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泉古崖葬属于哪里?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中国古代有一种神秘的崖葬习俗,流行于普、越、巴、辽、汉等一些民族。在其影响下,隆安县也有崖葬,元朝以后神秘消失。由于没有文字记载,崖洞葬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对我们现代人来说还是一个谜,这些古迹更是扑朔迷离,神秘莫测。
隆安县发现崖葬最早时间为1917,地点在渡劫乡龙敏村卜翁屯南约100米的巴陵山半山腰。入口距离地面约40米,方向为东北。
什么是崖葬?崖葬是将人类遗体埋葬在崖洞或崖壁中的一种葬俗,也是一种风葬。是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流行的一种古代葬法,包括悬棺葬和崖穴葬。我县发现的崖葬属于崖洞葬。这种埋葬方式是将死者放置在悬崖上的天然崖洞洞口。在悬崖峭壁下,我们抬头望去,一般都能看到装着尸体的木棺。对于这种棺椁洞,有时需要稍微修整一下,主要是把洞底填平或者加木杆,主要目的是更好的放置木棺。
1958,布泉街郑楠楠等3名青年爬纳王崖洞找硝土(肥料)。这个洞穴深10米,宽约4米。他们意外地发现了18放在山洞里的木棺,棺下有_个木垫,呈八字形放在两边,八字形的头部朝内,尾部朝外。洞内有一口比较大的棺材,两人合葬,两边棺材单人葬,棺材依次减少。因为有当地群众向上级举报,区博物馆的黄增庆在1962结束时来现场查看,发现所有的棺材和人骨都已经被推出山洞,堆在山脚下。棺材是用一整根原木从上面切下来的,中间挖空留下孩子的嘴和母亲的嘴,然后组合起来。工艺非常精细,几乎没有缝隙。有的棺盖向前突出13-14 cm,略弯如牛角形木柄,棺体木柄朝上,盖柄朝下。据郑楠楠介绍,18棺椁中的骨架大部分只是一个,其中一个比较大,内含两个骨架和六个唐代“甘源鲍彤”,一个直径5CM、厚2CM的圆形松脂块,棺外还有几个瓷碗。其他棺材没有陪葬品。棺材的大小取决于人体骨骼的高度,一般长67CM,宽34CM,高18CM,最小的有枕头那么大。
其他崖洞中的棺椁也大同小异,随葬品一般有“甘源鲍彤”、“开元鲍彤”铜钱(隋唐最早)、瓷碗、木碗、铁弯刀、尖刀、长毛、贝壳等。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图形或文字记录。
古代壮族人为了花费这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把棺材挂在悬崖峭壁的山洞里,这是他们的经济生活和宗教信仰决定的。考古资料证明,在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壮族人的祖先大多生活在窑洞里。在他们的意识形态中,人死后仍然像活人一样进行生产生活,同样需要衣、食、住、行。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石葬与人类居住的洞穴联系在一起。
广西的崖葬历史悠久,最早是原始社会末期,如武鸣两江镇英俊村霸王屯的崖葬。出土了8具人骨,包括陶器、石器和玉器,但没有发现青铜器。人类骨骼样本最早的碳-14测年是95年前的3650。武鸣县胡仙镇邓吉村山农崖窑洞出土了一批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器、石器、玉器和蚌类。
南北朝、隋唐、宋明以后,最迟至清末,广西就有了崖葬,广西的崖葬习俗贯穿了各个历史时期。在广西进行崖葬的民族是广西的土著民族,最早的是越族,包括xi瓯和骆越。后来左江、右江流域的芜湖人、西苑人、广元人都是壮族的祖先。明清时期东兰、平果、隆安等地有壮士,后期也有瑶族。
龙安崖洞葬历史悠久,谜团有待揭开。从目前发现的铜钱来看,崖葬应该发生在隋唐至元代,之后崖洞葬的习俗神秘消失。因为没有文字记载,所以不得不做出以上猜测。再加上年代久远,或许使用岩葬的人已经离开了他们原来的地区,有些人已经从历史舞台上消失了,所以这些千年古迹还有待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