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的演变

书籍和字体设计风格的演变属于形象装饰的范畴。总的来说,65438+50年代可以看做一个分界点,前者是古典时期,后者是现代时期。其实早期的形象装饰只能用在书籍上,海报、传单等其他类型的形象装饰载体在当时并不流行。

在古埃及、苏美尔和希腊,都有一些与图像装饰有关的作品,比如印在纸上的混合文献,刻在石碑和墙壁上的纪念图像的说明文字。但这些装饰在实践中并没有得到系统的保存,充其量只是被当作一种“起源”。从严格的谱系来看,现代的图像装饰整体上起源于意大利半岛。

在帝国时期,意大利半岛的文明发展非常迅速,由于对帝国制度的偏好,建造了许多纪念性建筑,相应地催生了字体设计的需求——纪念碑等物体要有说明性的文字,这些文字的外观要看起来像帝国的宏伟。

于是,名为帝都的拉丁字体诞生了,这也是字体和排版设计的开始:帝都的每一个字母、每一个字都被设计成一个独立完整的单元,所以笔画内的疏密关系、字母间的距离都安排得非常巧妙。一篇文章或碑文,首先在视觉上给观者留下深刻印象,给人以整齐划一的感觉,再加上其他经过仔细推敲的细节,在整体上形成一种更和谐、更有吸引力的印象,大大提高了文字的可读性。

进入中世纪后,帝国体系崩溃,意大利半岛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与埃及的联系,使得书写材料面临短缺——很长一段时间,与埃及的贸易带来了可观的纸莎草纸供应,但这种关系在混乱的局势中无法继续。另一方面,基督教从意大利半岛溢出,传到欧洲内陆地区。这里潮湿的气候不适合纸莎草这种脆弱的书写介质,于是羊皮纸书应运而生。

卷轴的内容主要是解释宗教原理,而基督教的审美倾向从一开始就是符号化的,与罗马希腊的写实风格不同。所以这些手稿是按照新的美学原则设计的。从图像装饰艺术的角度来看,这应该算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向,因为图像装饰本身不同于绘画,它的目的不是客观地呈现事实,而是根据视觉舒适的规律来“排列”一些元素,以辅助理解信息。基督教象征美学客观上满足了装饰图像的发展需要。

然而,在具体的写作中,牧师们面临着一些困难。首先是羊皮纸太贵。这直接导致意大利半岛传统的松散排版无法延续,图文排版需要更加紧凑。其次,对稿件的需求越来越大。“御体”的逐字书写虽然庄重美观,但所需的时间和精力成本太高。所以意大利半岛上一种以“罗马草书”为基础的新字体叫做“安色尔”。“设儿”是当时意大利半岛通行的一种计量单位,字体大小刚好适合“设儿”的一个单位,所以叫固有。“定身”大大提高了书写速度,虽然在阅读上不如“御身”方便。

意大利半岛以外的地区可分为欧洲内陆和不列颠岛两部分。当时欧洲内陆文化落后,对文字的需求不大,不需要过多考虑正规出版。于是很自然地沿袭了意大利半岛“草书”这种好写的字体,然后把字体发展成了很多“哥特式”。然而,在英伦三岛,书写规则已经本地化,例如将句子的第一个字母大写并用红墨水点来装饰。其实英国人有非常成熟的审美传统,这和德鲁伊教有关。他们会将书籍和插图的边缘装饰得奢华而广泛,大量使用平面图案——某种程度上是“超前”于此时仍在从写实风格转型的意大利半岛。英国书籍的每一页都是独立的艺术品,其独特的审美风格很容易识别。

9世纪意大利半岛由民间采用“帝王式”,教会采用“装置式”。内陆地区采用各种“哥特体”;在英国,采用带有地方书写规则的“装置风格”。这时候三个地区发展起来的文化因为查理大帝的王国而混杂在一起,相互影响很大。最重要的影响源于查理大帝安排的“加洛林文艺复兴”。他以意大利半岛帝国为例,吸引欧洲各地的学者,恢复和建立了一批学校和图书馆,组织专门人员收集和复制基督教书籍,并希望在此过程中统一手稿的版式标准、字体标准和装帧标准。

“约克的阿尔库因”成为这个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人物。来自英国的阿尔库因受查理曼大帝的邀请,帮助在欧洲大陆建立文化,并负责制定基督教手稿的书写规则。他的最终方案明显带有英国文化的痕迹:确立了以大写字母作为句首、句号作为句尾的约定俗成,并对字体进行了优化,形成了一个工整、美观、易学的“卡罗琳小字”作为规范。就书写规则而言,它确实影响了以后所有的拉丁字母区。

与意大利半岛日益和平的局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不列颠岛现在正面临着毁灭性的文化打击——来自北欧的维京帮派纷纷逃亡,攻占了许多地区,引发了战争,许多精美的书籍也在这个过程中被毁。如今仅存的书籍有《达罗之书》、《林迪斯法恩福音书》、《凯尔斯之书》等等,可见英国装饰的华丽程度。

值得一提的是,西班牙在这个阶段发展出了另一种独特的风格,因为早在7世纪就被阿拉伯人占领了。西班牙没有受到欧洲内陆“统一”的影响,而是吸收了许多西亚装饰传统,甚至在基督教经文书籍中也有所体现。这一时期比较重要和有代表性的作品有8世纪毕晓普抄写的《打败我们》对《圣约翰天启》的注释。

11世纪前后,欧洲内部的混乱局面又趋于稳定,但总体上还是落后的,这主要是封建主义的结果,相互之间的纷争难以缓和,阶级固化越来越严重。在这种背景下,“十字军东征”应运而生,它可以全面满足欧洲内陆所面临的诸多困难,把耶路撒冷想象中的财富带给穷人,给无休止战斗的封建主在队友战死的情况下吞并领地的机会,让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有可能建功立业。

十字军东征时期欧洲内陆的图像特点是简约——线描插图取代写实插图,人物背景的精细绘画图案被黄金平面取代,图像需要不时变形以适应文字段落。之所以这么简单粗糙,是因为此时的文字和图像都是竞选宣传资料,需要批量制作和分发。如果精心制造,会增加很多成本,无法完成供货。以金色背景的人物为例,既能表现宗教的奢华,又能平铺填充一大片背景,是一个省时省力的选择。

从艺术的角度来看,这种变化虽然有自己的特点,但也有一些历史的遗憾。过去在书籍排版中,图像总是超过文字部分,文字排版的目的是为了说明图像。但十字军时期使用的材料改变了这一传统,图像需要让位于文字。此后,图像的表达地位大大下降,手稿开始追求文字传播的功能。

十字军东征清理了大量欧洲内陆的小封建主,使贸易和生产活动开始,人民的识字率逐渐提高,插图和绘画等艺术创作趋于精细化。12-14世纪,只有意大利半岛还保持着“帝国风格”,欧洲内陆的“哥特风格”成为欧洲通用字体。这一时期的典型作品是《Douce启示录》,版面统一,文字工整,每页顶端都有插图,全面体现了繁荣的“哥特风格”。

此时的英国自11世纪以来一直处于长期和平状态,审美风格的发展只不过比欧洲大陆多了很多。虽然字体随大流,采用哥特式风格,但其他装饰确实体现了中世纪早期多彩华丽的风格。奥姆斯比·诗篇即是这一时期最杰出的代表。

14年底到15年初,开始了出版物的专业化生产。虽然图像装饰的主体是书籍,但它也开始用于日历,年鉴和其他物品。这项开创性的工作归功于地下领域的林堡兄弟。他们成立了手稿作坊,设计、复制和整理各种宗教出版物,设计精美的插图日历,画得非常有趣,反映了许多思想和社会内容。它们是极其罕见的珍宝。

即便如此,在当时的生产力下,一篇200页的稿子需要4-5个月才能完成,自然使得价格居高不下,难以满足社会需求。1424年,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只有120份手稿,欧洲最大的藏书家也不超过20本,可见书籍的生产情况。在设立出版车间后,一些商人也尝试流水线生产书籍,但由于手工抄写在技术上有不可逾越的界限,产量仍然很低。

15世纪初,两件大事改变了欧洲的面貌。第一,拜占庭的灭亡,让很多掌握了西亚和拜占庭工艺的人逃到了欧洲各地,带来了先进的造纸技术。其次,印刷机的发明。德国工匠约翰·古腾堡(John Gutenberg)经过十多年的探索,终于研制出金属活字印刷机和油性油墨,并使这一发明迅速在欧洲传播开来。到本世纪末,欧洲已有142个城市建立了印刷厂,出版了35000多种图书,总印刷量达900万册。半个世纪的惊人进步完全可以归功于古腾堡。

来自拜占庭的思想也引发了文艺复兴的时尚。印刷术的发明使欧洲的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也激发了人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希望探索更多的生产力。人们对书籍的需求日益增加,当然也促进了图书出版的发展——大量出版的自然科学书籍用插图来表示动植物的形状和特征,绘画透视技术也在此时发明,进一步使图像产生逼真的效果,扩大了读者想象的空间和视野。同时,地理大发现大大增加了对宗教书籍的需求,尤其是插图书籍。这主要是因为西非和美洲的土著看不懂欧洲文字,所以教会再次重视插图,以方便教义的传播。总的来说,图像的地位在15世纪得到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