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基础?

孔子一生热衷于政治,但他的主要成就是在教育方面。春秋以前,我在官方读书,文化知识被贵族专职人员垄断。孔子发起私人讲学,广泛面向社会招生,传授文化知识培养政治上的人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具有深远影响的教育家。据史书记载,孔子有3000名弟子,其中72人精通六艺。孔子死后,“七十弟子游诸侯,长幼为夫子香清,幼为士大夫之友”,在政治上打破了贵族垄断制度,为专制君主自由任免布衣香清官僚制度创造了条件。在学术上传播古典文学,为百家争鸣准备了传统的思想材料,这是孔子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最大贡献。

孔子认为人性是可以教育的。所以他提出“教学无阶级”,只要肯上进,虚心学习,他都不加区别地接受。孔子教育学生,重在德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他善于用问答的方法启发和诱导学生循序渐进、自动学习。他本人一生坚持“学而不厌,教而不厌”。终生的教学实践,使孔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炼出一些科学的教育方法:如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知者不如好者,好者不如乐者”,提倡正反两方面学习,“见贤思齐,不见则自省”;反对自暴自弃的学习态度,鼓励年轻人不断进步,赶超前辈,“尽己之责”;但首先要抓紧学习,“学不如学,怕输”;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举一反三,开拓创新;要有实事求是的谦虚态度,“知之为知,不知为不知,知之为也”;注意不断改正错误,“过犹不及,不惧改正”,“不改则已过”。孔子非常了解他的学生,经常根据他们的特点对同一个问题给出不同甚至相反的答案。他公开赞扬勤奋好学、有思想的学生;对于学生指出自己的缺点,他也可以当面纠正。孔子教学中保持的活跃的自由辩论的气氛是培养许多人才的关键。但是,孔子也提出“生而有知者,天下也;学而知之者,其次;从困难中学习,其次;如果你被困住了不学,人民就是下一个。”“只有上层的智慧和下层的愚蠢不会动。“他歧视劳动人民,视他们为不可教育的愚人,表现了贵族士大夫的阶级偏见,也怀疑和否定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

孔子创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他虽有传统的天命观,但总体上有利于社会进步,所以在战国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成为先秦时期的主导学派之一。在秦朝统一中国之前,孔子和儒家只是先秦诸子百家中的一个学派。汉代以后,为了满足封建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封建统治者需要一种既适合封建社会又有一定保守倾向的思想,于是孔子的思想受到重视。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至高地位正式确立。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以及中国封建时代的文学、艺术、教育、历史和政治理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出于自身需要,片面发展了孔子思想中保守的一面,使之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绳索。五四运动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在批判封建专制制度的同时,也尖锐地批判了孔子思想的保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