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多少“外族”居住在甘肃河西地区?

在永昌县一个叫赖寨的村子里,有的村民鼻子高,眼窝深,头发黄,身材各不相同。据相关研究,这些具有欧洲特色的村民是古罗马的后裔。但日前,据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王守宽教授运用历史学、文字学等方法进行的研究表明,先秦至明清时期,河西地区就有大量的外来居民和路人在经商、居住或生活。

公元前623年至公元前175年,据王守宽教授考证,秦汉以前,河西走廊曾是大夏、岳氏、乌孙等欧洲人的居住地。汉朝占领河西走廊后,一直到明清时期,都有越人、乌孙等族人在此居住或回迁,加入中央王朝的外族或属于欧罗巴种族的外族人被安置在此,无数西方的国王、商人、使节、学者、僧侣、士兵等欧洲人或整个部落都在此居住,还有欧罗巴个人从东方派出驻扎、任职或迁居。

1976年间,在甘肃灵台白草坡一座西周古墓中出土了一件青铜“人头钩戟”。戟头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具有白人身体特征的民族:长头骨,深眼睛,高鼻子,窄脸,薄嘴唇,耳尖帽。这说明,在先秦时期以前,从山西北部,到陕西北部,到甘肃的东、中、西部,到新疆和中亚的广大地区,都生活着以畜牧业为主,从事农业的欧罗巴草原民族。

越人是中国一个古老的民族。大岳家族是河西岳氏人西迁的一部分。《史记·大宛列传》载:“自大宛西来安息,虽国大异,风俗相近,相知。都是深层次的眼光,需要嫉妒。他们擅长市场,争夺积分。”当时的大月氏就是野心勃勃的欧罗巴人。乌孙曾是生活在敦煌与祁连山之间的与月氏为伴的古代游牧民族。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后,大量乌孙人西迁河西。上世纪70年代,甘肃省博物馆文物队在酒泉和玉门发现了悍马型遗址,这是乌孙人在河西走廊活动的文物。《汉书·西域传》中有一段注释:“乌孙之形,最异于西域。今天的胡人是蓝眼红髯,是猕猴。”据此,乌孙人都是蓝眼红胡子,深目高鼻的白种人。

秦汉时期的匈奴(公元前2265438年+公元0-209年)公元前203年,匈奴以单于的兵力击败越人,夺取河西走廊。121年前,霍去病攻打河西,匈奴邪王斩了土王投降了汉,汉完全占领了河西走廊。在这80年间,河西的主要居民是匈奴人。

王守宽教授解释说,匈奴的人种在古籍中没有记载,近代学者从文献、语言和考古资料的研究成果中确定:“匈奴人种本来应该属于北亚蒙古人种或者与北亚蒙古人种关系密切的一个人种。在其北部和西部,有一个欧罗巴种族的混合。”主要原因是匈奴发展过程中,许多欧洲戎人(如伊曲戎、乌孙人、月氏人)投靠并联合起来,这些人构成了河西走廊及西域蒙古人的欧罗巴人种。

有专家学者认为河西的修土王是欧罗巴。由于秀土王的太子金日在被汉朝俘获后受到汉武帝的宠爱,最终成为了一个值得信任的官员。《汉书·金日传》曰:“日长八尺二寸,其貌甚严。”当他因为善于养马而受到汉武帝的喜爱和重用时,“陛下出丑,果然难能可贵。”汉武帝病重时,霍光把辅佐少爷的重任交给,金婉拒:“我是外族人,使匈奴看不起汉人。”当时金日的身高、相貌,称呼他胡二,自称洋人,还有那尊独一无二的“拜金人”铜像,都让人猜测匈奴王胡图族是欧洲人种。另外,匈奴单于经常有一个来自西方国家的阏氏,他的后代混有欧罗巴的血统也就不足为奇了。

据史料记载,隋唐五代时期(公元581 -959年),很多商人和使节来到中国。其中,波斯多次向朝鲜派遣使节,也有不少波斯商人长期留在中国。这些都可以用考古资料来证实。1955年在Xi城西土门村附近出土的苏良妻子马史的墓志铭记载,墓主人是居住在长安的波斯人。据《元规》记载,647年至762年的115年间,波斯曾28次向唐朝派遣使节。阿拉伯帝国在唐朝历史上被称为“大食”。据史料记载,从公元651年到公元747年的一个世纪里,大士曾22次出使唐朝。除波斯和大食外,吴钊的九姓与唐朝交往频繁。

昭武九姓是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国境内从锡尔河以南到阿姆河流域的粟特民族和国家的统称。具体来说,郭康、安国、汉克、米国、石国、河国、乌纳帝国、郭牧、曹国等王室都姓昭武,是昭武的九大姓氏。九姓始祖为岳,原居河西昭武城(有学者称“张爷”或“昭武”音译),为匈奴所破。他迁到丛林州,被分成几个小国。吴钊姓“人皆深目高鼻,须留大胡子。”李白曾用诗歌的语言描述:“金空之西,白日已尽。”康老胡,生于月亮洞...碧玉有眼有眼,金拳有红鬓。天蓬垂下,宋岳面向上唇。不看就知道创造之神。“因此,它准确地表现了昭武九姓的绿瞳孔、卷发、高鼻梁的欧洲人种的特征。

王守宽教授说,唐代有不少欧洲人在武威定居或做官,凉州是昭武胡人的居住中心。在唐岑参的诗中,有多首诗是指河西凉州的胡人:“你不闻胡人之声,最悲是胡人吹紫髯绿眼。”“昆仑山南月斜,胡人吹胡贾到月。”“凉州七城数百,胡人半解弹琵琶。琵琶可破,风萧萧夜长。”

此外,白居易用赋中胡人舞狮的形象表达了凉州胡人因安西道而不能回乡的悲伤:“赋,蒙面胡人,假狮子...紫色的胡子和深邃的眼睛,激发了他在跳梁前的演讲。应该就像凉州没被太阳困住,安西进来的时候。”李端的《胡腾儿》甚至有诗:“胡腾儿是凉州小儿,肤如玉鼻锥。统布轻衫来回卷,葡萄长垂……”

蒙古元朝时期(公元1226 -1368),中亚蒙古人在13世纪初的蒙古草原崛起。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成吉思汗及其后裔不仅消灭了西辽、西夏、金、大理、南宋,还统一了中国和蒙古的铁骑。

蒙古人在西征过程中,在被征服地区俘获了大量有生产和作战能力的工匠、士兵、学者、青年男女和儿童,并向东方迁徙。从青壮年中挑选出一些年轻人加入蒙古军队。据有关统计,蒙古人* * *从中亚掠夺了约654.38+0万人(这一数字约为蒙古人西征前总兵力的7倍)来到中国,开启了中亚人在中国的民族变迁过程。1226年,蒙古军攻陷西凉府(今武威),1227年,西夏被灭,河西走廊成为蒙古可汗的控制区。1229年,成吉思汗之子窝阔台继位为可汗,封次子阔端于西夏,以西凉为中心。阔端的许多部门都从中亚抽调了军队。这些色目人,属于欧罗巴人种,居住在武威、永昌一带,对当地的人的血统有一定的影响。

王守宽教授指出,河西走廊是东西方陆路沟通的必经之地,其独特的地理优势使以河西、宁夏为主的甘肃省成为蒙古人最早俘获的中亚人聚集地,也是来自东方的中亚人的居住地,而且只有在“苏州(今酒泉)东关,两条各有一里多长的街道,商人已‘回归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