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论文(评论事件或人物要有个人见解)
从十几年前开始看三国演义的那一天起,我就时不时为魏延遭受的不公平待遇和悲惨结局感到愤怒和惋惜。随着年龄和阅历的不断增加,随着对人生意义的逐渐理解,在反复阅读《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中描写魏延的段落和细节后,这种不平之感越来越强烈。在我的眼前,似乎总是有书出现。在我心里,总想为这位‘志存高远,骄横同僚,熟悉军务,长期军务,勤于谋略,善待士卒’的将军表达我的委屈。
魏延作为蜀中的领军人物之一,为刘备江山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魏延第一次出现在《三国演义》中,恰逢刘备率兵渡江,败于襄阳。此时此刻,刘备可以说是一败涂地,身边是几千疲惫的士兵,但是关羽、张飞、赵云,后面是曹操的追击,还有蔡瑁、张赟的困难。可以说是进退两难,生死未卜。
在这危难时刻,与对立双方毫无瓜葛的魏延站了出来。正是凭着一颗男子汉的血性之心,不惜得罪蔡瑁和张赟这两个马屁精,在襄阳城下与名将文聘激战数十次,最后全家被杀,只身前往长沙。
可以说,这个正直、勇敢、略显鲁莽的战士的第一次出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然而,魏延和他的读者们没有想到的是,正是这种完全发自内心的仗义之举,后来成为诸葛亮相信自己“脑后有根骨头”的最初理由。
魏延第二次出现是在赤壁之战之后,刘备攻打汉朝九郡。
当时骄横的关羽率兵攻打长沙,被老将黄忠顽强阻挡。他陷入了困境,傲慢而血腥的魏延帮了他一把。
当时在战场上为了报答关羽的恩情,白射三箭的老将黄忠被太守韩玄误会,被绑上刑场,即将斩首。
读者看到这里,不禁为黄老将军的生死担忧。危急时刻,魏延义愤填膺,大喊:“黄汉升是长沙的保障,杀了汉生就是杀了长沙人。”拔剑斩了昏昏沉沉比杀人还轻的韩玄,大开城门迎刘备大军入长沙。
至此,我庆幸自己救了后来的五虎将军之一,也为魏延这位勇猛的将军最终在刘备帐下而激动。
没想到诸葛先生到了之后,第一件事就是下令杀了立功的魏延。原因是“住在自己的土地上并奉献自己的土地是不忠诚的,吃他的财富并杀死他的主人是不公正的。”
看到这真的让人觉得对魏延不公平!抛弃无能的主,迎接明君的到来,是一个错误吗?难道我们就不应该眼睁睁看着昏庸之人砍下世界名星的头颅而无动于衷吗?每每想到这一点,我都忍不住为魏呐喊:真是冤屈!
幸好刘备是创业的贤明之主,铭记旧情,把魏延从诸葛先生的剑下救了出来。
从此,刘备帐下又多了一个阻西杀东的猛将,魏延也在刘备帐下得以施展才华。几十年来在冲锋陷阵中屡立奇功:以西川、黄忠为先锋,击败川内名将;东川之战,张飞屡破曹兵,射曹操面门;退蛮兵从泸水破孟获数年,成就了诸葛先生的七擒七纵之举;陈仓魏震将新美乐股份公司历任前锋斩首,有效地履行了先拉山涉水再返回的责任...
最后一代猛将辅佐毕明君成就了王霸的事业,让当年没有土地的刘备坐上了两江主将川王的宝座,延续了后汉六十多年的西隅江山。
与此同时,一代明君帮助这位猛将实现了建功立业的抱负,让当年独投的魏延实现了抬首扬眉的愿望,成为了汉中将军,坐拥汉中孤军奋战的南郑公。
在这一点上,我们不能不为刘备的洞见和魏延的遇智主君相得益彰而庆幸。
但是,刘备没有想到,魏延没有想到,我们也没有想到,无论魏延的贡献有多大,最终造成魏延一生悲剧的,都是主观上的‘后脑勺反骨’,而这个悲剧的策划者和导演,恰恰是被刘备奉为老师,被全民奉为神的著名圣人诸葛亮。
为了证明自己的预测是正确的,这个曾经的南阳卧龙先生,今天的韩曙武乡侯,在刘备死后的十几年里,被刘禅尊为父,多次用一系列秘密、阴暗的手段来牵制、打压魏延的正确建议和行动,让他在多年战争中积累的丰富作战经验根本发挥不出来,不是吗?
第一次出祁山,魏延根据形势,大胆提出要带着自己的兵穿过子午谷,直捣魏国重镇长安。这在当时绝对是一次令人吃惊的政变,因为这不是长期防守长安抵御蜀军的大将曹真,也不是老奸巨猾的统帅司马懿,而是对军事一窍不通的夏侯茂。时机真的很好。
可惜魏延的建议根本没有被诸葛先生采纳。如果诸葛先生采纳了这个建议,也许三国的历史会被改写。
保卫街亭关系到北伐的胜败。无论是全军统帅诸葛先生,还是破敌掠夺阵的先锋将军魏延,都明白这一仗的分量。
所以诸葛先生一开军令状,魏延就率先请示,愿意去街亭打司马懿和张合。对于当时的蜀军来说,除了老将赵云,只有魏延有资格和能力要求这个极重而又密切相关的方向。
而魏延又一次被诸葛亮手中的权力所压制,先锋将军最终只做了一个在山后负责接待的使者,被派去守卫这场战争胜负的关键和咽喉处的街亭。原来是早已被刘备识破的庸人马谡,说明他的夸张没有用。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位先生是孔明的心腹,又是卧龙先生一手提拔起来的,所以为镇守街亭立下了这么大的功劳。无论如何,孔明先生不会让勇敢自信的魏文昌染指。
只是可惜这个马苏将军实在让人失望。他刚愎自用,自以为通晓兵法。结果他上了战场就只会抄硬套,在山顶驻军,一厢情愿铺天盖地。结果根本不管用,水道断了,造成民心大乱。他不得不收拾残兵,誓死突围。多亏了魏延的支持,他才逃过一劫,不仅丢掉了军事重镇的街亭,还丢了性命。
街亭之战的失利,蜀军的损失,统帅的失策,无疑让身经百战的猛将魏延无比失望。
所以卧龙先生就算含泪斩了心爱的马谡,也无法在魏延心中重新建立对孔明先生的信任。
从此,魏延对诸葛先生的命令的态度开始转变,从过去的不怀疑到今天的怀疑,甚至还会冷嘲热讽,这让诸葛先生更加忌讳。
在王先生的眼里,“反骨论”开始成为现实。
于是,在牵制约束的基础上,诸葛先生开始用类似* * * *的方式来对付这个不听话的魏延,他要赶紧杀了他。
为了完成这一步棋,王先生启动了一个深谋远虑的计划。诸葛亮在上谷安排一战的火攻,其实是打算把司马懿父子和诱敌的魏延一起烧死在谷中。连罗贯中先生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人算不如天算。瓢泼大雨不仅救了司马懿父子,也毁了诸葛亮杀魏延的计划。所以,王先生只能无奈的叹了口气。
看了《三国演义》,大部分人都不明白这个诸葛,为什么只是去寻找祁山的出路,到底是稳重谨慎还是内心胆怯?这不得而知,但六次北伐都是徒劳却是不争的事实。
前后几十年的战争,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人才。蜀国不仅没有获得魏国的土地,最后连他的统帅也被拖死在五丈原萧瑟秋风的寒夜里。
随着司马懿不战策略的逐渐成功,被困在渭河边五丈原的诸葛先生日渐穷困,蜀军的精神也慢慢被拖走,朱先生的生命开始终结。
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诸葛先生还是没有放弃除掉魏延的念头。他不仅坚持紧盯魏延的一举一动,还开始悄悄寻找和扶持帮助他实现这个愿望的心腹和同伙。
于是,杨毅这个看不到他功绩的普通参谋,被委以统一军队的重任;马岱,蜀军中的一个勇士,被人暗中施了一个锦囊妙计。先生在去世前,终于通过一系列见不得人的小动作,完成了除掉这根哽在心头几十年的“反骨”的最后部署。
诸葛先生死后,魏延真的造反了。他烧栈道是为了阻挡凌叔抗命。于是,便有了杨仪战前的恶骂,马岱背后的挥刀。他死后不久,屡立战功的南郑公,任汉中太守,蜀西征将军。最后,他被贴上了造反者的标签,在战斗前被砍了头。
好极了,勇猛无比、骄横无比的魏延死了,杨易一辈的地位不再受到威胁。诸葛先生的遗愿终于实现了,蜀国似乎从此可以过上平淡的生活了。
其实,任何一个认真读过《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人,都可以看到诸葛亮死后魏延做了什么,他在反抗什么,他在反对什么。的确,他讨要军徽,拒不接受撤军命令,放火烧栈道,封杀昔日战友。表面上他形成了叛逆的事实,所以理直气壮的被砍头似乎也没什么不好。
但是,如果就这样断定魏延要反对,那就真的是墓下的魏将军错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蜀营中经验最长、武艺最强、官衔最高的前将军魏延,在得知诸葛先生已死,由杨仪统率全军的消息后,接到从前线撤退的命令时说的话。
总有两句话,一句是:宰相虽死,有人还活着!一个人的死能让国家大事作废吗?一句话就是:杨毅是个什么样的人?君子可以由士而成吗?
前一句话的意思无非是:继续北伐,完成统一大业;后一句话说明有功将军魏看不上杨仪这个无能之辈,根本就不想受他的影响。其本质不过是蜀国文官武将之间的权力之争,所谓胜者为王,败者为敌。所以,魏延只是这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森林中一片美丽的树林会被风摧毁,一个人会被扑倒在地毁灭。中国几千年形成的儒家传统,造就了这种谁也不能比大众优秀的变态心理。可以说,魏将军心气高昂一生的悲剧,就源于此。
魏延死后,蜀国上下朝廷确实少了一个倨傲的身影,文官武将之间也确实有过短暂的和平。
然而,严重的后果是如此明显——
从此蜀中再也没有出现过像魏文昌那样骁勇无敌的栋梁之才,西方也再也没有出现过昔日独立汉中的大将军。面对强大的魏军、昏庸的刘禅、奄奄一息的将校和日渐衰落的蜀国,指挥军队的姜维只能默默吞下‘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苦酒,勉强支撑着诸葛先生一人独大留下的尴尬局面。
好在神是正义的,所谓神离地三尺。种种事实证明,无论诸葛先生如何先入为主的认为魏延日后脑子会反骨,或者杨仪这种平庸之辈如何绞尽脑汁寻找证据,编织罪名,终究还是证据不足,无力服人。
喔!一代名将不是倒在九死一生的战场上,而是死在自己人背后挥舞的刀下。这种不公平的结局,足以让天下有志之士扼腕叹息。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被诸葛亮委以重任的杨毅,在权力欲未得到满足时曾说:早知如此,丞相死时若以全军之力投魏,何以有今日?
这些话真的告诉了九泉之下的诸葛先生,谁的脑子真的有反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