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和宫历史

康熙三十三年(1694),清康熙皇帝在内城东北为皇帝第四子胤禛建了一座宅邸。这座府邸原名“也斯府”或“石贝勒府”,被封为和硕雍亲王,后改名雍。1711李鸿出生在王宓东书院的“如意室”。胤禛于1723年继承王位,改名为雍正帝(1723-1735年在位)。雍正帝搬进紫禁城后,雍正三年(1725),将原雍宫升级为行宫,改名雍和宫。雍正十三年(1735),雍正帝的灵柩停放在宫中,于是正殿的瓷砖升级为黄色琉璃瓦。

在雍正帝统治时期,雍和宫的中路和西路被用作藏传佛教的上院,张家活佛呼图克图就住在这里。乾隆皇帝即位后,乾隆九年(1744),雍和宫中路、东路正式改为藏传佛教寺院,正殿改为佛堂,寺名“噶丹京察林”。东路宫继续由皇室使用,但后来被大火烧毁。

1961年,雍和宫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65438年到0983年,雍和宫被定为汉族地区的全国重点寺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