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的意义是什么?

6月7日,2017高考拉开帷幕,第一天是考语文和数学。

2017是“新高考”第一年。那么,今年高考题命制的总体思路是什么?是否凸显了高考的教育功能和构建核心价值观的使命?是否加强了对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强调了高考的选拔功能和教学指导功能,努力提高命题质量,突出高考的公平性和科学性?

科学实施命题设计,实施立德庶人

教育部考试中心相关负责人指出:“2017高考语文命题的重点是提高务实水平,塑造思维品质的关键能力标准,提升审美境界,培养人文精神的学科素养标准,强化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核心价值标准,促进立德庶人教育任务的实现。”

“2017高考语文贯穿命题工作的全过程,突出了高考的思想教育功能,突出了语文在‘文化育人、文学育人’的高考学科体系中的独特优势功能。”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分析。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全国卷三道写作题的生命体系凸显了高考的思想教育功能。

国一卷作文《中国关键词》引导考生用两到三个关键词呈现自己对中国的认识,帮助外国青年了解中国。专家分析,“试题意在引导考生正确认识中国的特点,清醒认识世界和中国的发展趋势,向外国青年‘讲好中国故事’。写作需要‘呈现你所了解的中国’作为明确的指示,鼓励考生理性思考,畅所欲言。”也有专家指出,北京的作文《共和国,我给你拍张照》引导考生将个人命运与共和国发展紧密结合。

这5万名上海考生是上海市首批实施新高考改革方案的考生。关于上海的作文题目,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主任张忠良教授认为,“预测”的题目考生可以写从个人到社会,不会千篇一律:“比如可以写对行业、地区的预测。比如,从大的角度看,线上电商如何冲击实体店;再比如如何预测自己家乡和城市的发展路径。”

今年的语文命题也为考生提供了发挥批判性思维的空间。“比如从‘大熊猫’这个关键词,到动物乃至生态保护的紧迫性,再到‘空气污染’讨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呼吁。考生可以直面发展中的问题,正视前进中的矛盾。”有专家分析。

聚焦优秀传统文化,展现文化自信

“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点,充分彰显文化自信,既是汉语言文字的应有之义,也是优势和责任。”教育部考试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据介绍,今年语文命题材料的选取重点是展现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道德情操。庄子的《逍遥游》、荀子的《劝学》、曹操的《观沧海》,都是自我超越、自省、好学、乐观进取的优秀品质。在文言文阅读中,浙江卷引用《论语》中孔子、子贡、颜元的对话,引导考生评价古人好学、勤奋的品质。

今年的语文命题也力求在素材主题策划上让传统照进现实。比如全国卷二讨论课文读“青花瓷的兴起”。青花瓷的兴起是大航海时代科技创新和全球文明的成果。题目引导考生了解古代丝绸之路的重大意义,进而对今天的“一带一路”倡议有更深的理解。

数学命题也在展示传统文化上下了很大功夫。“2017数学试卷通过各种渠道渗透数学文化,有的通过数学史展现数学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有的通过向考生揭示知识的背景和形成过程,表明数学既是创造性的,又是发现性的,是不断发展的;有的通过总结提炼数学思维方法,呈现数学的思想性。”有专家分析认为。比如国二卷第三题考查几何级数,题型从中国古代数学名著《算术大一统》引入,再通过诗词提出数学问题,阐明数学的历史背景。几何概率和几何概率计算的问题是根据中国太极图中的阴阳鱼设计的。浙江卷11基于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创立的割线法。旨在计算圆内正六边形的面积,让考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考察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注重应用能力。

“2017高考数学科目根据考生现实生活问题出题,要求考生应用数学原理和工具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符合高考改革中强化应用性和实用性的特点。”教育部考试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该负责人介绍,2017数学试卷采用大题与小题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深入地考察学生的应用能力。中国第二卷19题以水产养殖方式为基础,根据样本数据设计新旧水产养殖方式产量比较的问题。第一题设计根据直方图估计一个事件发生的概率,第二题设计根据排序后的数据检验随机变量的独立性,第三题设计根据直方图估计整体中位数,灵活考查概率和统计知识。天津科第16期以电视剧为背景,考察线性规划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抽象概括和运算求解的能力。

今年,在上海和浙江的综合改革试点中,首次订购了不分文理的数学试卷。“两个省市的试卷都强调各类考生必须具备的数学核心素养。无论是常规题还是创新题,数学题还是应用题,都设计了自然合理的情境,控制了情境的抽象程度,力图使考生正确理解问题的含义。”有专家分析。

“在试卷总量保持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今年的高考语文将文学类和实用类文本都设置为阅读必考题,形成了对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素养考生的综合考查。信息筛选、逻辑分析、审美鉴赏、语言运用等能力的全面覆盖,有助于语言综合能力更强的考生脱颖而出。”深圳中学特级教师王剖析。

在张家口一中特级教师游丽增看来,将讨论类、实践类、文学类的课文设置为必修内容,实际上是“四两千斤”,它“将扭转语文教学中因应试而产生的偏差,促使中国基础教育更加重视学生的实用文本阅读能力和文学艺术素养。"

展示高考改革成果,指导一线教学

2017高考语文试卷客观题总分增加14分。“通过调整,考生的写作总量减少了,但阅读总量尤其是思维内容没有减少,试卷整体难度与往年大致相当。选择题主要考察信息筛选、综合分析、概括理解、文本鉴赏、语言积累和运用等能力。,目标更清晰,重点更明确。特别是选择题的增加,可以进一步拓宽区分度,更好地发挥考试的选拔功能。”教育部考试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同时,2017高考语文也加强了对语言运用的考查。试题中增加了恰当表达、逻辑推理等测试。该负责人分析,这一方面使命题更加基础化、差异化,另一方面也将引领一线语文教学,促进语文学科建设。比如考查逻辑推理,就给中小学语文教育释放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学校要突出语言的学习和运用,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把课内的“学”和课外的“习得”结合起来。

上海的“新高考”也为原有的教学秩序提供了新的参考。参加“新高考”的考生,一进入高中就要学会主动选择如何发挥自己的学科优势和特长,然后根据高校提前发布的相关专业招考要求,从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个科目中选择3个科目,还要参加大量的研究性学习、科技创新活动和社会实践。

“针对上海学生在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测试中反映出的应用文体读写能力较差的情况,近两年来,我们在汉语教学中增加了科技和图文论述的教学;针对这一代在网络语言环境中长大的孩子的实际,他们也加强了使用恰当规范的汉语表达方式的训练。”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高三语文老师罗微说。

“今年语文阅读量增长了8%左右。学生不仅被鼓励精读,而且被鼓励大量阅读。因为阅读上不去,思维能力上不去。这样的命题思路对一线教学会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如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