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人了解一下青丘古国的传说,传统,习惯?有学习史的可以帮我

外地人对于今天的大连人来说,可能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词。但在历史和考古学者眼中,蛮族有九种,古代大连人就是这九种之一。在《王一舟惠篇》中,这片古老的土地被定义为五个字:清秋和狐狸九尾。

青丘是东夷人的一个部落建立的名称,九尾狐是这个部落王国的图腾。在历史学家眼中,大连的古文化在到达古青丘国时达到了一个顶峰,但神秘的古青丘国在历史上只是昙花一现,很快就消失了,只留下寥寥数语,无法窥得全貌。

那么,这个几乎和传说一样神秘的彝族古国是如何崛起的,又为什么会衰落呢?为此,记者采访了多位历史和考古专家,试图解密这个古老部落的兴衰。

清秋部落兴亡史

旧石器时代

考古学家在瓦房店古龙山遗址发现猛犸象骨骼等陆生动物化石,可以断定生活在这里的先民以狩猎为生。

新石器时代

人口爆炸与文化发展。完成了从猎人到渔夫的角色转换。

铜器时代

丰富的渔业资源使青丘人的食物唾手可得,形成了发达的农业。

春秋时期

秦始皇对青丘人进行了全面汉化,青丘部落不再是主角,逐渐衰落。

东汉

魏、吴争霸,大连其他居民逃往山东。青丘文化支离破碎,一蹶不振。

旧石器时代:几乎没有人生活在沧桑巨变中。

在古代,大连是一片沉睡在海底的土地。大约7万年前,由于海平面突然下降50多米,大连、山东半岛、朝鲜半岛露出水面,形成新大陆,被地质学家称为胶辽古陆。到3万年前,海平面下降了1.4米多,连接了胶辽古陆和日本列岛。

当时,这片广袤的大陆充满了生机,各种巨型动物出没其间。2011年10月,旅顺口区北海镇渔民王振威打捞上来的猛犸象象牙化石就是一例。现代考古发现,在那个黄金时代,大连曾经是猛犸象、剑齿虎、毛犀牛等史前巨型动物的天堂。然而,到了大约2万年前,海平面连续几次大幅上升,灾难性的海侵吞噬了大部分陆地动物。

从海洋到陆地,再从陆地到海洋。所以直到旧石器时代晚期,这里几乎没有人类居住。目前大连发现的最早的人类遗址是距今17000年的瓦房店古龙山遗址,也是大连唯一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大连自然博物馆的专家孙玉峰是第一批探索这个遗址的专家之一。他回忆说:“那是1981年的秋天,几个考古学家拿着手钻进入洞穴。他们一进去,就看到到处都是闪闪发光的动物骨头。”

在这个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猛犸象骨头、马骨头、棕熊骨头和野猪骨头等陆地动物的化石。可以断定,生活在这里的先民以狩猎为生。考古学家还发现了两种鱼类化石,这也从侧面证明了最早踏足大连的探险家也尝到了鱼的鲜美。

新石器时代:青丘的祖先是捕鱼的高手。

新石器时代,随着海洋入侵灾害的减少,这片临海的土地赢得了历史上第一个人类繁荣时期。近年来的考古发现证明,进入新石器时代后,大连不仅实现了人口的骤增,而且成为东北文化最发达的地方之一。大连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多分布在黄、渤海沿岸及海岛上,其中长海县光禄岛小珠山遗址最为典型。遗址中出土的大量渔具、大型鱼骨和成堆的贝壳表明,当时生活在这里的先民已经完成了从猎人到渔民的角色转换。

这些学会捕鱼的祖先就是青丘部落的祖先。这是一个人口众多的部落,从长海县的光禄岛、大长山岛到甘井子的四平山。从旅顺口区的郭家村、王家村、大潘家村到普兰店的安波镇;从长兴岛唐三村到庄河黑岛镇...富饶的大海养活了这个古老的彝族部落,这个爱冒险的部落不仅控制着近海,还敢于驾着简陋的小船到远处去捕捉深海里的鲵鱼。

从旅顺郭家沟出土的船形陶器可以看出,当时生活在大连的青丘人掌握了当时非常先进的造船技术。这些擅长造船和航海的渔祖,在一次又一次的远航冒险中,与山东半岛的先民有着密切的联系。后来清秋部落的先民之一南下,与山东半岛的彝族融合,逐渐强盛。公元前14世纪,在其首领盘庚的带领下,迁至河南安阳,建立了殷商王朝。

青铜时代:靠煮海盐崛起的部落

青丘人最大的特点就是面向大海。当野蛮人出现时,他们住在海边。在竹书编年史中,周代的彝族人记载“游海东进,钓大鱼”。丰富的渔业资源使青丘人的食物唾手可得,人口实现了快速增长。现在遍布大连的石棚,可以看出古代的青丘国在当时是多么的繁荣。

但是,食物过于丰富,反过来又阻碍了他们发明创造的热情。根据大连的考古发现,当时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青丘人虽然也进入了青铜器时代,但仍然大量使用石器,几乎见不到青铜器。落后的生产手段必然导致国力的衰落,但大海又一次拯救了这个崇拜九尾狐的部落。考古表明,当时的青丘人虽然错过了青铜文化,但掌握了先进的煮晒海盐技术。更幸运的因素是,盐业的发展已经与航海技术同步。就这样,青丘部落得以沿海大规模走私食盐到山东半岛,换取其他生产资料。这种“以盐兴邦”的模式可能延续了上百年。

直到春秋战国时期,青丘人的青铜文化才逐渐成熟。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在许多遗址中发现了大量制作精良的曲边青铜匕首。分布在普兰店的安波、花儿山,元台的成山典当村,瓦房店的赵屯、曲屯、庄河,金州的卧龙泉,旅顺的梁家店、三间堡,龙王庙,甘井子的双台沟,木城邮政等地。同时发现了弯刃匕首,还发现了石制模型和其他铸铜青铜器,可见当时的青丘人。

大量青铜器的出现,也悄然改变了这个以盐为生的部落的生产方式。最早出现在大连的青丘人主要居住在沿海,青铜器的出现提高了青丘人的生产技能,逐渐由渔民变为农民。最典型的例子是甘井子区的大嘴子遗址,这里出土了大量战争和农耕用的青铜器,还发现了大量碳化的稻谷,说明当时的青丘人已经发展了农业。一部分人开始向大连北部山区迁移,成为清秋部落的第一批全职农民。

春秋战国:荆轲击秦与大连汉化

青丘文化曾经有过辉煌的巅峰,那是他们刚刚掌握捕鱼技术的时候。但是后来,当青铜和铁开始主导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时,青丘人就落后了。所以,它们虽然渔盐资源丰富,但还是不可避免地一步步走向衰落。

春秋战国时期,燕国鼎盛。为了积累资本,与中原其他国家抗衡,燕人派出大将秦开东远征北伐,拥有先进武器的燕人迅速吞并了技术落后的清秋部落。炎帝非常重视这片美丽富饶的新疆土地,并在这里建立了许多人口稠密的城市,如华尔的张店市、杨书房的黄家梁子市和旅顺的牧羊城。

同时,燕王为了永远统治这片土地,还大力推行移民政策,将河北等地的燕人移民到大连,与清秋人杂居。面对更先进的中原文化,青丘文化被一点点同化。

战国后期,秦国越来越强,燕国衰落。燕太子丹为了反抗秦国,派荆轲刺秦王,荆轲刺秦失败,却上演了中国历史上的英雄悲剧。这个悲剧也改写了清秋人的历史——秦王大怒,发兵灭燕国,自然从燕国手中接管了清秋部落的土地。主张“同书同列”的秦始皇,对青丘人进行了全面汉化。大量新移民的涌入让这片土地更加繁荣,但这片土地的前主人清秋部落却不再是主角。

考古资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青丘人开始使用汉字,这是被汉化的重要标志。同时,这里的盐业更加发达,盐业贸易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现在大连发现的战国货币窖藏量是全国最大的地区之一,如甘井子区安子山一次出土30多公斤刀币,金州区八里村一次出土100多公斤刀币。这些战国时期的遗迹表明,当时大连的商业活动非常盛行,清秋人与中原地区的接触非常频繁。

东汉末年:王者之地的荒凉背景

从战国晚期到秦朝,青丘文化明显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到了汉代,落后的青丘文化终于无力挣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秦末汉初,中原一片混乱,但青丘古国因为远离战场中心,还是安全的。于是,一些中原人为了躲避战乱,大量迁入。他们把中原文化和各种生活习俗带入大连,并占据了统治地位,九尾狐的后代逐渐被边缘化。从这一时期的考古发现可以看出,青丘人使用的贝墓和大小石棚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汉人的砖墓和壁画墓。从墓葬的排列顺序可以看出,汉族的宗法制度和丧葬习俗已经深入到民间。

到东汉末年,一大批中原地区的著名儒者也来到了古青丘国,其中以管宁、王烈、李渊等人最为著名,古青丘国也因此被称为理(管宁)王(王烈)之地。随着东汉时期这些大儒的定居和讲学,中国文化进一步繁荣,而青丘文化则日渐式微。

三国时期,辽东太守公孙渊联吴抗魏,被曹魏派来的大将司马懿所征服。当吴栋军队被击败时,它在长江以南的大连抢劫了大量的人和财产。这场魏吴争霸成为压垮古青丘国的最后一根稻草,大连其他居民也纷纷逃往山东,建立山东新达郡。从此,青丘文化支离破碎,再也没有恢复。

魏晋南北朝以来,清秋部落退出大连,东北少数民族逐渐崛起。于是古老的青丘成为鲜卑、高句丽、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表演的舞台。曾经的九尾狐,变得越来越模糊,不可追踪。只剩下废墟中精美的玉器、陶器、渔具,默默记录着一个部落荒凉的背影。

链接:关于古代青丘国的历史记载。

在有关清秋的古籍中有记载:唐代学者徐坚主编的《入门书》卷九,引用《归藏,始祷》一书说:“蚩尤自羊水而来,八臂八趾,头疏。登九瑙伐空桑,黄帝杀于青秋。”

《山海经·野东经》记载:“有青山,有狐狸,有九尾。”郭璞指出:“和平是繁荣的标志。”

《山海吴京藏山景南慈易经》记载:“再往东三百里,名为青丘山,阳下满玉,阴下满绿。有一种野兽,看起来像狐狸和九尾,声音像婴儿,可以吃人,但吃的人并不狡猾。有一种鸟,长得像鸽子,声音叫灌水,不混淆。英水流出,南流入翼;其中红需多,似鱼人面,声如鸳鸯,食之不坏。”

《山海经·海外东经》记载:“青丘国在其北(朝阳谷),其狐四足于九尾。一个在朝阳北。皇帝命令竖亥从东走到西,从5亿步中选了9800步。竖亥右手数着,左手指向青丘北。于越·竖亥。一天509800步。”

野东经也说,青丘在朝阳谷的北面,黑赤的南面。青丘国位于黑池国和星山之间,与白民国和本土国相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