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学的历史渊源和背景

早在西周时期,中国就形成了一套组织完善的学校教育体系。教学内容由德、行、艺、器四个方面组成,而学科教育则形成了礼仪、音乐、射箭、科举、书法、数学六大基础学科,开启了我国学科教育的源头。在封建社会,中国的教育内容除了儒家经典,还进一步涉及科学和艺术,如唐代的算术、天文、医学和法律,宋代的法律、算术、医学、绘画和武术。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科学文化的传播,中国的学科教育变得更加丰富。比如<按学校规定(桂茂学制),中学必修科目有:修身、讲学、读经、中国文学、外语、历史、地理、算术(算术、代数、几何、三角学、簿记)、博物学(包括动物、植物、矿物、生理卫生、理化)、法制、财务管理、化学。自辛亥革命以来,中国的学科教育内容以融合、分化等不同形式不断变化和调整,新的学科逐渐得到补充。总的趋势是朝着理性、科学的方向发展变化。在国外,最早的学科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天文学、算术和几何学的诞生是为了计算尼罗河水的涨落周期和陆地测量计算的需要。然而,西方奴隶社会教育的真正起源应该从古希腊算起。根据“训练身体”和“培养心灵”的不同原则,柏拉图将科目分为初级和高级两类。当时的科目有游戏、音乐、舞蹈、算术、几何、天文。经过希腊罗马学者的不断修改,最终形成了西欧中世纪早期学校的“七艺”(全称“七自由艺”),包括:文学与法律、修辞学、辩证法(逻辑学)、音乐、算术、几何和天文学。文艺复兴之后,人文学科逐渐受到重视,包括语法、修辞、逻辑、拉丁语和希腊语。科目进一步划分,比如语法分为成文法、文学、历史等等;几何分为几何和地理;天文学分为天文学和力学。17和18世纪,学科的划分还在继续。随着生产的迅速发展和科学的日益繁荣,传统的人文教育开始向科学教育转变,物理、化学、植物学、动物学等学科进入学校教育。

19和20世纪,数学成为所有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科目,学校教育中增加了现代外语、现代母语、历史、地理等“现代人文学科”。此后,体育、劳动、美术逐渐进入学校教育,最终演变为现代学科教育的完整体系。总而言之,人类教育的内容,起初是一些初级的综合知识。经过不断的分化和发展,形成了一门自成体系的独立学科,由此诞生了一门比较完整的学科教育。美术学科的知识也是在这种分化发展过程中诞生的,美术学科的教育也是由此衍生的。随着学科教育的诞生,人们开始自然而然地探索学科教学方法。然而,在人类教育的历史长河中,虽然有许多有价值的学科教学方法,但并不系统。直到近代师范教育体系出现,学科教学法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65438-0794年,法国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师范学院,开创了师范教育的先河。1896年2月创办的上海南洋公学,可以算是中国师范教育的开端。史静大学附属师范大学堂是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开端。中国最早的中等师范学校应该算是1902年在江苏南通创办的通州师范学校。师范教育是培养教师的特殊教育,教学方法的掌握已成为不可或缺的职业技能。因此,师范教育体系对我国学科教学方法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1904 1清政府颁布<规定师范生在第二、第三学年每周须有8小时“教育学”课程,主要包括教育史、各科教学方法、学校卫生、教育法规、教学实践经验等。65438-0922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应融为一体,主张变“教法”为“教学法”。1925颁布的(新学制师范课程标准大纲)中正式采用了“教学法”这个名称,规定这门课是师范院校的必修课。20世纪30年代后期,人们注意到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的研究上过于死板,忽视了与教学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的研究,于是将教材的研究引入到教学方法中,并将这门学科命名为“教材与教学方法研究”。后来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突破了学科知识只与教学方法和教材有关的局限;学科教育开始与一般教学理论有了更广泛的联系,学科教学的所有特殊教学过程问题、教学组织、教学原则、教学评价都被纳入其研究范围。就这样,“学科教学论”诞生了。198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发文,将“教材教法研究”更名为“学科教学论”。近年来,主体教育的研究不断深入发展,人们开始在更高层次上探索主体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规律,从而为主体教育的诞生提供了契机。上述相关学科产生和学科教育理论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构成了艺术教育学形成的基本背景。了解这一背景有助于我们理解艺术教育学的形成过程。

20世纪初,当教育家杜威所谓的进步教育引入艺术教育,导致艺术与其他学科的结合,艺术教育成为通识教育附庸的倾向明显,而传授艺术知识和技能变得无足轻重。

美国艺术教育家罗恩·菲德(Ron Feeder)和英国艺术教育家赫伯·里德(Herb Reid)成为这个学术流派的旗手。这个学派的艺术教育理念可以用赫伯·里德的“通过艺术进行教育”来表达。这种矫枉过正的艺术教育理念,往往导致脱离艺术本身的现象,产生种种弊端。针对这种情况,美国艺术教育家艾斯纳提出了一种综合的教育思想,即“艺术教育”来弥补这种弊端。就这样,现代艺术教育的两大流派,以里德和罗恩·菲德为代表的工具主义和以艾斯纳为代表的本质主义,剑拔弩张。两个英语介词“through”和“in”的区别清楚地表明了两种艺术教育理念的不同。应该认识到,在以教育为导向的艺术教育版图中,教育意义的效果是非常隐蔽和虚幻的,不像艺术本身的效果那样直观和易于检验。& lt易·系辞)说:“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上者谓之器。”这样,就可以用它来描述艺术教育的内在关系。把艺术本身比作器,把教育效果比作道。要先知“器”,后得“道”。没有“道”,谈“器”是盲目的,境界不高,离萌发就不远了;没有了“器”,“道”字就显得神秘、空洞、飘忽,缺乏根基。因此,艺术教育不能局限于艺术本身的目的,否则其作为教育学科的地位可以怀疑,但艺术教育的效果不能不诞生于艺术的基础之上,换句话说,目的必须通过手段来达到,没有具体的手段,目的只能成为空想。艺术教育中的内在联系也应该这样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