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为什么会继任雍正?因为什么?

康熙皇帝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有能力的君主之一。少年即位时,他好不容易稳住了动荡不安的江山社稷,连根拔起了威胁社稷的叛贼,巩固了满清的统治。年轻时的康熙意气风发,几乎没有什么能让康熙皇帝省心的事。作为九州* * *主,拥有一万亿人口,康熙几乎成了权力巅峰的代名词,后世无数人都会向他致敬,崇拜他。

但是到了晚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康熙还是有很多烦恼。比如下一任皇帝的选择,对他来说就是一件非常头疼的事情。

康熙身体一直很好,他是游牧民族出身。他的祖先只是用他们的铁脚打下了一块土地。他血脉里的血还没有冷却,他还是驰骋在草原上的女真后裔。所以虽然多年不用打仗,但是康熙自己的身体还是很好的,甚至非常喜欢打猎。所以,他能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皇帝。

客观地欣赏雍正被康熙选中的事实,我们不得不承认他是一个精明的人,至少在求储这件事上他是很粗心的。这种底气不足不可能来自心底。大家都在一起公平竞争。为什么要主动认输?但是当他看到不能因为自己在比赛中太过出格而失去康熙的信任时,他的弟弟梅就做出了这样的蠢事。甚至在康熙试探性地说大家都可以投推荐票的时候,他还试图到处拉票,激怒了康熙。他马上说:我担心有人看中这个五月的好处,逼我给他让路。那样的话,“我只好笑着淹没我的耳朵。”康熙当然不会提“笑死自己”,谈话已经让梅的努力付之东流。

睿智的雍正被温情所遮掩。他知道,这个时候只要自己不犯错,就能衬托出梅等人的错误。即使康熙看到他的政治智慧,也不应该反感,而应该暗暗欣赏。因为“天威难测”,人说话做事总是容易揣摩其意,不可能成大事。

这时候老康熙皇帝可能也看出雍正的大致计划了。康熙为了分散大家的注意力,给了当时被很多人看好的十四阿哥一个模糊的位置,要他做“大将军王”。这个职位到底是个什么水平,谁也说不清,就这么猜,大家都忘了雍正。

当时有四个五月胤禛,八个五月银桂,十四个五月银桂,都是有希望继承大统的。

八阿哥曾经结党惹怒康熙,于是八阿哥退而求其次,表示支持十四阿哥。十四阿哥虽深得康熙宠爱,却被任命为抚远将军,赴西北平叛。如果5月14日能在康熙死前平定叛乱,他将立下大功,但确实有可能继承皇位。可惜十四哥做不到。因此,这个人选就留给了与康熙一起留在北京的四哥胤禛。

四哥有两个得力干将:步兵司令龙克多和川陕总督年羹尧。一个掌管首都的荣卫军,另一个控制14支阿尔戈西征军的后勤补给。因此,从形势来看,只有四哥胤禛继承王位,最有利于政权的平稳过渡。

此外,四哥胤禛本身也很优秀。他兢兢业业,为国尽忠,这是其他几位王子望尘莫及的。

至于野史中提到的篡改遗诏,本身就是荒谬的。清朝的遗诏有三个,分别用汉文、满文、蒙文写成。怎么才能把三份遗嘱中的关键词改成一样?

所以康熙会把皇位传给雍正,主要是因为雍正本身就比其他诸侯优秀,雍正继位更符合政权的稳定。

后来不出所料,雍正没有得罪父亲,最后通过遗诏当上了皇帝。

雍正帝登基的时候,国库里总有几百万两银子剩下,还要发工资,救灾,养兵。这个那个到处花钱,连宫里的太子和皇太后都买不起新衣服!大清皇帝穷到说出来都被人笑话。

但是皇帝没钱,有的人有钱!很多人都比皇帝有钱!那些王侯贝勒什么的,连那些地下官员都比皇帝有钱!皇帝拿不起高薪。这些官员可以想尽办法自己赚钱。俗话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还是清官,贪官更惨。皇帝知道。雍正帝四十五岁登基,是最成熟的时候。再加上他在登基前为皇帝做了很多事,知道下面的官员有多有钱多贪婪,所以他一挥手就查了!

这太可怕了。康熙帝后期实行仁政。就算他知道你贪,只要不是太过分,他老人家也没事。但雍正上台调查贪官。不管你是谁,只要你腐败了,就和他父亲的仁政完全不一样。显然,这是一个很酷的政府。而且发现的方式也和别人不一样。众所周知,明朝朱元璋对贪官非常严厉,贪污超过620是死罪。在这样残酷的情况下,贪官继续一波接一波,屡禁不止。所以雍正采取了另一种方式,即牵连他人。只要发现你贪污,首先不仅要把贪污的钱吐出来,还要把你的后代吐出来,最后连亲戚朋友都要定罪!

毕竟众所周知,当官的大多是读书人,尤其是在江南富庶的地方。雍正帝的政策可以说得罪了天下所有的文人。你毁了人家的前途,甚至是人生,不允许别人说你。世人大多痛斥雍正,说他继承皇位名字有猫腻,说他残酷无情,说他欺骗士人,说他专横跋扈,甚至有人联络他人大张旗鼓造反,以至于雍正不得不对付一批士人。结果就是名声越来越差,国力却越来越强!

可怜的雍正帝辛苦了一辈子。他登基时国库只有几百万年银,连朝廷都欠地方银。即位五年,国库余银数千万两。其子乾隆即位时,国库有白银8000多万两。没有他,老人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没日没夜地批奏章,操心国事,怎么可能是个上镜上心的完美老人!

我们无法完整准确地还原历史,但至少可以给出一个更符合基本逻辑的描述,而不是仅仅围绕着不重要的遗嘱打转,反复揣测十几年,但我们辨别事实和论证的能力并没有提高。试想一下,如果媒体在发布这条新闻之前简单搜索一下,就知道这只是一个重复了很多遍的老故事,并没有什么新意;如果多采访一些清史专家,就会有两个以上可靠的独立信息来源,而不是只听一面之词,也不会得出如此草率的结论。

普通人通常没有时间和能力去辨别真假。他们为了好奇一次又一次的复制转发,并不能为这个社会提供任何有效的信息和思维能力的训练。所以对新闻的核实就更重要了,因为这是陈湘银传播误传的源头。现代社会苦于信息太少,而信息太多,大部分都是被复制转发了无数次的冗余信息,而真正原创的、有价值的信息和观点少之又少,往往淹没在冗余信息的海洋中。近十年来,《康熙遗嘱》被一次次“发现”和炒作的故事,就是这种现象的最好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