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关于测量发展历史的小故事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由于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调查工作很早就开始了。春秋战国时期编制了四分之一历,一年365.25天,与罗马人采用的儒略历相同,但早了四五百年。南北朝时,祖冲之测得的农历正月为29.530588天,与今天采用的数值仅差0.3秒。宋代杨仲甫编撰的历法,一年为365.2425天,与现代数值相比仅误差26秒。之所以能得到如此精确的数据,在于公元前四世纪浑天仪的创造,浑天仪是用来测定天体坐标的,如赤纬、赤纬(相当于现代赤道坐标系中的赤经差和90°)。-赤纬)汉代张衡改进了浑仪,写了《浑仪注》。元代,郭守敬将浑仪改进为简易仪器。天文观测用的仪器有鬼鱼、手表和复矩。用于计时的仪器包括漏壶和日晷。在地图测绘方面,由于行军作战的需要,历代皇帝都非常重视。目前记载最早的古地图是西周早期洛邑城址附近的地形图。地图在周朝被广泛使用,负责地图的官员分工非常精细。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古地图是公元前168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战长沙国及驻长沙军图》。地图上有山脉、河流、居民区、道路和军事元素。西晋时期,裴秀编制了《龚宇地区地图》和《方丈地图》,创立了地图编制理论——画六体。此后又编绘了各种地图,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南北朝谢庄创制的《木方丈图》;贾丹编撰的《关中陇右、山南九洲》和唐代的《海华易图》;北宋春华天谷夏;南宋石刻《华易图》、《于吉图》(现保存于Xi碑林);元代朱思本绘制的地图;明代罗洪宪绘制的《广於菟》(相当于不同画框绘制的现代地图集);明代郑和绘制的郑和航海图;清康熙年间绘制的《皇宫全景图》;1934,上海申报博物馆出版的民国新地图等。我国历代能绘制出高水平的地图,与测绘技术的发展有关。中国古代测量长度的工具是竖杆、量绳(常见的有地筐、云筐、平均高度)、走步自行车、头脑中的鼓车;测量标高的仪器和工具是力矩和水平仪(水准仪);测量方向的仪器是望远镜和指南针(战国时期用天然磁铁制成的导向工具“司南”,宋代出现了用人造磁铁制成的指南针)。测量技术的发展与数学知识密切相关。类似的三角形在公元前的《周快舒静》和《九章算术》中已经被用来度量。三国时期,任伟刘维的《列岛算经》介绍了用扁担进行两次、三次甚至四次测量(称差)来求解山的高度和河的宽度的例子,极大地促进了测量技术的发展。除了编制历法和测绘地图,中国古代的测绘成果还包括:唐代在僧人一行的主持下,测量了河南白马,经均邑、扶沟到上蔡的距离和北极的高度,正午弧长为132.438+0 km,为人类正确认识地球作出了贡献。北宋沈括在孟茜碧潭发现了磁偏角。郭守敬在绘制元代黄河流域地形图时,是历史上第一个使用“海拔”概念的人。清代作为统一尺度,规定200里与地球上的子午线1相结合。的弧长,即每英尺经线的百分之一秒,一英尺等于0.317M。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的测绘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建立并统一了国家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建立了遍布全国的大地控制网、国家水准网、基本重力网和卫星多普勒网;完成了国家大地网和水准网的整体平差;完成了国家基础地图的测绘;完成了珠穆朗玛峰和南极长城站地理位置和高程的测量;配合国家经济建设进行了大量的测绘工作,如南京长江大桥、宝山钢铁厂、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精确放样和设备安装测量等。出版了1600多种地图,发行量超过11亿册。在测绘仪器制造方面,从无到有,不仅能生产出系列光学测量仪器,还成功研制出光电测距仪、卫星激光测距仪、分析测绘仪等各种先进仪器。在测绘人才培养方面,培养了数万名各类测绘技术人员,大大提高了我国测绘技术水平。特别是近年来,我国测绘技术发展更快。比如GPS全球定位系统已经广泛应用,国家GPS大地网即将建成。在地理信息系统方面,中国第一个实用的电子地图系统(名为国务院国家地理信息系统)已在国务院常务会议室内建成并投入使用。这说明,我国目前的测绘科技水平,虽然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只要下大力气加强自己,是可以迅速赶上和超过国际测绘科技水平的。百度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