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历史鉴赏:一部形象化的三国兴亡史
由于素材大多来自民间,这固然为《三国演义》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但也给编剧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当它们进入小说文本时,伴随着不同观念和不同审美趣味的渗透。然而,民间情怀和好历史的精神并不总是一致的,甚至可能相互冲突,这对作家的创作提出了严峻的考验。罗贯中的伟大,就在于恰当地处理了民间情怀与好历史精神的关系,创造了一个有大气度的艺术世界。历史上的三国志著作不仅为《三国演义》提供了基本的素材和历史框架,而且直接影响了小说的创作模式和基本倾向。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意识是史官文化的基本特征,反映在史书编纂中,要求编者采取客观的态度,同时注意总结和发掘历史经验教训,以达到“以资治国”和育人的目的。这些特点在《三国演义》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三国演义》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史为据。作者的创作目的是描述一部生动的三国兴亡史,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意图十分明确。小说的叙事从汉武帝元年开始,到晋代太康元年结束,完整地叙述了魏、蜀、吴的兴起、发展、灭亡的历史。小说借鉴编年体史书的编撰模式,以三国之争的历史进程为主线,以王业的兴衰为主线,有机地组织了近百年的历史故事。主要写的是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斗争,作者的兴趣在于揭示这一时期的各个军事集团是如何兴盛和灭亡的。比如前33章的主要内容是曹操和袁绍的斗争,矛盾的焦点是两派的斗争。作者对二者进行了多次比较,重点是对兴衰教训的总结,这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后十五章《三国演义》主要表现了三国内部的矛盾,特别是对司马氏篡魏、后主信任、孙皓暴政的深刻描写。虽然剧情很简短,但重点还是在怎么生,怎么死。作者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完整地展现了一百多年的历史进程,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启示,因而极具魅力。
在创作上,《三国演义》继承了传统史学的精神,“七实三虚”可以说是这本书取材的基本原则。小说虽然有很多虚构的成分,但所有重大历史事件都取自编年史,主要人物的性格和经历基本符合史实。面对丰富复杂的史料和民间故事,作者主要开展了两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