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皋有哪些资料和历史?
全市总面积1.477平方公里(不含长江面),人口1.422万(2012)[1]。
;其中,市区80平方公里,港区市区30平方公里。
境内有长江岸线48公里,主要河流有杨桐运河、如海运河、如泰运河、焦刚船闸等。,全长180.8公里。
[2]
如皋被国际自然医学协会评为世界六大长寿之乡之一。
截至2011年底,如皋1452800人中,百岁老人有270多人,居中国县(市)之首。此外,如皋市90岁以上的老人有4000多人,80岁以上的老人有4万多人。
地名来源
“如皋”这个名字最早可以追溯到《礼记》中的木简和《左传》中的竹简。
据《太平宇宙》记载:“如皋港在县城西北五十步,如皋村在左舷,故县城得名。”
如皋港、如皋村之名,取自《春秋左传》:“昔贾大夫恶,娶而美,三年不言,不笑,故守如皋,射野鸡得之,妻始笑。”
《十三经注》:“是高为泽,如去叶,作妻御车惯为泽。
西晋的潘岳,唐代的杜甫,北宋的苏轼等等。
“如皋”的意思是:到水边的高地。
“茹茹”:,“高”:水边的高地。
如皋别称罗高、洛水、高东。前两句出自《射雉论》,后一句出自西晋潘岳《秋兴赋》中的“更高东卧弄Xi”一句。
缩写昵称
“如皋”这个名字起源于春秋时期。
历史上如皋有一些别称和简称,列举如下:
“如”,如皋的简称之一,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史料中多有“汝堂”、“汝器”、“汝举”等词,战国列御口《列子》、《尧瑞》中也有“望其穴而贵如”等句。
比如古代的格言“行”是动词,现在作为如皋的简称是名词。
[5]
“高”,如皋的简称之一,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
战国时荀况《荀子略》中有一句话,说“看其口,贵如贵也”。
按照新版《辞海》(1990)的说法,高:通“高”是指近水的沼泽和高地。
如皋地理“背锅”,据史书记载:“1931年,黄淮泛滥,苏北何丽霞诸县皆汪洋,但如皋凭借地势高,安然无恙”。
“高”作为如皋的简称,也常见于本市的地名、单位、产品名称中,如“高鑫桥”。解放前,如皋出版了《高宝》和《高明报》。
“高”也是全市机关、团体的约定简称。
[5]
“罗皋”源于《左氏春秋》“贾大夫射雉如入皋”的传说。
明《嘉靖未央志》载:“春秋时,说贾大夫娶妻三年,不言不笑。他服从如皋,射山鸡得之,妻始笑,即此处,故名如皋、罗高。
“罗高”作为如皋的别称,在这座城市历代文人墨客的书画作品中,经常可以找到。如皋才子多以诗画开荒,与茅碧江同时代的吴在诗书往来中亦称其为“皋公子”。
[5]
“洛水”与“洛高”同源。
《太平宇宙》载:“县城西一百五十步有如皋港,港边如皋村,今改名秀水港。
如皋历史上曾是一片沼泽,河湖支流密布,其中著名的有龙游河、车马湖、牟尼湖、溱湖、秀水港、莱文荡等。
名水以雉鸡闻名,如皋雉鸡在历史上颇有名气,在古典文学作品中常有。比如明初《惊现二刻,女士以花代木》一文中,有一句诗说:“听说罗敷没有丈夫,我却愿意养他。”他要拍2008年的如皋山鸡,珍惜今天拍大妈的仆人。
“洛水”通常用于书画作品的题字,有时也用作地名、校名。清漪人刘忠禹在王家的碑文中,有“洛水之东,有龙图旧屋”一句,又如旧时太乙城同仁堂,与“洛水之情,神仙之谊”联系在一起。
如今,汝城安定小学的前身是洛水书院,由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知县赵庭坚创办。清漪人刘志芬专门写了《洛水书院赋》。
[5]
“Zepheasant”来源于“野鸡水”的演变,在诗词书法中偶有出现。如民国1926年任江苏巡抚的韩(子时)在《五月道上的一种书感》诗中说“齐白石谓之畜迷”。
当然,这个外号有点贬义。
[5]
“高东”源于西晋潘岳《秋兴赋》中“耕高东,肥美富饶”的句子。
唐代江都人李善在《文选注》中写道:“水田高,东取其春。
《辞海》解释:“高东指田野或高地。
“所以,潘岳的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肥沃稻田春耕的情景,意境当然很美。
唐代,如皋、江都均属扬州管辖,如皋在江都以东。因此,如皋的文人用“高东”这个词来描述他们美丽的家乡,具有诗意和明确的指向。
据说在春秋时期,长江以北属于吴地怀一,如皋因位于其东南角而被昵称为“高东”。
“高东”常见于这个城市的地名、商号、流派名和住宅名中。
[5]
“金城”源于苏北民歌:“金如皋,阴泰兴。
9月1984,14,原扬州州委宣传部长郑多同志在《游如皋》一诗中说:“古时候如皋是块金子,比邻泰兴只叫银子。
如皋是江海平原上最早成陆的地区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如皋人在长江“金三角”上辛勤耕耘,赢得了“金如皋”的美誉。
“金城”在商品名称中很常见。
[5]
“海阳”是如皋古县城名称的传承,源于县城的地理位置。
如皋称海阳最早是在西周,当时如皋是海阳之地,划归扬州。
司马迁《史记·西汉苏秦列传》记载:“东楚周霞有海阳。
“后来战国秦时,如皋也是海阳之地。
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正式定名为海阳郡,东晋安帝伊Xi七年迁置如皋县,历时131年。
[5]
“宁海”是如皋古郡的名字,也就是现在的海安。
在古代,如皋曾经是如皋的一部分。
宁海路如市,源于此。
“韵”源于如皋古地名。
春秋时期,中国有三个姓云的地方,分别位于云、魏、吴,而吴所属的云地就在今天的如皋东。
杜预注:“云,发阳也。
《洛米路史》:“海陵东南有一羊口,乃高北四十五里李飞桥之地。
《如皋李法桥石碑》云:“日头只立,古称杨法,今卢伟亡。云为地,春秋有次。
"据清乾隆《统志》记载,"利发桥又称法口、法口亭、法口。
现已划归海安县。
"[5]
“海陵”是如皋古郡的名字。
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206年),其侄刘濞被封为吴王,如皋归吴王管辖,海阳改名海陵。
清嘉庆《魏杨志》载:“因其地与海高,故名海陵。
《辞海》载:“海陵,古郡名,位于西汉。因地势高,临海而得名,辖今江苏省泰州市。
汉武帝开国大典后六年,正式建立临淮郡海陵郡。
如皋在东汉、三国(海陵县几经兴废,最后被吴人取代)、南北朝、唐朝、宋朝、元朝等时期,都曾属于海陵地区。
明太祖洪武元年,海陵郡入州,领如皋郡。
[5]
此外,如皋历史上还有“庐山”等其他别称。在台北如皋同乡会出版的《如皋文学》第一辑中,柯新民的《如皋,中国第一大县》一文说:“如皋有三个别称:庐山、鲁山、罗高。
[5]
组织系统演化
如皋距今1600多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约2500年。
[3]
如皋夏天属于扬州。
如皋是周海阳之地。
春秋时期,如皋是吴国的海阳之地,吴国亡归越南。
战国时如皋属楚,称九夷海阳。
秦朝时,如皋先后归九江郡、东阳郡,汉代称海陵郡。
[2]
东晋时属海阳郡,广灵郡。
艺兮七年(411),广灵县分建陵、宁海、临江、葡萄、如皋五县。
北周废葡萄郡,临江郡入宁海郡。
如皋县隶属海陵县。
隋朝,开九年(589),如皋县并入宁海县,隶属扬州总政(605年改为江都县)。
唐朝大和五年(831),设如皋场,属海陵郡。
南唐
如皋风景(12照片)
宝大十年(公元952年),如皋场升为如皋郡,属台州。
北宋初,如皋县隶属淮南东路泰州军,属中下郡。
元代如皋县隶属泰州府扬州道,升为上级县。
明代,如皋属扬州泰州。
清代康熙六年(1667),位于江苏省,如皋属江苏泰州。
清雍正二年(1724),划归通州。
民国初年,如皋县先后属苏昌道和淮扬道。
1927,废弃的公路在县城得救了。
1933,属于江苏省第四行政监察区。
民国时期,如皋为一等郡,与湖南邵阳并列为全国第一大郡。
[6]
1938、19年3月,日军占领如皋市,如皋县先后向鲍莉、丰利、马塘转移。
1940年8月,新四军东移至如皋西乡,在芦岗建立如皋县。
5438年6月+10月,郡军继续东进至如皋东乡接管* * *如皋郡* *。
11年10月下旬,马塘镇和平接管全国* * *如皋县* *并分县,东有如皋县(如皋东乡),西有如皋西南行政公署。1941年3月,在如皋西乡晋升为如皋县。
至此,原如皋县被杨桐运河一分为二。
自1941起,汝溪县隶属苏中第四行政区专员公署。
9月21945,21,新四军收复如皋市,如息县改称如皋县,原属如皋东乡的如皋县改称如东县。
65438+同年2月1,苏皖边区第一行政区在汝城成立,辖如皋县、如东县、紫石县(今海安县)、台县(今泰州市)、泰兴县、东台县、台北县(今盐城市大丰区)、南通县、海门县、启东县、崇明县、靖江县。
[7]
1949 65438+10月28日,如皋解放。
12年5月,第一行政公署更名为江苏省泰州行政区专员公署,如皋为所辖一级县。
[6]
1950 1月,划归苏南南通行政区专员公署,升格为特别县。
1953后归属江苏省南通地区。
195565438+2月,如皋县人民委员会更名为如皋县人民委员会,隶属江苏省南通专员公署。
1968后更名为江苏省南通地区如皋县,成立如皋县革命委员会。1981年改名如皋县人。
65438年至0983年,江苏省南通地区与南通市合并,如皋县隶属江苏省南通市。
3月1988,18经国务院批准,如皋县如城片区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全县相继获批对外开放。
[6]
1991年2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如皋撤县建市,计划单列市,省直管市,暂由南通人管理[4]。
同年6月1日,举行建城仪式。
[6]
古城门
如皋古城分为内城和外城,外圈在里面,看起来像古钱。
内城有玉带河(城河、内城河)无城墙,有六门(献春、蓟县、宣化、丰乐、北极、陈宫);外城有濠河(何澄河、外城河)和城墙,有四个城门(静海门、澄江门、朱日门、公基门)和二水关(东水关、北水关)。
[8]
如皋古城池(8张)
1951年,城墙多处坍塌,城门狭窄,只有东水关完好无损。
为了进一步弘扬历史文化,保持古城特色,挖掘旅游资源,景海门在原址逐一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