。“提供者”是那些支付洞穴修复费用的人。他们把自己的像画在墙上,表示这个洞里的佛菩萨是他们的供养,是他们的功德。他们是现实世界中的人,衣着与当时的社会身份相符。它们是研究历代服饰和社会生活的极其重要和珍贵的资料。“花纹”遍布洞穴,犹如进入一个百花争艳的花园。莫高窟的装饰图案可谓是图案的集合体,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莫高窟丰富的画廊反映的是现实生活,虚幻的佛国世界是人们对宗教的信仰和支持。高高的石壁上的画再现了神人合一的境界,堪称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