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村商埠的兴衰历史
周村被誉为“天下第一村”。
1.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已经在这片土地上捕鱼、狩猎、开垦并繁衍生息。
商周时期,有部落,有村落。
春秋战国时期是齐国的领地。西汉时,北部属武陵县,南部属班扬县(今淄川)。
2.南北朝时期,属广川县武强县。
3.宋元甲五年在南方设北丘郡,隶属清河郡。
黄凯十六年(596),属淄川。18年,武强县改为常山县,北丘县改为淄川县。
目前,该地区南部属于淄川县,北部属于常山县。
1945年8月,周村第一次解放,设立周村市,隶属渤海行署,后隶属鲁中南行政区淄博特区。
1950年3月,周村、常山合并为常山县;11月,脱离常山县,与张店合建漳州城。
65438年4月至0955年4月,周村区一直归淄博市管辖。
早在4000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周村就有人类居住,至今仍有早期人类居住的玉岭古城遗址。明清以来,周村作为重要工商业中心的地位日益突出,到清代中叶已成为齐鲁工商业中心之一。它的繁荣景象在许多历史书上都有记载。从清末开始,周村以其特殊的工商业地位,与省会济南、魏县一起被清政府辟为自开商埠,其历史达到了辉煌的顶峰。100年来,周村历经沧桑。今年,周村迎来了开村100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每一个关心周村发展的人,都会情不自禁地把目光投向遥远的历史,去追寻周村曾经闪耀着璀璨光芒的运动轨迹,去感受曾经有力跳动的历史脉搏,去体会历史给予当下的启示。
周村的战争记忆
周村历史上有四次解放,第一次是1945年8月,第二次是1946年6月,第三次是1947年2月,最后一次解放是1948年3月,为最终解放潍县和济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周村的彻底解放在山东解放战争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为了纪念这一伟大胜利,特发布周村解放老照片。重温这些记录着历史真相的老照片,仿佛让我们进入了解放战争的岁月,仿佛听到了隆隆的炮声,看到了烈士的英勇奋战,看到了人民争第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放眼山河,能感受到创业的不易,对于开了百年的新周村来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周村的主要民俗:
一,周村核心
周村芯的起源大概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据说泰安老奶奶毕夏·袁俊是周村的山人,3月15是她老人家的生日。每年从三月三日开始,周村人就开始出发迎接泰安老奶奶回娘家,推荐几个老成持重的人,背上她的画轴,策马前行,直奔泰山,叩三拜六,回到淄川境内。龙灯、狮子、竹马、旱船一应俱全。人们想出各种办法来活跃节日气氛。聪明的周村人以高跷和蜡烛灯台为灵感,依托周村发达的织布机技术,打造独特的周村芯。后来,周村人把灯芯这种独特的民间表演形式搬到了元宵节,成为周村灯会的一大特色。
记者查阅博山记载等资料后,得到了周村地核起源的另一个版本:地核起源于淄博周村区,后传播到博山,再传播到淄川、张店、临淄。但种类繁多、制作精美、表演丰富多彩,使周村保持着重要地位。由于历史原因,群众习惯称之为周村核心。据老艺术家们说,早在1662年(清康熙元年),周村就有一位老艺术家为了让演出既方便群众观看又安全,整天琢磨。一天晚上,他辗转反侧,无法入睡,点燃蜡烛,抽着烟斗沉思。突然,蜡烛鼻烟烧得老高,烛火上下闪烁,宛如仙女站在灯芯上翩翩起舞。灯芯开悟,他开悟了。他模仿灯芯顶上晃动的幻影,将铁棒牢牢插入类似灯台的底座,一个女孩或男孩站在铁棒的高端,让他们扮演各种角色。从远处看,它就像在蜡烛芯上跳舞。其高度和观赏效果远超高跷,颇受人们喜爱。因为演员是靠衣服里的铁条作为核心来支撑活动的,所以群众简称为核心。
第二,挂灯笼
周村元宵节自古以来就在民间流行。周村灯会是中国四大灯会之一。据台湾省实验中学语文老师郑在1930所写的《天下第一村周村》元宵节风光,“天下第一村为山东省常山县周村,清代龙皇帝来观灯时赐名”。
乾隆年间,是周村挂灯笼的盛世。后来玩了十五天元宵,一般挂灯笼,每年都做。周村挂灯笼(又称大灯节)是三年一次的惯例。同时,有三个不挂的习惯:坏年景不挂,太平年景不挂,好天气不挂。
周村挂灯笼不仅是为了庆祝和娱乐,也是为了商业展览。其工业产品以丝绸制品为主,最著名的是华丝格。意在利用挂灯笼的机会展示自己的优秀产品,吸引广泛的人群,争取好的价格,就连来看灯笼的人,不仅晚上拥挤,白天也是如此。
周村元宵节挂灯笼,正月十二到十四三天考灯笼。15日正式开灯取乐,16日至18日放三天灯,共七天,称为周村元宵节。每次挂灯,吉焦铁路上的客车都要挤上几天,西起济南,东至青岛,一路上,前来观灯的人群络绎不绝。古街挂灯笼,四条主干道形成于元代,一般形成一个不在交叉点的十字。东、南、西、北分别是丝绸市场街、主街、丝绸市场街和银子市场。听名字就知道当年的特色和繁华。如今,丝绸市场街已经退化成了一条小巷,剩下的还在带路。这座建筑是明朝传下来的。街道为主体,曾被称为“小巴黎”。
今天免税纪念碑的传说
史记:李华熙,五弦,生于白云路。出身官宦之家,曾任湖州刺史、河间府官、天津兵、明末四川巡抚。清军入关,他接任陕西巡抚。在李自成大军快到北京城下的时候,崇祯皇帝派他为榆林三边总督,率领数十万大军前来救援。在进军途中,李自成已攻破北京,崇祯皇帝吊死景山公园。无奈之下,李华西的部队退守老家周村城,励精图治,静待时代之变。方圆百里,周村镇,幸免于战争,当时的富人,商人和来自四面八方的人纷纷搬到这里。
后来李华熙顺应时势,被任命为清朝工业部左侍郎,兼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官。因政绩突出,为晋朝大臣,光禄大夫,太保太子。顺治年间,他借老母亲之龄,辞官回乡侍奉。临走时,他向皇帝告别。顺治皇帝问他要什么,李华熙说家乡赋税很重,请求皇帝给他打个猴折。顺治皇帝沉思片刻,道:“国家赋税是必然的。我对艾青的思念为朝廷做出了贡献。我给了艾青一份手写的诏书,免除艾青家乡的税收一天,以示皇帝的感激之情。”
李华西拿着圣旨回了老家。他想着免税用一天,就把圣旨埋在祠堂下面。没想到,当晚埋圣旨的地方红光满面,大放异彩,数里可见,光华中仿佛飘着一条巨龙。第二天,李华西只好拿出圣旨回家,但当晚的情景让李华西迷惑不解。
正好有一天听到门口有动静,李华西就把管家叫来,问:“为什么门这么吵?成何体统!”管家连忙说:“是个老道士,天天来化缘。每次她都是今天才来化缘,明天不来,第二天又莫名其妙的来化缘。看她年纪大了,要施舍几天,我就让搬运工让她今天去别处化缘。她不肯听却要见大人,因被脚夫拦住,所以吵闹,不想打扰大人。”李华熙一听到“今天”二字就担心圣旨,心里一动。他叫管家请老道士进来。过了一会儿,管家回来说:“老道士听说大人要见她,她没有进来,只留下一个破布包裹要送给大人。她转身不见了。”
李华喜感到可疑,便叫人打开包裹,却发现一块无瑕的碧玉,上面布满云彩,并刻有“袁俊”二字。李华熙想了想,恍然大悟,“毕”、“夏”、“袁俊”合在一起不就是“吗?这是毕夏·袁俊对自己的开导。
于是他赶紧让地方官把圣旨刻在石碑上,立在街的北端。这样,无论哪一天人们去看,都是“今日无税”,周村市从纳税的“官集”变成了不纳税的“义集”。同时,李华西组织士兵“巡街”,打击扰乱市场的地痞恶霸。各地商人闻讯赶来,周村城是“天下货物聚齐。”
清代刑部尚书李华熙在周村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他很可能开始在经营税上“擦边球”。他看到周村的税重于商,就向当时的皇帝做了汇报,皇帝批示“今日无税”。而李华喜则“大胆”,将圣旨刻在周村商业街的“今日无税”石碑树上。没有人敢动皇帝的御准。结果,这条“街”每天都是“今天没有税”。
女儿对干船坞的感受
周村是古代遗产的重点保护区。俗话说“中西文化结合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是的,村庄的美丽景色是美丽的。虽然没有现代的宏伟建筑,但从骨子里透露着古代劳动人民来之不易的成就。
来到周村街,走进三义堂。据说三义堂是周村最早的印刷书店之一。它是由明末清初广饶县的傅和几位亲友创办的。目前国内最早的《聊斋志异》版本是在三义堂印刷出版的。过了三义堂,一直往南走,来到民俗展览馆。民俗展示馆选取婚礼、生日、纺织、生产、娱乐等与人民生活相关的场景,通过摆放大量实物、人物模型、展板等展示当地民俗风情。感受了民风之后,我来到了施思街的状元屋。说实话,这个状元屋真的很大。占地面积3330多平方米。建于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90)。整个建筑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建筑风格,三进院落,清砖灰瓦,雕梁画洞,气势雄伟,还有园林和武馆。丝绸市场街紧挨着著名的白银市场街。杨家大院和染坊都在这里。虽然美景很多,但还是要一个一个看杨家大院。来,我们先去看看杨家大院。这是一个崇拜的地方,著名的杨家将,却是在这里。现已成为展示近代山东商人原始生活的新景点。大染坊,众所周知,就是电视剧《大染坊》的拍摄地。看到一块块五颜六色的布从大缸里出来,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自豪,这是我们劳动人民的伟大成就。从大染坊往南,就到了魁星阁,魁星阁由三个不同宗教文化的殿堂组成:毕夏袁俊殿、魁星阁殿、观音殿。佛、道、儒三教共存于一处,人们常常祈求神灵保佑自己的孩子能上大学。至于是否管用,目前还没人知道。
票号的生成
据说以前几个穷商人合伙卖柴火,赚的钱还不够回家过年。除夕夜,他们只煮了一锅稀粥。他们还没来得及喝,就听到有人敲门,打开了门。那是一个骑骆驼的老人。老人要求住一夜。三个商人没有条件接待路人,但面对大雪和冰冻天气,他们认为老人无处可去,于是腾出地方让他过夜。饥寒交迫的老人看到砚台上有粥,就要了一碗。喝完了,不够填饱肚子,又要了一次,直到喝完那壶,然后睡觉。
三个商人饿着肚子度过了新年前夜。第二天早上,老人不见了,骆驼也不见了,但骆驼包却留下了。我打开一看,里面全是银色的骆驼。三个商人被吓了一跳,去追老人,但是在茫茫大雪中他们到哪里去找呢?我们做什么呢三人商量了一下,最后决定用这笔钱以“银主”的名义成立银行,为老人设立股份后来票号发了,三个商人都发了财,但再也没有找到老驼夫。所以每个银行都供奉‘银主’,后来逐渐演变成现在的财神。
周村最早的银行是山西银行大德通、大德成,告诫天下人,金钱不应该是人生的目标,君子取财有道,知足常乐。
周存德烧饼
周村烧饼是用小麦粉、白糖和芝麻按传统工艺制成的。是一种纯手工制品,具有“酥、香、薄、脆”四大特点,营养丰富,老少皆宜。其形状为圆形黄色,正面有芝麻,背面有脆孔。薄如杨树叶,脆如破例。入口嚼碎了,香味充满口腔和腹部。如果失手掉下来,就全碎了。如果是套餐,打开就可以一口吃完。如果是隔夜的,就不好吃了。
周村为什么叫“旱码头”?
据邹城市山水文化中心主任董伟介绍,“旱码头”是一个无水的货物交换场所。那个时候,周村是一个货物聚集和交换的地方。由于当地环境没有水路,给当时商人的货物运输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在周村交易的商人与日俱增,大量的货物需要一种运输工具:车的两头有四个木轮和两个车把。前面一个人开轴,后面一个人开轴。如果货物装得很高,后面的人看不到前面的人,行驶方向就变得更加困难。你需要喊:腰!还是屎!如何利用风力帮助四轮木车去那里?有人在车的中间为船加了帆,让木车借着风在陆地上的干船上自由奔跑,周村当时繁荣的商品交易一片火热。“干船坞”得名并不奇怪。
作为周村的旅游管理部门,目前如何保护“干码头”这个名牌?挖掘“干坞”的齐文化内涵,再也不用端着“干坞”的金饭碗喊饿了!如何理解“干船坞”?是困扰很多人的事情。这里需要设计一个能代表“干船坞”内涵的形象符号,就是一个带帆的木制四轮车:四个轮子,两端有车把,中间有帆,让中国人甚至外国人看一看。原来这就是干船坞!现在的“干船坞”里现代的东西太多了,直接影响了齐文化的古味。如果在这里做生意的人穿着齐国的古装招徕顾客,应该是一种很好的做生意的手段。特供邀请游客自己制作,体验手工制作的乐趣!人力车不应该停在博物馆里,而应该放在街边。它们可以出租给游客欣赏。"
我舍不得离开周村的“干船坞”。
周村的“旱码头”让我们父子着迷了三天。周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上是著名的丝绸之乡、百年商埠、纺织名城。“干船坞”是世界对周村的赞美。“干码头”是周村的一个著名品牌。感觉“旱码头”应该是人们游览休闲的好去处,尤其是北方,真的是不可多得的古镇。如果到了晚上,“干船坞”闪闪发光,古色古香,让你沉醉在远古时光隧道里,何不亲吻一下“干船坞”!我和女儿一直不愿意回到淄博周村的“干船坞”。我多么希望有机会再次来到周村的“旱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