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的历史起源

大运河最早开凿于春秋晚期。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利用长江三角洲的天然河湖,疏通了苏州至常州至扬州的“古水道”,挖了一条沟壑(从扬州至姜水,从东北的射阳湖至西北的淮安)。后来秦汉魏晋南北朝继续修建延伸河道。

唐宋时期继续对大运河进行疏浚和整治。唐代疏浚河道,修筑河堤,方便水运和拉纤。自金代以来在运河上修建的通航堰已经改造成单闸船闸,不仅可以调节运河的通航深度,还可以使油轮来回通行。

到了宋代,运河的土堤改造成石砌护岸纤维渠,单闸船闸改为上下闸的复式船闸(现代船闸的雏形),船只可以安全过闸。运河的通过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1282元朝开始开凿济州河。从现在起,济宁以牙、文、泗水为源头引水,于150(相当于后来的大清河位置,1855黄河夺大清河入海处)向北开河供水。济州河开通后,油轮可以从江淮回到黄河、泗水和济州河到鞍山夏姬水。

明清两代,明、清都以北京为都城,元朝扩建大运河。到了明代,浍河大坝完全开闸,恢复通航;1411年,对会同河进行扩建改建,从王楠湖取水,利用王楠湖的有利地形,修建了王楠水缸,十分之七的水向北流,十分之三的水向南流,解决了会同河的水源问题,并增设了51船闸。

扩展数据:

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流经北京、河北、天津、山东、江苏、浙江六省市,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从公元前486年到公元1293年全线通车,历时1779年。在漫长的岁月中,它主要经历了三次大的建设过程。

京杭大运会由人工河和部分河湖组成,全程可分为七段:(1)通惠河;(2)北运河;(3)南运河;(4)鲁运河;(5)中运河;(6)李运河;(7)江南运河。京杭大运会作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在历史上发挥了巨大作用。运河的通航促进了沿海城市的快速发展。

清朝末年,韩晶铁路和津浦铁路建成后,清政府对运河的命运漠不关心,弃之不用。运河航道越来越窄,最窄处不足10米,运输能力大大降低,许多河段不通航。山东省部分河段已淤至地面;即使江苏河段水量大,通航条件好,也只能使用小木帆船。

新中国成立后,制定了大运河整治计划。运河的许多部分被疏浚和扩建,许多航运闸门沿河而建,许多现代码头在两岸被重建和建造。

人民网-大运河的历史变迁

人民网-京杭大运河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