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江的历史
所谓“八旗”,就是旗营有八面不同颜色的旗帜。这八面旗帜分为黄、红、白、蓝四种纯色。红边黄旗镶黄,黄边红旗镶红,蓝边白旗镶白,蓝边蓝旗也是四面,合称“八旗”。
顺治十三年(1656),旗营驻福州。康熙十九年(1680),设福州为将军兼副总司令,辖黄白白蓝四旗。部队由杭调过来,约3000人,包括1的拉拽领(四品)成员,8的参领(五品)和防卫(六品)成员,12的小七派(七品)成员。后来由于统治基础的逐渐巩固,清廷对福州的兵力进行了调整,兵力减少到1096。不久,耿和他的1000人被合并。后来陆续补充了一些兵,到乾隆九年(1744),营员2490人,每营300人。有两种类型的部队:步兵和马甲。
清政府对旗营士兵数量有严格限制,不允许随意增加士兵数量。因为营地人口逐年增加,很多年轻人要求当兵,但是不能。坚决实行“挑缺”制度,在众多青年中严格选拔补缺。虽然人们把八旗子弟视为懒惰的“纨绔子弟”,其实不然。每个马甲每月422元,大米1。贾布每个士兵每月225元银子,5斗米,人口众多,生活困难。尤其是庚子赔款后,国家贫困状况日益严重,旗营人员生活水平每况愈下。有的人不得不从事种桑养蚕纺织等副业,或者做一些生意,有的人则靠典当东西为生。一些青壮年被迫生活,却离开南亚的岛屿去找工作。但当局有严格规定,旗民未经允许不得离开旗营80里,否则一旦被发现打了40棍。但管控越严,逃亡的人越多,负责人在户籍档案上标注“死亡”二字,以应付检查。
戚颖兵营原位于北门外的北教学场。因为地势低,不适合驻扎在那里。后移至东湖水部山、东门、唐门、大千坑、修叶里,以土墙为界,俗称“旗街”。营房建筑很简单,全是平房,没有地板。
当初旗营部队的武器极其原始,只有弓箭、大刀、长矛、大刀和藤甲(盾)等。后来逐渐使用霰弹枪、绳枪、枪(两人携带的大霰弹枪)。骑兵以前的马比较多,总共2000匹,每个士兵一匹,每个军官两匹。
旗兵虽然武器落后,但还是训练的很认真。步兵(步兵)主要练弓箭,部队每天早上7点前到“箭道”(训练场)训练,每天5支箭全部命中“敌”(靶)头才算合格。马甲(骑兵)训练在马道上射击,要求“一箭三发”“一箭三发”“红心”。尤其是“一次三枪”更是不容易。在奔跑的马上用火药射击是多么困难啊!“先锋”的训练内容更复杂。这支队伍由从各旗挑选的10名士兵组成,80名士兵。训练项目包括翻墙、跳高、跳远、举石锁(100公斤以上)和骑马等。,为战斗做准备。通常是八旗消防队(称“八旗消防队”),在德贵巷附近单独训练。季节性训练包括秋季演习、炮兵表演和马匹管理。
秋季演习,属于演习性质,每年秋季在东门外教场举行一次。仪式非常隆重。秋练只进行半天,却要排练半个月,场上布置很有讲究。有十几个金字的马和爵位牌。上面写着“噤声”、“回避”、“顶戴”、“赏戴花翎”、“兵部尚书衔”、“福州将军”等字样。入场时,锣鼓喧天,炮声隆隆,一块大黄布上写着“振民福州将军”四个字,将军走八道桥,令人印象深刻。参加演习的旗兵在紧张的鼓声中鸣枪,随后是马术和藤艺表演。付嘉士兵用长矛和盾牌,短刀和长刀互相战斗,非常精彩。
每年初冬都会举行烟火。当时各旗官兵聚集在东门外的溪口谷进行实弹射击,将军到场检阅。士兵向将军敬礼后,两人持枪射击。这也是每年必办的一件大事。
每年早春在阿罗路举行的马正有两个主要内容。一是调查协、助、防、小琪派各级军官的武艺;二是查马膘、干净、调教,练“一箭三发”、“一枪三发”,上级一个登记替补(如助手带队空缺,上级一个递补)。因为马政治关系到未来,所有官员都为之奋斗。清军后来在福州的旗营有一个“八旗胜利营”。是清廷在1901年被八国联军打败,并与之签订《辛丑条约》后,想维持腐朽的统治,于是下令全国编练新军。福州将军曾琦到任后,从旗营中挑选千余名青壮年,组织成两个营,命名为“八旗胜利营”。顾名思义,他们在战场上力求速战速决,每个营分为前、后、左、右、中五个哨所(相当于连队)。主管两个营的主官称为指挥官(相当于团长),助理指挥官(副团长)为1,也称为教练官。
捷胜营的武器不再是大刀长矛,而是从德国购买的火枪。那时候对于清兵来说,就是飞一般的变化。负责该营军事训练的福州将军朴寿开始学习德式操,但他自己不知道怎么做,也没有财力聘请德国教官。后来,他雇佣廉价的日本人教授和学习日本式的练习,并派人去日本士官学校学习。
人们原以为捷胜营的军事素质会高于戚颖营的其他部队,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统带、管带、岗哨里的各级兵大多由原来的协防、协防担任,年纪大了,思想保守,不觉得自己更嚣张;士兵纪律松弛,自由缓慢。每天只专心练习2 ~ 3个小时。有些人甚至不能立正,放松,走路。他们就是靠装子弹学习一天。有些人还不知道怎么装。平时他们分散在家里,但在集体生活中,官兵之间、上下级军官之间、军民之间的矛盾非常尖锐。一个哨兵公开称朴寿将军为大混蛋。士兵们每天都聚集在弓室练习武术。早上走的时候,要么做点小生意,要么搞手工艺品。有空就喝酒玩乐,闹事,随便打人。1890年的一天,丁琪杀了一个汉人,西哲将军用一只羊和两坛陈酒赔罪。一些商人愤怒地举行罢工。戚颖附近的狮子桥头、金门大楼、东门、水务局等地的人们也组织年轻人防范“他们的孩子”闹事。
“戊戌变法”后,旗营中的一些知识分子对国家政局有所了解。特别是广州起义和武昌起义相继发生,他们意识到福州的革命是不可避免的。许多人主张与革命者妥协,和平解决是上策。朴守建将军决定打主战。他认为革命者主要来自其他地方。只要严防死守,对方就不可能谋反。尤其是他认为新军第十镇孙道仁忠于朝廷,绝对可靠。他将福州的东、西、南、北、唐门、京大、水部等七处重要军事要地交由十镇镇守。朴寿所视为救命之星的第十镇是什么?事实正好相反。郑全、林、郑祖荫等革命党人,视十镇为革命力量的打击对象,先在士兵中发展团员,后在中下层军官中工作。经过一段时间,他们取得了大部分的胜利,最后迫使身为福建水师、新军(教师街)第十镇司令的孙道仁就范。郑祖荫与林等于1911165438+10月5日晚,孙道人应邀到泛船浦港头江的合板船上开会摊牌。出席会议的还有彭寿松、刘同、黄光碧、各帮派头目。无奈之下,孙道仁在会上正式入团,表示坚决支持起义。至此,占旗营半壁江山的新军成为革命武装力量。
在福州的活动前夕,孙道人见到了朴寿,劝他“识大体,解大局,不要太固执!”朴寿恍然大悟,把孙道仁软禁在署里。宋守知事得知后,要求朴守礼立即释放,以免事件扩大,造成无法估量的后果。朴寿不同意,认为只要孙道仁下达禁止部队参加革命的命令,就不会有事。在宋寿的坚持下,朴寿不得不释放了孙子。同时,朴寿严令旗营各户准备洋油、稻草、石灰。如果新军进攻,他们将战斗到死。如果有必要,他们会集体自焚。福州光复之战始于6月8日午夜19111。至今还有1000多名旗营部队没有加入起义。但是没有准备好战斗。当时水部城楼上的新军击鼓为号,然后玉山的大炮向总司(今省立医院)开炮。炮声一响,旗营一片混乱。不知所措的家人四处逃窜,大多涌向将军衙门的花房准备自焚。一些人跳井自杀。第10镇翌晨把火集中在总司令部,有人误以为火来自法政学院。朴守穗下令夺回那里的炮兵阵地,临时拼凑了200多名士兵在东门大街上。在没有任何命令的情况下,他们中的一半冲向了法正学院,另一半从81团前进到了巫山。回到中间。随后,在高杰里、姬叔巷和大斗彩巷附近的东门发生了战斗,一些地方发生了火灾...
淳朴以为大势已去,带着都督德润和家人逃离将军衙门,来到河东街,在那里到了英明玉在蒙古的家。旗营里有很多知识分子都在说。大家都问他应该采取什么应急措施。他只是很沮丧,一句话也没说。过了一段时间,他离开了所有人。在场的人在一块巨大的白布上写道:“将军已经离开,我们将再次讨论休战。”在革命军看来,没有必要“讨论”,置之不理,继续加强攻击。很快,对方就挥舞着“愿降”的白旗,派代表明玉和吴来乞求投降。革命军这才停止战斗,命令他们过来投降。随后,旗营300余名官兵在东门街集结投降。总司令许崇信命令他们放下武器参加灭火,并收集丢失的武器。
闽浙总督宋寿自知有罪。当他被带到革命军总部时,他吞下金子自杀了。逃跑的朴寿将军作为俘虏被处死。作为清廷统治福州独裁的工具,旗营被彻底消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