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中央集权是如何从秦朝一步步发展到清朝的?
1、萌芽(战国):商鞅建立郡县制,是从君主政令的封建官僚制度中建立起来的。2.建立(秦朝):封建君主集权政治制度的建立。建立皇权至上的帝制,中央的官制,地方的郡县制。3.巩固(西汉):①汉景帝“削诸侯”,平息七国之乱。(2)汉武帝颁布《专制集权敕令》,削去诸侯爵位,解决王国问题。(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化了意识形态专制,巩固了专制中央集权。4.完善(隋唐):①三省六部制,三省总督相当于宰相,相互牵制、相互制约,避免了宰相的专权,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君主专制,是对专制集权的进一步完善。(2)科举制度,让出身低微的人才参与政权,扩大统治阶级的基础。5.强化(北宋):采取“饮鸩止渴权”,将地方行政、军事、财政大权收归中央,防止了地方割据政权的出现,强化了中央集权。6.发展(元朝):设立中央刺史省,作为中国最高行政机构,保证了中央统一政令的执行。地方设“省”,实行行省制,对未来也有深远的影响。7.加强(明朝):明成祖独揽大权,废丞相,后来仿宋朝内阁。在地方被废除的省份中,设立了三个部门,以削弱地方权力。明朝的大部分权力被内阁和宦官控制。只有洪武永乐和崇祯三代真正完全控制了朝政。8.高峰(清朝):清朝设六部,后加军部。所有的政治权力都掌握在皇帝手中。同时大力推行文字狱,空前加强了君权,形成了极端的君主专制,达到了专制集权的顶峰。
实施原因
1,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导致了旧的生产关系的解体,秦的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经济的主导地位,表现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的个体小农经济。这种经济模式需要强大的国家政权来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新兴的地主阶级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以巩固其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保护其土地所有权。这种封建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2.社会根源——巩固和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国吸取了军阀政权下周武子无能的教训,在国家统一后建立了专制的中央集权,以消灭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3.思想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自商鞅变法以来,秦朝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韩非子总结了百家学说,创立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政治理论,为秦始皇建立专制中央集权奠定了理论基础。4.地理原因因为中国属于大江文明,农业生产为主,土地束缚了太多的劳动力,不可能发展更多的商业和手工业。而且疆域大,需要统一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