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民主的发展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政治民主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有序实现了从“阶级专政”到“人民民主”的历史性转变,从集权到分权,从“管制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从“国家至上”到“社会至上”和“公民至上”的一系列改革。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绝不照搬任何现成的政治模式,尤其是西方的政治模式,已经开始重建中国人民的政治和社会理想,培育和梳理中国正在孕育的、能够引领未来的民主价值体系,实现民族民主复兴的伟大梦想。据此,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具体路径和相关制度设计可以明确:
(一)中国政党政治民主化的路径选择
党的十八大报告秉承十六大以来的政治路线,提出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确保执政党有效治理人民的政治能力。更加注重法治理念的普及和深化,在党的十八大上达成共识,提升党依法执政、依法建设、依法治国的能力和水平;更加注重完善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障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合法权利;更加重视普通党员的民主参与和权利,提高执政党政治决策的质量和水平。
在政党制度设计上,一是改革重组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按照决策、执行、监督分离、制约、协调的原则,建立常委会决策、书记执行、纪委监督的制度体系。第二,在各级党委(和政府)建立独立的常委会制度。一级党委政府至少1/3的常委不得分管任何部门的业务,以淡化部门权力和利益,有效发挥党的政治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和政府决策质量和水平。第三,借鉴国外政党执政的先进经验和制度设计,全面创新党内民主制度。比如,在全面落实现有党内民主制度的基础上,探索制定政党活动法,将政党活动纳入法制化轨道;实行党员登记制度,即在党员中进行定期登记,以增强党性,促进党员的思想觉悟和行为自律;创新党代表选举制度,发挥普通党员和党的基层支部书记在党代表选举中的作用,发挥党代会闭会期间党代表的作用,发挥普通党员和党的基层支部书记的监督作用;实行党员参与讨论各级党代会报告制度,实现会议期间代表在会内讨论、党员在会外讨论,充分发挥普通党员在党内重要决策中的民主参与作用,增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同度;完善党内民主决策制度、党内批评和自我批评制度、责任追究制度、义务保障制度、廉洁自律制度等。在民主集中制的基础上,改变过去党内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充分发挥普通党员在民主领导、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中的重要作用。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化的路径选择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政治民主的制度基础。因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民主改革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关键,是改善和提高中国民主政治生活质量的根本保证。首先,在选举民主的发展路径上,建议停止“试点”,采取修改法律的路径,直接通过修改选举法,在时机成熟时全面有序推开;其次,在中高层民主选举和基层选举制度设计上,基于我国幅员辽阔等基本国情和普选理念,进一步完善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制度,逐步扩大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府成员的选举范围,适时调整地方行政首长的法律地位,探索开通地方行政首长直接对当地居民负责的制度渠道,提高选举民主的质量和水平;最后,在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组织建设中,探索上、中、下三级的“三院制”。上议院,或称“地区法院”、“地方法院”,以协调平衡地区利益为核心,由省(市、区)单位和特别行政区平等代表组成,以解决国家资源宏观配置、地区均衡发展、利益共享机制等日益突出的重大决策问题,进一步使国家利益和地方利益得到兼顾。中国学会,或称“界别学会”,由界别和专业意见组成,它试图将政治协商会议纳入国家决策体系,以吸收各专业、专业团体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在国家重大决策中形成各界共识,进而使国家决策得到专业支持;下议院,或称“人民之家”或“公民之家”,由各条战线的普通劳动者组成,以吸纳民智,整合民意,改善民生,增加福利,真正让人民当家作主,从制度和体制上保证人民充分享有不同层次的民主权利。
(三)政治协商民主化的路径选择
根据国情和未来发展的实际需要,中国政治民主的发展需要“两轮”驱动,即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发展协商民主的关键是将政治协商纳入国家重大决策体系。首先,随着改革开放30多年来民营经济、民办非企业机构、两新组织、基层自治组织的发展,“私人领域”的力量正在茁壮成长,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公共领域”也已初具规模。因此,我们应该遵循“纵向开展活动,代表界别利益,实行界别民主”的原则,对目前CPPCC的34个界别进行重组,即在尊重CPPCC界别传统的基础上,重新设置目前CPPCC的界别结构,以解决CPPCC运行中不合理的界别设置所带来的不利影响。重组后,各行各业的议员人数将由界别议员和比例议员两部分组成。界别委员由各个界别提名推荐,每个界别的界别委员人数相等;比例议员由选举产生,比例议员人数由各个界别根据议员比例确定。其次,在条件成熟时,将CPPCC纳入国家重大决策体系,并转变为众议院(见上)。
(四)政府管理民主化的路径选择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以全面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的行政改革思想。在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管理转型方面,突出了“顶层设计”、“统筹兼顾”、“系统推进”的科学理念,坚持积极有序推进从计划到市场、从人治到法治、从集权到分权、从管制到服务、从传统到现代化的改革,彰显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决心和魄力。然而,正如中国从计划到市场的经济体制转型已经进行了几十年一样,中央和地方政府从“管制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的系统转型也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国、全党充分发挥改革创新精神,冲破传统、利益、文化障碍的束缚,大胆努力,攻坚克难,走出改革的“深水区”,为经济、为经济、为文化而进步。鉴于深圳和中央在“大部制”改革中的经验,未来大部制和政府管理创新的思路是:一是坚持“顶层设计”,即按照决策、执行、监督分离、制约、协调的原则,一步到位地进行总体设计和系统安排。二是制定规范性文件,硬性规定各级政府的规模。比如,中央设置19-21部门,省设置13-15部门,市设置11-13部门,县设置6-8部门比较合适。在完善决策部门的基础上,将执行机构和独立机构分离,在两者之间建立新的契约关系,从而弥合部门之间的隔阂,消除官僚主义的弊端,解除部门利益的羁绊。三是建立以“纪、监、检三位一体”为主体的行政监督体系,实行垂直、派遣管理方式,遏制腐败,确保制度监督的有效性。第四,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科学配置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积极推进简政放权、放松管制、赋予社会权力的基础上,探索有限分权制的制度模式,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五是在基层管理上,基于公共治理理念和基本公共服务均衡配置,整合重组城市街道办事处和社区,探索非政府组织公司化管理,推行以监督、仲裁、协调为核心的“大社区”服务模式,推动基层形成多元化、多主体的公共治理格局。第六,理顺党政职能关系,从制度上消除职能重叠现象,从而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执政党和政府的管理、服务和政治领导的质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