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清湘西》中的哪一幕让你印象深刻?

《愤怒的阳光湘西》实际上是《鬼吹灯》(和的故事)主线故事的前传,讲述了瞎子陈(主线故事中的重要配角)和鹧鸪哨(的爷爷)年轻时的故事。这本书在整个系列中的作用是说明盗墓派的传承,本身也是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

当然,人无完人,电影也没有结尾。女青湘西也有很多槽,比如味王槟榔的插入。其中有一个情节引起了网友的争议,让人印象非常深刻。也就是说,去扫墓的时候,谢玲派会带着手电筒,甚至像煤矿工人的头盔一样戴在头顶的探灯。有网友认为当时条件下不可能有手电筒,也有网友认为当时有飞机和大炮,尤其是手电筒。要解决这一争议,我们不得不依靠科技发展史。要做一个手电筒,你需要一盏电灯和一块电池。电池的发明更早。1799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伏特成功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块电池,命名为伏特堆。

关于电灯的发明,我们一直误以为是爱迪生发明的,因为爱迪生的故事在中国真的是深入人心。但实际上,电灯是英国人约瑟夫·斯旺在1878年发明的,并申请了英国专利。因此,美国专利局也在其他人之后裁定爱迪生发明碳丝白炽灯无效。但是后来爱迪生买下了专利。

有了电池和电灯,手电筒的发明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大约在19年底和20世纪初,从俄罗斯移民到美国的康拉德·休伯特(Conrad Hubert)受到朋友的闪光花盆的启发,把电池和灯泡放在一起,放在一个线轴里,于是发明了第一个手电筒。

1879年5月28日,中国还在清朝光绪年间,租界里就亮起了电灯,中国开始使用电灯。1920年,中国历史上第一家手电筒厂在广州成立,命名为“文珍手电筒厂”。其实在此之前,很多在华外商都是在中国卖手电筒的。

根据原著和电影来看,《愤怒的阳光湘西》的背景发生在民国十几年,也就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手电筒对于经常上坟的卸山派来说是一种必需品,他们买一些手电筒相对容易。所以,努青湘西有手电筒也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