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被影视剧忽悠了。在现实历史中,没有人敢叫张学良隆隆,他可能会掉脑袋。

鱼和羊的历史记录。看看新鲜的历史

林森写的

插图:发达的蚊子

不要被影视剧忽悠了。“少帅”既不是官衔也不是尊称而是贬义词!

说到少帅,我相信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张学良。的确,在当今众多与少帅有关的影视剧中,哪一部不是在讲述张学良的故事?但这种看似普通的现象,其实犯了一个严重的历史错误:少帅不是官衔,更不是尊称,“少帅在此”“请少帅吩咐”等各种台词完全错误。因为在现实历史中,少帅其实是一个贬义词。没有人敢在他面前称张学良为少帅!

那么,有依据吗?

#01:

“帅”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要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如何称呼一个人“帅”。追根溯源,这个称谓其实是晚清官场中的非正式称谓。众所周知,太平天国起义后,由于清政府军队不堪一击,朝廷不得不允许各地设团剿匪乱。在这个过程中,湘军、淮军等私人军队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这种军队不是朝廷的正式军队,而是将军们私下招募的,所以实际上是将军们的私军。

军人不懂诏令,只会指挥命令。久而久之,这些部队的官兵会习惯性地称统兵将领为帅。比如曾国藩叫“狄帅”(曾国藩字盛迪),曾国荃叫“九帅”(因为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九),冯子材叫“崔帅”(冯子材字崔庭)。到了民国时期,这种称呼在军中还很流行。例如,吴称为“(吴),张称为“(张玉子)等。这在当时是一个很常见的名字,在当时的书信电报中随处可见。

除了称全副武装的军阀为“帅”之外,人们还常常出于讨好或奉承等原因,称那些与军阀有关系的军事领导人为“帅”。像军阀的姐夫,一般都叫“帅大叔”;军阀的弟弟一般被认为是“三帅”、“四帅”。

#02:

“少帅”不是一个人的具体指代。

根据以上所述,我们不难推出所谓的“少帅”,这是对一个军阀的亲属,尤其是他的儿子的习惯称呼。当时军阀有三妻四妾,儿子自然也不会少,所以被称为“少帅”的人当然不计其数。所以,钟并不是对某个特定的人的称呼。西北军阀马齐的儿子马步芳,旧广西军阀卢荣廷的儿子卢宇光,都是有名的少帅。

但是,不要以为只有继承父业,领导军队的儿子才能称之为少帅。只有当军阀的儿子还没有成年或还没有在军队中崭露头角时,才可以称他为少帅。当他成为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你要从他的话里拿一句话,说他帅。比如冯玉祥在舅舅鲁军中的时候也叫少帅,但他孤身一人之后,大家都叫他“桓帅”(冯玉祥字)。因为再叫少帅就太不尊重人了,好像你表现得像个长辈一样。

#03:

“少帅”和“衙内”没什么区别

在那个年代,被人称为少帅真的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军阀本身就是祸国殃民,大多数人对他们极其鄙视,他们的子侄也很少有人爱。就像古代的“衙内”一词,本来就是官职,没有褒贬之意。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担任这一职务的大多是官家的小人,久而久之,这个词就成了纨绔子弟大户之子的代名词。当年的少帅这个名字也差不多。这个名字里没有尊重,充其量就是个笑话。

就张学良而言,别人对他的称呼都很严格。据张学良少校保镖的前助手朱海北说,张学良称他的妻子为“大姐”或“大姐”,而称为“小妹”,而不是“四姐”。于凤至和赵一荻称他为“小主人”。如果是下属,都叫“统帅”、“统兵之首”。张景辉、张等。可以叫他“韩庆”。像胡若愚、周大文,虽然和他是密友,但在公开场合只能叫官名,私下只能叫“韩叔叔”。只有张一个人叫他“小”,其他人都不敢。

终其一生,张学良都讨厌被称为少帅。曾担任他勤务兵的傅德后来回忆说:“有一次,老蒋(姜登选)让我请总经理(张学良)接电话。我走进办公室,对他说,“钟,你的电话开着。”打了几次电话后,他的冷漠让我不知所措。后来,我把这件事告诉了老蒋,老蒋告诉我再也不要这么叫它了。他最讨厌“轰隆隆”这个词。“看到了吗?如果“少帅”这个词和“衙内”不一样,含有倚仗父系势力横行霸道的意思,为什么张学良对它如此反感!

我们可以再举一个反例。即张死后,奉系大将自以为是前代老将。在谈到张学良时,总是称他为“少帅”,最终惹恼了张学良,被枪毙在虎堂。当然,杨雨婷的死不仅仅是这件事造成的,这件事反映出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曾经在军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杨雨婷,如果在背后叫一声隆隆,就会带来灾难。别人怎么可能像那些影视剧那样,当面骂张学良是隆隆?

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一些编辑和导演的手中,“少帅”这个词却莫名其妙地发生了华丽的转折,从一个类似于“衙内”的贬义词变成了一个令人羡慕的尊称,在荧屏上大行其道。这难道不是对历史的亵渎吗?单从这一点来看,我们似乎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各种不可思议的“剧情”会饱和到满天飞的程度。

推荐阅读:

不要被电影上说的东北土匪在历史上有多凶残所迷惑。

《亮剑3》被点名下架,更何况真正的抗日军人连鞋子都穿不上。

最后一次抗美援朝,牺牲背后的真实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