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马新贻是什么样的?
1853年(清咸丰三年),马新贻任合肥知府时,与钦差大臣袁家三领兵镇压太平军,攻破太平军占领的盛家桥、三河镇等据点。后来泸州城被太平军占领,他为了收复失地,招募猛士进行训练。因为太平军刚到,马新贻暂时避其锋芒。占了便宜后,夜里烧了太平军营,打败了太平军,攻占了泸州。因在镇压太平军中“立功”,升任泸州知府。
1858年(清咸丰八年)期间,舒城、六安等县失陷,陈玉成率军攻打庐州,马新义陪清军官兵作战,被太平军击败。泸州被太平军重新占领。因此被清政府革职留用。1860年(清咸丰十年),钦差大臣袁家三推荐马信义复职。1862年(清同治元年),马新贻回家办丧事百日,赴大英办理军务,屯兵庐州、凤阳、颍川,随安徽巡抚唐巡视蒙城、亳州。1863年(清同治二年),在蒙城击败太平军,晋升安徽。
65438年至0864年任浙江巡抚。他在任期间修筑海堤,减少杭州、嘉兴、湖州、金、屈、燕、楚等地的浮钞,复兴各级政府的书院。不久出任闽浙总督。
1868(清同治七年)二月,任浙闽总督,八月任两江总督兼通商大臣。
1870(清同治九年)七月二十六日,马信义到本部右箭道检阅练兵,回本部时被捻军张汶祥刺杀。这一案件立即在全国引起轰动。朝廷命巡抚隗嚣与漕运总督张会审,再派刑部尚书郑敦谨与两江新任巡抚曾国藩复核,定案与潜盗密谋报复,于年被处死。
“东南三大策曹、盐、河”[1](德清序)。水运、盐政、河道工程是江浙地区最重要、最核心的行政事务。
第一,主持完成了浙江的减粮运动。
与此同时,清廷内忧外患,统治陷入极大危机。清廷配合军事活动,还着手政治攻势,大力实施收买人心的行为。最重要的措施之一是减税运动。减税运动在许多省份广泛开展,虽然时间不尽相同,但主要集中在对地丁粮革浮收的核定上。
咸丰七年(1857),湖北设减水后,住建部想让浙江效仿,但遭到反对。有观点指出:“浙江情况不同,还是要轻一点。江浙县的痼疾太深,恐怕不是现任长官所能控制的。”意味着只有铁腕出面,浙江的减水才有成功的希望。“若不想迟,则需盖之”[2](卷三《伏娥公议》,致钱平)。同治二年(1863),福建巡抚丁寿昌说,浙江要借机减税,建议各县永久性减旧米量1/3(同治二年四月二十三日,福建巡抚丁寿昌)。六月初三,清廷发布上谕,闽浙总督左对杭嘉湖三属说“将详查征粮实税,各按轻重分数量减少。”(同治二年六月三日)因军事需要,左随即赴福建剿匪,减免税由新任巡抚马新义承办。
同治四年三月二十二日,马新贻说:“浙西三宅是富庶之地,盗贼也深受蹂躏。这几年,穷乡僻壤都累垮了,昔日繁华的村落如今也是一片荒野。”(同治四年三月二十二日,浙江巡抚马信义折)他先就三国政府申请缓免钱粮一事请示。闰五月,他和左打出了浙江曹申请的分数,即按照8/30的比例,把浙江曹的粮食全部减免。除南江消耗65,438+033,863石、百粮65,438+03039石,应分别减少266,765石外,浙江白草大米共被征收65,438+065,438+047,300多石。
清廷完全同意马新贻的意见,下令立即“刊刻,遍奏”(同治四年五月十一日),浙江减傅运动告一段落。
早在太平天国起义之前,浙江就存在严重的收入浮动问题。马新贻除了减少储粮,借机主张减少浮粮储存。由他主持制定的浙江减、浮收入条例,可以概括为三点:一是正额照常征收,但杭嘉湖的米量按政令减少。二是禁止一切坏规矩,减少浮动收入,只留余额作为办公费用。第三,严禁区分大小户。这些规定都可以和减少浮动收益齐头并进,所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5](卷一《减少杭州湖集浮钱粮数》,同治四年四月十二日)。四年九月,马新义、、薛、等。,走访各县收集曹楠的旧法规。除了可自由支配的费用,他们认为办公费用改了,其余的都改了新的,其中削减运费津贴省的最多。通过核算,杭州可减少64653石的浮集,嘉兴可减少285387石,湖州可减少136866石,共计486906石。此外,曹楠的统征被分解,米钱随剩余的草米返回南方。“很多部门玩累了,小户一直对折钱,现在一起减。”米楠的三所房子,总共减少了247,000串钱。(同治四年九月二十八日,浙江巡抚马新义合十)
值得注意的是,马新贻虽然很重视水利,但从不喜欢过激行为,不做“形象工程”,什么都不干。同治八年十一月,他明确指出,运河工程浩大,黄河泛滥,“人力难及”。(《江北冬筹河运折》卷八,同治八年十一月初六)九年六月,鉴于国子监编修的蔡等人建议恢复淮河故道,马新贻也表示,要想回淮河,必须先加深黄河。但这样一来,没有几百万是不可能成功的。在国家困难很大,工资需要吃紧的时候,很难筹集到这笔巨款。只能分轻重缓急展开工作,需要几年时间或者有效果。“不求速效,但求实;不求多利,但求少利;为得寸进尺,循序渐进的收功德,旗帜鲜明的反对在项目上盲目乱作为。(卷九《折叠淮河旧路》,同治九年六月七日)
刺客的名字叫张汶祥,46岁,河南汝阳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南下宁波卖毡帽。据说他当了四年太平军,救了阿清俘虏,名叫史金彪。后来他见太平军大势已去,便带着金彪逃亡,回到宁波与南天海盗团伙保持密切联系,在那里担任洪匪李世贤将军。张汶祥保持沉默,说出了他的名字。第二天,马新义被杀。
唐亮河总督在总督府被刺身亡,对迷雾重重的清廷既是一个打击,也是一个讽刺。慈禧太后接到报告后,大吃一惊,说:“马新贻不奇怪吗?”
但更令人惊讶的是刺客张汶祥的供词。据供述,他想杀马新贻有三个原因:一是回宁波后,发现一个叫吴的人霸占了他的妻子,既富又穷的找到时任浙江巡抚的马新贻,向他讨回公道,但马新贻没有接受。张汶祥不得不向宁波政府投诉。虽然他的妻子回来了,但她的钱丢了。情急之下,她强迫妻子吞下香烟自杀。张汶祥认为,马欣怡应该为自己的不幸承担部分责任。第二,张汶祥的一些海贼朋友被马新义杀死;第三,马信义取缔了张汶祥的私人“小卒”生意,断绝了张汶祥的生路,加深了张汶祥对马信义的怨恨。新仇旧恨使张汶祥动了杀马新义的念头。
这份供词是官方的确认。经签署延期后,仍存在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张汶祥为什么要“刺马”?清廷给出的答案是“受海贼指使,带着个人恩怨刺杀”,“没有其他头目和知情合谋的人”。1871年10月,张汶祥被剖腹,以祭奠马欣怡。
刺马的真相很难找到。
■刺客交代了三个暗杀动机,漏洞百出。
1870(同治九年)八月二十二日,刚上任两年的两江总督马新贻在箭场参加完阅射后,走回官邸。他刚走到官邸后院的大门口,人群中突然闪出一个人,大叫冤枉,拔出匕首,刺向马新义的右肋。冷兵器时代的刺杀对技术含量要求非常高,荆轲刺秦王,却再也没有回来。然而,在检阅军队后回家的路上,在秦冰随从人群的护送下,两江总督被一个从街上跳出来的刺客刺伤,而且刺得非常到位。第二天马新义被杀。难怪慈禧太后接到报告后惊讶地说:“马新贻不奇怪吗?”
更奇怪的是刺客的表白。根据刺客的供词,他叫张汶祥,46岁,河南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南下宁波卖毡帽,当了四年太平军,期间救了阿清俘虏,名叫史金彪。后来看到太平军势单力薄,金彪趁机逃跑,回到宁波,在那里与南天海盗团伙走得很近。他杀人的原因有三:一是回到宁波后,发现妻子和钱财都被一个叫吴的人霸占了,于是去找时任浙江巡抚的马新贻拦轿诉苦,但马不接受。他不得不去宁波投诉。虽然他希望他的妻子回来,但钱没有追回。情急之下,他强迫妻子吞下香烟自杀。马应该对他的不幸负责。第二,他的很多海盗朋友都被马巡抚杀了。海贼说他最忠心,应该杀了马新义,为朋友报仇,也是为了发泄个人的愤怒。第三,他的私人“小卒”(当铺)生意被马巡抚取缔,断送了他的生路,加深了他对马的怨恨。新仇旧恨的结合最终害死了张汶祥,一路跟随马新贻从浙江到福建、江苏,终于在两年后找到了刺杀他的机会。
这份供词漏洞百出,但却得到官方认可,白纸黑字,签了字,还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民间说法:为兄弟报仇?为国除奸?
张汶祥冒着生命危险刺了一匹马两年,就为了这么简单的动机?显然无法说服大众。因此,自从马新义被刺后,关于张汶祥的杀人动机就有了很多说法。
清人书里还有另外两种:一种是马信义在合淝做团练时被捻军首领俘虏,张九想扔掉,于是释放了马信义,与好友曹二虎、石金标一起与马成为同父异母的兄弟。后来,马新贻把张汶祥的军队编为山营,屡立战功,不久就被提拔到安徽部署,但对自己三个苦战的兄弟渐渐淡漠了。这时,恰巧曹二虎带着妻子来和他住在一起。马见曹二虎的妻子很漂亮,不但想骗她,还诬陷曹二虎杀了她。张汶祥杀了马,为二胡报仇。
另一种说法是,张汶祥原是太平军李世贤部的一名士兵,与一个名叫徐扬的人在一起。李世贤兵败后,徐投奔马信义,成为马的贴身士兵,则远赴宁波开小当铺谋生。有一次,张去杭州拜访徐,徐偷偷告诉他,马信义与甘肃王有染,准备反清(马信义是回民),过几天回王的军队要南下,马负责江浙一带的征讨。张汶祥当场怒喝:“我要杀了这些叛逆的大臣!”后来,张汶祥的生计被马新贻下令取缔非法小当铺而断绝,出于民族仇恨和个人愤怒,马新贻被暗杀。
■庭审中正式讨论“督抚不和”论。
刺马案写出来的时间不长,所以可以看出这些说法很早就有了,只是在民间流传,而马死于“督政不和”的说法才被正式讨论,是太常寺的青少王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正式提出的。
当时江苏巡抚丁日昌的儿子丁惠亨犯了案,被马新贻调查。王认为丁香玛“不能求人帮忙,才造成了这种变化”。他还说,谣言广为流传,传得很远。丁日昌是一个“自命不凡、危险的恶棍”。江南的官员那么多,大家怀疑他也不一定是空穴来风。清廷历来鼓励官员“走漏风声”,王此举也是一个人、一个大臣的本分。但他的奏折遭到了当时主审官郑敦金的否认。此外,张认为:“项,官文明确称洪秀全不止一方,两广与之相连,其仇在南田之战。”张先生说,洪秀全在南天的傀儡是供状中的海盗,与太平军无关。这大概是因为张先生把加入太平军的经历和海盗混为一谈了。张汶祥似乎不太可能为太平军报仇。
■向君集团是罪魁祸首的说法缺乏确凿证据。
马新贻死于湘军集团策划的政治谋杀案的说法起源较早,其中论述最全面的是贵族作品《探隐马案》。在他看来,在镇压太平军的过程中,曾国藩的湘军逐渐壮大,成为朝廷的心腹大患。于是慈禧把曾国藩从两江总督的位置上调离,派马信义去牵制湘军的势力。此外,马还负责调查太平天国宝藏的下落。马的到来触动了项集团的利益,于是项命令刺杀马新贻。
马新贻死于湘军统帅的一些线索,但他没有给出任何确凿的证据,作者提出的一些理由也经不起推敲。比如马新贻受慈禧之命调查太平天国金银下落,马新贻上任前就告诉哥哥自己命运多舛。作者认为,这两个关键证据都是从马新贻的后代那里获得的,这就大大降低了它的可靠性。所以,虽然有可能马新贻死于湘军,但还是没有确凿的证据。
■这个案子涉及的方面太多,有很多传奇的因素。真相被淹没了。
曾国藩的幕僚薛福成曾在日记中说:“肯定有人唆使,或者有人因忽略事情而怀疑马工。盖说拼命,非深仇大恨。”
到底是谁在导演张汶祥?是项、太平还是海贼?比如他因为一个薄幕(男女发生关系的事情)被杀,似乎就陷入了“负友论”。这种受欢迎的原因是什么?张汶祥的供词是官方捏造的吗?为什么张辉在口供中说“练兵一千天可以用一阵子”?如果张和马不认识,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张对马有如此深的仇恨呢?如果张遇到了马,为什么马的遗书上说是被“无名之人”捅的?刑部尚书郑敦谨在审理此案后回京前,曾在求病途中上书,14年后病逝。你是不是因为没有判断出真相而羞于当官?一切都是谜。
行刺总督事件并不多见,项、太平、年盗,甚至传教士等多个群体纠缠在一起,涉及慈禧、曾国藩、等重要人物,蕴含着反清、复仇、夺妻等诸多传奇元素。难怪真相难寻。也许是因为太多的关注,世界给了太多的答案,真相却被淹没了。郑认为,丁惠恒的案子一直都是一手操办的,他不会向马求援。当然不会有怀恨在心的谋杀。确实如此。何况当时丁惠恒还没有投降,还没有被审判,还没有被斩首。恐怕丁日昌不会被杀,因为他没有走后门成功。
○发生不久的“马刺案”被改编成话剧,被京剧、文明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剪辑演出。1949刺马的故事被搬上银幕,此后在香港多次被改编成电影,其中最著名的版本是1973张彻导演的《钉马》。最新版本是陈可辛的军阀。
○在《投名状》中有一个情节,太平军苏州守备司令乔装自杀,死在刘德华饰演的清廷将军手里,纯属虚构。事实上,当淮军进攻苏州时,太平军的将军是旺姆谭绍光。16岁加入太平军,后隶属忠君李秀成,骁勇善战。在苏州战役中,他在诉讼过程中被太平天国内部的叛徒暗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