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的村庄

东初岛村三面环海。冬天,这里常常四点以后天就黑了。当北京华灯初上,大家刚刚下班,开始喧闹的夜生活的时候,这个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的村庄已经一片寂静。

村里唯一宽敞的大道,一眼望去,就是大海。当你回头看的时候,还是大海。有人说最美的田园诗不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而是“三十亩田上一头牛,老婆孩子炕上热”,虽然坐拥这个小村庄的三十亩农田并不现实。但是当农民的感觉在这里很容易体会到,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自古以来,农民取之于自然,又回归自然,形成了这种天地人三位一体的和谐环境。当然,这里有天,有海,有人。

2014年10月,11,我来到了东初岛村,没错,不是东极岛,也远没有那个叫“回头见”的岛文艺。来这里的目的也是公务,带一个视频团队拍海苔屋,拍一组志愿者调查海苔屋。海苔屋不仅在这里,也是山东荣成地区的特色民居。

同行报的老师说,东楚岛乃至威海的海草屋起源于明朝,当时来这里戍边的士兵世代居住在这里。这些军人大多来自山西,当站在茫茫大海上时,是什么样的心情,我想我们早就想不出来了。

村里有两个最受欢迎的名字,王和毕。

我们拍的那户人家姓王。王奶奶一个月出去赶一次大集,说是大集,其实也就十几个人,四五辆车拉的各种货物,但也让村子的中心广场热闹了不少。广场上还有一个礼堂,不过好像废弃很久了。村里的政府和海鲜公司在一起,好像有一种村长在带领村民致富的感觉。但实际上,作为附近一个相对落后的村子,东初岛村大部分都是老人和孩子,年轻人早就出去打工了。所以村里难免荒凉。

王爷爷在村里的海带厂工作。他说:“年轻人都出去了,来厂里的都在外地打工,我要去打工了。”72岁的他,凌晨两点出门去海带厂,就在他和我说话的时候,穿上了防护服:“都是海水,你得穿这个,不然衣服都湿透了。”

王大爷走出门去,把我这样的外地人留在这个小院子里,没有任何芥蒂。院子里的海藻屋已经有300年的历史了,现代的电视和有线电视都掩盖不了这种历史气息,在略带腥味的海风中摇曳,天花板上层层海藻,一种说不出的宁静。

——这是第四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