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石库门的历史是怎样的?

分类:生活> & gt交通出行

分析:

在上海话里,用一个东西包裹或捆绑别的东西叫“箍”,比如箍桶,所以这种用石条“箍”门的建筑叫“石箍门”,后来被误称为“石库门”。一般认为,这类建筑的正门以石材为门框,门扇为实心厚木,上面有铜环,与中国传统民居相比,趋于保守。

上海石库门民居兴起于65438+60年代。1860年,忠君李秀成为首的太平军发动东进,攻克了江浙北部的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宁波等城市,迫使数万苏南、浙北难民投靠上海租界。为了接纳难民,租界动员商人投资建房。为了充分利用土地,这些房子大多被建成石库门巷的排屋。

为了迎合中国传统的家庭居住形式,除了一些西式联排别墅,石库门的布局一般和江南的普通住宅差不多。进门后是天井,后面是客厅(上海叫“客厅”),后面是后天井,再后面是厨房和后门。天井和客厅两侧是左右厢房,二楼布局基本和底层差不多。唯一的厨房是它上面的“亭室”,然后是它上面的露台。其代表建筑有兴仁里,占地1.33公顷,位于河南中路东侧,宁波路与北京路之间,中山南路新码头街道的敦仁里、绵羊里、李吉祥。

本世纪初以后,随着上海居民家庭结构向小家庭的转变,居民的生活习惯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石库门民居的结构和风格发生了变化,出现了适合小家庭居住的“单进”(即无厢房)和“两进”(一厅一厢房)。其规模较大,巷子宽度约4米,楼层以2 ~ 3层为主;楼梯平台处设置凉亭,立面采用阳台;20世纪20年代以后,普遍安装了卫生设备。其代表建筑有南京西路的静安山庄和殷珊路的大陆新村。

20世纪30年代以后,由于上海住房紧张,一些居民将多余的房间出租给他人,于是大多数石库门改变了最初的设计意图,变成了多户同门居住的房子。

从幼稚走向成熟的石库门民居,构成了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交织的弄堂社区。在这个社区里,居民在享受个人空间的同时,更容易培养出更和谐、更亲密的邻里关系。所以我们确切地知道这个家庭今天做什么,那个家庭明天做什么。随着居住密度的不断增加,居民逐渐将家庭活动移至巷内公共空间,强化了原有的邻里亲密关系。在此期间,无论是年轻人之间,还是年轻人和老年人之间的摩擦越来越多,而这些摩擦和争吵也不过是“你用我的气多了”“你侵占了我的地盘”等等。

高峰时,石库门有9000多条胡同,一度占上海总居住面积的60%以上。从建筑学的角度来说,石库门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史,部分石库门的空间结构已经不适合现代人的居住观念,所以消失是很正常的。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开始了大规模的重建和发展。许多古老的石库门房子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大厦。充满乡愁的老房子逐渐消失,人们意识到应该把这些独一无二的“艺术品”留在上海。

chinasiji/citykl/cjwh/cjwhv?zjsn = 1455 & amp;类型= 39 & ampzjsn1=1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