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九寨沟。
由于地处高寒山区,交通极其不便,人类活动很少,所以保存了近乎原始状态的生态环境。但自从被开放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后,游客数量与日俱增,环境受到污染,失去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因为大面积的森林被砍伐,地下水位下降,石灰华变成了沙质,石灰华瀑布开始崩塌,向源头侵蚀。
1.财产名称
九寨沟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九寨沟风景名胜区),简称九寨沟。
2.地理位置
九寨沟,面积720km2,外围保护面积600km2,位于东经103° 54′,北纬3310′,南坪县城以西40km。它是一个南北向的深谷,深度超过50公里。它是以峡谷中的九个藏族村落命名的。
该地区河流属于长江水系:嘉陵江二级支流白河,发源于龚岗岭以北;涪江,发源于雪山亮子;岷江,发源于龚岗南侧。
九寨沟-黄龙属于高原温带-亚寒带季风气候区。垂直分带特征明显。海拔3400m以下气候为山地温带,年平均气温2.5 ~ 12℃。海拔3400m以上,属高原亚寒带气候,平均气温低于2.5℃。该地区大部分地方一年四季春秋相连。年降水量约550 ~ 800毫米,特点是湿润寒冷的山地和干燥凉爽的山谷。区内植被发育,森林覆盖率达35% ~ 50%。垂直分布很明显。2800m以下为针阔混交林带,2800 ~ 3800 m为针叶林带,3800 ~ 4200m为高山灌丛草甸带,4200m以上为寒漠带,基岩裸露。
3.研究历史和成立日期。
1978年,国务院将九寨沟列为大熊猫保护区之一,1982年,国务院批准为黄龙-九寨沟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2批准将九寨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自然遗产)。
九寨沟古称“翠海”。据《南平县志》记载,海子那里“波光粼粼,碧绿如镜,映兰林”。因为交通堵塞,很少有人感兴趣。1966年,森工总局进入九寨沟,森林开始被砍伐,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九寨沟的风景正面临危机。九寨沟风景名胜区管理局成立于1983。规划了九寨沟的保护和旅游业的发展,在沟口西山上修建了直升机场。此后游客数量逐年飙升,学地学的游客也是络绎不绝。四川省地矿局成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从1985开始对其进行专项研究,地下水、地表水、湖泊淤积等动态监测点仍在监测。同时,中国科学院成都地理研究所也在这里设立了泥石流综合研究站,对沟内滑坡、泥石流进行研究、监测和治理。上述工作为研究九寨沟自然景观的形成、演化、发展和保护奠定了基础。
4.描述
九寨沟是一条从南到北的Y形沟。沟内有114个湖泊,17个瀑布,11个急流,5个钙华流串联而成(图15)。
图15九寨沟湖泊瀑布分布图
4.1概述
九寨沟中泥盆世至中三叠世出露的地层主要是厚3000~5000米的白云质灰岩..在构造上,该区位于白马弧形构造的西北翼。由于强烈的挤压,地层形成了一系列北西向的反转褶皱。断裂构造主要为NE向或NW向断裂。上新世以来,随着青藏高原的强烈隆升,断块之间发生了垂直错动。这是本区地貌形成的地质和构造背景特征。
九寨沟位于岷山山脉北中段,相对高差1000 ~ 1500m,一般海拔2500~4500m。九寨沟沟口3085米,最高峰甘孜贡盖峰海拔4558米。区域雪线高度约5000m,有现代冰川。
四川九寨沟以其独特的石灰华和高原湖泊而闻名于世。钙华的物质来源来自石灰岩的岩溶作用,是由地表和地下水的作用以及上升的地形形成的。一系列碧水如镜的高原湖泊,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流经石灰岩地区,水中含泥沙极少。每个湖的面积都很小,呈串珠状排列,受断层控制,与冰川作用有关。
4.2地层和地质构造背景
九寨沟出露的地层为中泥盆世至中三叠世的海相碳酸盐岩地层。主要为厚层纯灰岩、白云岩灰岩和生物碎屑灰岩,总厚度3000~5000m。在构造上,该区位于白马弧形构造的西北翼,地层被强烈挤压成一系列北西向的背斜和向斜。褶皱紧密,轴面陡峭甚至倒转,地层倾角大于45°。被称为宝镜岩的岩壁是一个走向为NW、倾角为62° ~ 69°的地层。区内主要有一系列北西向断裂,形成断层网,走向北北东向,倾向北西向或南东向,倾角50 ~ 60;扎如沟-则查瓦断裂,走向北北东向,倾向东南,倾角60 ~ 70;甘孜贡盖-长海断裂走向东北,近垂直。这些断层大多被北西向断层交错。北西向断层是一条密度高、延伸不远的压扭性断层。一般走向北30° ~ 50°,倾角40° ~ 80°不定。主要有长海-尖锋断裂、长海底-英昭东断裂、下吉海-乌海断裂和静海-丹祖沟断裂。
上新世以来,随着青藏高原的强烈崛起,断层网络形成的断块之间的差异隆升和水平错动也明显表现出来。主要有:(1)沿西北、东北断裂南强北弱的隆升运动,形成南高北低的地形,南高北低的多级台阶,如干钙阶地(北部鹰爪洞,高差80米)、高瀑布、诺日朗瀑布;(2)沿北西向断层的水平错动,导致山脊和山谷的迂回急转弯。
该构造受新构造运动控制,并受相应的自然地理条件影响。上新世以来,本区主要的外部地质作用有岩溶作用、侵蚀作用、冰川作用、冻结风化作用和斜坡重力作用。但在整个地质历史中,它们作用的强度和相互组合是随时间和空间而变化的:从中新世到上新世早期,这个地区是一个岩溶夷平面(与现在的高原是同一个夷平面),以岩溶为主(大巴山期)。上新世至早更新世,随着强烈的区域性上升,夷平面解体,河谷河流向断层移动,发展为次生河谷。如树正谷和日则沟,即沿东北方向发育的张扭性断裂(保靖岩-日则-剑峰断裂),此时主要外力为岩溶作用和侵蚀作用(山原期)。第四纪以来,差异隆升运动加剧,区域地貌对比更加强烈,外力类型增多,垂直分带日益明显。上部以冰川和冰冻为主,下部(盆地期)仍以岩溶和侵蚀为主。然而,随着地形反差的增大,斜坡的重力作用越来越强烈,对微地貌和自然景观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在不同时期不同内外力量的综合作用下,该区地貌的总体特征是:山高谷深,南高北低,垂直分带明显。有火绒、刃脊、冰斗等多种冰蚀地貌,有牙峰、砾锥等冷风化堆积地貌,也有多种圆形、椭圆形溶洞(大巴山期)。山谷呈U形,有冰碛和重力沉积物。3000m以下主要是河谷,河谷呈V型,多干沟、溶斗、溶洞和冲积、洪积、重力沉积。
4.3湖泊的形成和发展
高山、深谷、阶梯谷的形成,为九寨沟众多密集湖泊、瀑布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外部动力地质作用,特别是坡面重力和高山岩溶的持续作用,加上气候、植被等相关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形成了九寨沟的自然美景。这种自然景观的形成,最根本的是湖泊的形成,即湖堤的形成和湖水的汇聚。湖堤形成模式(见图16,易泽凡等,1991年):
图16九寨沟湖堤发展阶段示意图
4.3.1湖堤原型的形成
九寨沟湖堤原型的形成因素很多,但在每一个湖堤的形成过程中,总有一两个因素起着最重要的作用。根据四川省地矿厅的报告,大致可分为雪崩、冰碛物雪崩、滑坡、斜坡洪水四种类型。
(1)崩塌型,由于区内沟谷较深,破碎成网,岩体切割成片,沟谷两侧卸荷裂隙发育,形成不稳定斜坡。一旦不稳定,它们就会坍塌并堵塞山谷,形成湖堤的雏形,如熊猫海和箭竹海。
(2)在冰碛-崩积区,海拔约3000m及以上的冲沟中有冰碛残体,特别是跨越冲沟的多级最终冰碛堤是湖堤的雏形。长海、上集海和五彩池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但这些湖泊表面有大量的崩积物,说明后期崩积物在湖泊原型的形成中也起了重要作用。
(3)崩塌-滑坡型不稳定斜坡在重力作用下产生崩塌、滑坡堵塞河谷,形成湖堤雏形。从诺日朗到静海主要有湖泊和瀑布。诺日朗南山上巨大的弧形基岩滑坡的凹面仍清晰可辨。
(4)坡积型被沟一侧支沟内的泥石流等坡积物向前推,沟床被堵塞,形成湖堤雏形。该地区主要有一些湖泊,如天鹅海、五花海和树正群海。
4.3.2湖堤填筑
雏形湖堤形成后,沟内流水受阻,运动状态发生变化,上游出现淤积,坝内出现渗漏。在渗流中,泥砂等细颗粒对堤坝有填充和加固作用,渗流还具有冲刷和破坏作用。原来不稳定的坝体被冲走消失,而原来稳定的坝体可能被填平加固。
4.3.3湖堤加固
湖堤固结是九寨沟高山岩溶地质过程中“沉积”的表现。类似黄龙钙华的形成,还有温度、压力、生物、水动力等因素。然而,对于低盐度和低CO2气体的水,最大的影响是生物和水动力效应。CaCO3沉淀在水流速度高、灌木丛生的浅滩、湖泊、瀑布上,逐渐固结增厚,形成钙华滩流、钙华湖、钙华瀑布。
湖泊积水最重要的是与区域地下水位密切相关。日泽沟河谷较深,谷底接近区域地下水位,成为高山岩溶地下水的主要排泄区,得到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充分补给。如长海由上游地表水补给,上游地表水又通过湖堤渗漏补给五彩池、上吉海,通过沿断层、层间裂隙发育的北西向断层、裂隙补给日则沟的箭竹海、熊猫海、乌海海,使该段地表水暴涨,改变水质...活跃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运动给九寨沟带来了生机,给九寨沟的万物带来了无尽的生机。
九寨沟湖消亡的原因除了区域隆升外,还有坡面重力、高山岩溶、侵蚀堆积。在它们的作用下,石灰华产生化学溶解和重力崩塌,导致湖泊、瀑布退缩、崩塌(诺日朗瀑布、珍珠滩瀑布前可见此现象),湖泊、瀑布干涸(如干涸的石灰华阶地等)。),湖泊淤塞(芦苇海等。)和湖泊被淹没(双龙海等。).因此,如何趋利避害是我们地球科学家的天然使命。
4.4山地、深谷、层状湖泊和瀑布景观
九寨沟,地处高山深谷,以湖泊、瀑布、钙华沉积为特征,其次是森林、山峰、悬崖、冰川地貌、洞穴、化石。主要景观按地理分布介绍如下(图15)。
4.4.1舒正谷
树正谷是主沟,从阳东入沟,过宝晶岩,上行6公里到达树正谷主要景点。有盆景海、芦苇海、双龙海、火花海、卧龙海、树正群海、老虎海、犀牛湖等30个小湖,还有火花海瀑布、树正瀑布。从上到下延伸近4km,首尾高差超过100米。陡峭的瀑布、倾斜的浅滩、向下游呈弧形凸出的湖堤,都被灰黄色的石灰华固结,表面覆盖着柳、柏、松、杉、花、苔。
芦苇海是淤积后的半沼泽湖泊。双龙海、火花海、卧龙海底部有一条条带状、岛状的石灰华礁堤,透过湖水隐约可见过去的石灰华湖堤。犀牛湖是海中最大的,长1023m,平均宽195m,平均深11.7m,水是孔雀蓝。瀑布中,树正瀑布最为壮观,高11m,顶宽62m。陡峭的悬崖呈弧形台阶,形成多级瀑布。
4.4.2日泽沟
日则沟是九寨沟最重要的景点,从沟口的诺日朗到上游的原始森林,全长18km。其主要景点有诺日朗瀑布、静海、珍珠滩、珍珠滩瀑布、金陵海、五花海、高瀑布、熊猫海、箭竹海、天鹅海、原始森林。诺日朗瀑布是该地区最宽的瀑布,宽270米,高24.5米..瀑布顶部由几个阶地湖泊组成,深度为20m,接近侧沟底部,所以瀑布顶部就像一个薄薄的石灰华高坝。湖水顺着陡峭的墙流下。冬天,巨大的冰幕和冰柱挂在陡峭的墙壁上。
九寨沟最美最吸引人的地方是珍珠滩和珍珠滩瀑布。珍珠海滩是一个扇形的石灰华海滩。清澈的水流过树干,流淌在乳白色起伏的石灰华沙滩上。海浪和水滴一个接一个地落在100多米宽的沙滩面上,像珍珠在飞舞。珍珠滩紧挨着珍珠滩瀑布,断崖还是钙华固结的。前缘呈圆形(部分塌陷),长160余米,高21m。珍珠滩上散落的水滴汇成一股洪流,顺着石灰华崖呼啸而下。高瀑布是九寨沟落差最大的钙华瀑布,顶部宽50米,三级落差65米。这个景区最有特色的湖泊是静海和五花海。静海位于诺日朗瀑布之上。深蓝色的湖水平静如镜,山峰和绿色的森林在湖中重现,色彩绚丽。尤其是金秋十月,红叶如火,分外艳丽。五花海在高瀑之下,岩溶水喷涌而出,湖底沉积着钙华粉末。此外,湖的深浅不同,湖底孕育的藻类和水生植物也不同,湖水充满了缤纷的色彩。在日则沟景区,除了层层叠叠的湖泊和瀑布,南面还有数百米的悬泉和拔地而起的剑峰。
4.4.3泽查瓦沟
该景区位于诺日朗至长海8公里路段,景点包括下一季海、上一季海、五彩池、长海。由于沟底较高,沟内常年无水,只有在上下两季的雨季,海里才有水。长海是九寨沟最高(海拔3103m)最大的湖,长4349米,最宽处415米,最深处88.8米,湖无出口,靠暗流向下游及邻近沟渠排泄。该湖夏季清澈,冬季结冰,冰厚60厘米。彩池位于长海堤的洼地,池水由长海水的渗透补充,并有钙华粉末沉淀。
5.比较和价值
九寨沟的高山喀斯特景观以罕见的钙华流、钙华瀑布、瀑布飞流和五彩斑斓的湖泊而闻名。九寨沟年平均气温7.8℃,7月平均气温17℃,年日照约1900小时,年平均风速约1 ~ 2m/s,有些地方“骄阳似火”的时候,这里是春天。沟内气候温和,湖泊众多,植物资源丰富,自然分布着约2576种乡土植物,包括白垩纪晚期和古近纪早期的孑遗植物单子叶草和星草,原始森林近30000hm2,彩藻212种。
九寨沟不是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具有普遍性的喀斯特遗产。像1988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的土耳其巴木克春花景观,是一种独特的钙华景观,是由于深层水循环流出地表,释放出大量CO2,导致水中CaCO3沉积。
完整的生态系统和优越的地质地貌环境为各种野生动植物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栖息地和繁殖条件,成为它们的天堂。据初步调查,脊椎动物(主要是哺乳动物)有170种,鸟类有141种。其中,一级保护动物为大熊猫、角马、金丝猴。
九寨沟的大规模钙华滩流和钙华瀑布代表了重要的“正在进行的地质作用”(见评价标准第二条),并且“具有特殊的自然美景”,“包含了最好的自然现象地层和特征”(见第三条),是“代表重要自然地理特征的杰出典范”(第三条)。
解释
1988年6月和1998年8月,笔者短暂游览过九寨沟和黄龙,间隔10年。他深感石灰华砂质化(退化),石灰华瀑布明显被侵蚀到源头,希望尽快整改,防止进一步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