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有300多年历史的防洪堤情况如何?

4月16江西修水县文物工作者近日在该县宁州镇发现了建于清朝康熙年间的客家河堤。河岸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至今仍在发挥着防洪、保护农田和交通的作用。

该段河堤长约400米,顶部宽度在60厘米至100厘米之间,高度约两米。它是由石头制成的。江岸所在的范段村与陈宝桢、陈故居所在的村相邻,同属于客家聚集地乡。

据史料记载,客家人迁徙到番端后,在当地定居种草,开垦土地,繁衍生息。为了躲避洪水,第一代客家移民陈组织人民精心修筑防洪堤,历时五年。

修水县文物工作者、黄庭坚纪念馆原馆长黄本秀是该村八横组成员。“这段修筑防洪堤的历史,在当地陈、黄的族谱里都有记载。清康熙三十年,客家人陈从江西吉安府迁到宁州台乡,七都八横,填海造地,修筑围堰,建中庄河堤五年。乾隆五十一年,陈公增之孙黄从石门(樊段石门)迁至,改善中庄河堤,在罗坎建桥,称‘寿星桥’。道光十一年,桥头立碑。见《寿星桥碑》。"

82岁的村民黄宝宝说,自从他父母去世后,这条河堤从未被损坏或修复过。

客家人迁徙到番端后,在当地种草,耕地,繁衍生息。在狭长的山谷中开垦土地,沿着山脚开垦土地。?

“百年客家河堤是勤劳、自强的客家文化和精神的见证和体现,是客家人的骄傲。”八横新农村建设委员会主席黄本秀表示,新农村建设将通过客家河堤来弘扬客家文化,传承老一辈的客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