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岳庙会的由来

泰山(东岳)庙会的起源与泰山崇拜和泰山道教的兴盛有关。泰山是中国东部最大的山,它横跨泰安、长清和历城。其主峰海拔1.545米,被誉为“东方之柱”。早在五六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大汶口人”就非常崇拜泰山,并以其高度作为祭天之用(大汶口文化中“太阳、火、山”组成的陶文是最生动的动物形象的解释),这成为后来封庙祭泰山活动的起源。

泰山神东岳大帝的身世众说纷纭,但泰山神东岳大帝被高度信仰或崇拜却是事实。有一种说法是东岳大帝“在神农朝被赐官府爵位,在汉明帝被赐泰山元帅爵位”(《三教起源》),这说明至少在汉代,东岳大帝是有爵位的。唐末,东岳皇帝是最突出的时期。有唐朝,先后有“天王”、“天王”、“天王”、“宋真宗朝”等称号,先有“仁和天王”的标志,后有“天王”、“天王”的称号。东岳大帝不仅是神界之神,也是人间之帝,妻子称舒鸣,儿子称三郎太、四郎、四郎。宋真宗祭拜泰山时,确定东岳大帝的生日为三月二十八日(如《水浒传》第七十三章“三月二十八日为天帝生日”),并决定每年庆祝一次,从而使泰山庙会定制化,庙会地点由唐代的岱岳庙更名为东岳庙(东岳大帝的主要祭祀)。

东岳庙或泰山庙,即岱庙也。岱庙始建时,根据大宋庙碑刻中“秦为域”、“汉亦为宫”等字样,推断始建于秦汉时期。也有人觉得晚了一点。不考虑“创造”这个问题,有据可查,唐宋时期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大宋宣和重修太岱庙碑》记载:“加于宫中”,“耀墙外围”,分翼而立,突如帝都紫极,观者皆知。每殿、寝、厅、阁、门、亭、库、馆、楼、观、廊、阁810元。"水浒,以宋代为背景,对岱庙也有精彩的描写:"庙居岱岳,山镇干坤,是至尊山,万神之首。在山上,可以看到弱水蓬莱;都是浓浓的云雾。阳台耸耸肩,怀疑太阳在展翅飞翔;在殿角上,我感觉到玉兔在行走。雕梁画栋,青瓦朱檐。凤叶明映黄纱,龟背绣帘挂锦带。远远望去圣像,九冠眉;眉毛,贴近脸,燕龙袍汤肩于背。九天芙蓉冠盖绛认,丙禄贺黄袍称蓝田带。左等玉簪珠鞋,右等紫丝带金牌。殿宇雄伟,三千甲将护卫;两廊神勇,勤王十万铁兵。五岳楼与东宫相邻,仁安殿与北阙相邻。山下,判官分七十二师;在白骡庙里,土地神按二十四气。管火池,铁面秋月通灵;生死在掌中,五将年复一年显圣人。御香不断,神仙飞马报丹书;及时祭祀,老少望月祈福。嘉宁堂,祥云;正阳门,瑞琪徘徊。众百姓拜毕夏君,四面八方回归仁圣帝。“以庆祝东岳大帝生日为主要内容的泰山庙会,设在东岳庙(戴庙),主要祭祀东岳大帝。

关于宋代泰山庙会的文献并不多,但从《水浒传》中以宋代为背景的描写可以看出:一、泰山庙会影响深远。陕西、山西的客官,不分远近,都去开会了。第二,朝圣者很多。那条路上,只看烧香的人来来往往。“三更前后,听得一片鼓乐,是寺里香火官和圣帝的生日。”第三,生意兴隆。“原来寺庙(东岳庙)很热闹,不是一百二十行的行当,只有一万四千五百家客栈,邀请各地香客。到了菩萨节,人都没地方住了,很多客栈都客满了。”第四,庙会期间打人等竞技活动引人关注。凤翔府的“大人物”、太原府的擎天柱任远、梁山好汉都赶到东岳泰山庙会上打架。战鼓齐鸣时,只见“那天烧香的人真是肩并肩,一个巨大的东岳庙一气呵成。在房子的背面,一切都在注视着。向着嘉宁殿,扎了一座山棚,棚上挂满了金银器皿和锦绣绸缎。有五匹马拴在门上,都上了鞍。知州之人,禁焚香。”

元明清乃至民国时期,虽然东岳大帝的影响力弱于毕夏袁俊,但泰山庙会仍将东岳大帝的生日作为其主要内容之一。松源《刘谦病打牛角》第三折说:“今日是三月二十八日,是东岳天齐仁圣皇帝的圣诞节,而...结局全是人和事。”陆容《明园杂记》引用徐彬《宋丽山重修殿记》说:“每年三月二十八日,属东岳皇帝生日,人间千里,名为项伯祭狱。”阿明朝文学家刘东在《帝都风光简介》中说,帝都东岳庙,每年三月二十八日东岳大帝圣诞节,“全城驱诸门,鼓乐旗筑为福,观者断绝”;“大家都在打鼓打旗,亭台楼阁,守护神圣的皇帝。”至于清代的泰山庙会,唐《代兰代苗》中记载“庙城广阔,年年祷多,戏多,肩摩趾者错几月。根据老传说,三月二十八日是岳皇帝的生日,特别吉祥。”民国18、20年,傅振伦先生两次游泰山,在《游泰山》一书中,也有对泰山庙会的描述:“当时是夏历三月中旬,正是泰山庙会的时期(引自:此明显指庆祝东岳皇帝生日的泰山庙会), 善良的男人相信女人,那些从远方来朝拜这座山的人在路上互相看着。 女人都是小脚,长发梳,衣服宽大,不穿裙子。她们腿的宽度可以有四寸,封面还是几年前大陆古装的遗留。捧香牵手,喃喃不绝。至于面向山的男人,他们只是和和尚道士一起传道。还有人举着一面直角三角形的黄旗,旗上是“朝山”四个大字,右边是小字“赖艺一语庄”,几乎都是鲁东莱州人。山里的居民,卖香马纸课的,生意最红火。一路上乞丐很多,大家求物,就说‘家有千万,物有千万,愿为有福’,‘循序渐进’,‘积德,酬之,个人做得好自给自足’。如果他们不给,他们就无法前进。”

在明代,泰山庙会不仅庆祝东岳皇帝的生日,还增加了庆祝毕夏袁俊生日的活动。虽然有巧合的因素──传说毕夏袁俊的生日是4月18日,与东岳皇帝的生日(3月28日)接近。在不改变泰山庙会持续时间的情况下,毕夏袁俊的生日庆祝活动可以包括在内。更重要的是由于社会原因,因为明清时期毕夏袁俊的信仰影响很大,并且超过了东岳大帝,为了吸引更多的香客,吸引更多的人。

明清时期,庆祝毕夏·袁俊生日的活动极为流行。“4月18日是袁俊的生日,所有的学者和妇女都去烧香。前期,香火先吹响黄金号,所有人领着,比如师长,比如长令,比如父兄。一月一日至十八日,尘风汗同,四里归一。骑手,骑手,步行者,步行者,崇拜者,鼓手。于哲,你的家,郝友佳。骑手,护林员,家庭主妇。行的人,人子,愿意付出,愿意祷告。朝拜者,顶级袁俊雕像,负元宝,步步为营,三日到。后其衣短,丝滑赤足,五步拜,十步二十步,一日拜。群起无所事事,唱歌玩耍取乐。旗楼鼓金者,旗丹服绣各100枚,盖以绿黄皂绣各100枚,骑马传道者,步鼓金者,谓之“是”。人家有小金字牌,有肩章的小旗,有小木宫,有开车的日元,他的金银器皿叫“是”。后建二丈皂旗,点七星。在此之前,建有三丈绣楼,绣有袁俊的称号。另一个吹牛大王是泰格,几尺硬核,一波三折。它以亭台楼阁、悬崖峭壁为装饰,地上放着四五个婴儿,装扮成一出戏剧。其法,环铁约儿腰,平承儿棺,衣盖之,杖暗自惑衣。在看得见云雾缭绕的地方,你可以空坐一会儿,也可以像马一样跨坐,在空中飞来飞去,一路前行,危险地叹息,但你坐着也没少痛苦。人们用一根长杆反复吐饼饵。路很远,风在阳光下吹,孩子睡得很香。不要有面墨,僧尼,乞丐,乞丐,傻子,流氓。年轻人吵吵闹闹,贪玩,桥上一字排开,互相打打闹闹。汤和炒饭都是圆的,叫开心团。草编盔冠,叫草帽。纸泥面具,叫鬼脸鬼鼻。弦染鬃毛,称鬼须。朝圣者带着衣服上一英寸的灰尘、头上一顶草帽、鬼脸、鼻子、络腮胡子、留着胡子的袖子和一群快乐的人回家。一进郭门,就得意忘形。陶捧观者,其乐融融。上手,翁开着老婆女儿,围着它转。但是,醉了就吵,争路就打,迷了就失男女。第二天就懒得听判官了”(明《帝京风光略》)。千里之外的首都(今北京)就是如此,尤其是毕夏袁俊的家乡:“四月十八日(泰山),庆祝奶奶的圣诞节...搅得二十家人口,天下货物皆来会,衣服珠宝玛瑙珍珠无一卖。”(《醒世姻缘传》第六十八回)

民国年间,社会动荡,局势不稳,泰山上下驻军众多,文物损毁严重。东岳庙(戴庙)成了大市场。相对而言,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泰山庙会此时显得十分萧条。傅振伦先生游泰山时,看到“沿途乞丐甚多,人人要东西”,“不给,不能前进”,“游泰山无此事”(《重游泰山》)。隐居泰山期间,冯玉祥将军视察泰山庙会,写下了一首社会风俗诗《庙会的集市》,诗中说:“赶庙会,开集市,各种货物从四面八方涌来。有洋货,有土特产,有小吃店。在这一边,有面条摊和橙板桌。爸爸揉面团,妈妈煮炉子,生意上的小卖部打理。另一边更热闹,男人张着嘴喊。酸梅汤,荷兰水,便宜又好吃,老少咸宜,男女老少,拥挤拥挤。买家少,看客多,腰里没钱。村民苦,村民穷,天天往国外寄钱。说出原因,追根究底,用机器赶生产。”很明显,冯玉祥先生是用泰山庙会的描写来寄托对人民疾苦的哀思,鼓吹社会革命。

城市解放后,泰山庙会一度被不正规的物资交流社所取代。“文革”期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连物资交流会都取消了,导致很多年轻人不知道庙会是什么。文革结束,大地复苏,山门打开,泰安市较早被列为发展城市,泰山成为国内外旅游热点。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泰安有关方面经过“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改造,于1986恢复了传统的泰山庙会。本次泰山庙会的举办地点位于岱岳庙旧址,持续时间为公历5月6日至12日。庙会的内容除了正常的宗教活动外,主要是物资交易、文化娱乐和观光游览。刚刚恢复的首届泰山庙会显示出勃勃生机:数百个省内外的商业团体前来庙会洽谈生意,无数大小摊位经营着各种百货和土特产,官方或民间的艺术表演团体接踵而至,逛庙会的人熙熙攘攘。

新泰山庙会更有经验,更繁荣。1991泰山庙会历时6天,共有1.2万人参加,12个表演团体,40多个商业大棚,1000多个经营单位(个人)参加交易会,总成交额400多万元。1992年的泰山庙会扩大了规模,延长了会期。“以洪门路为中轴线,南起白鹤泉,北至关帝庙,西至赵普庙,东至王牧池,面积一平方公里,历时10天。然而,即便如此,场地还是太小,时间也太短。自会议以来,1500多个销售摊位,15个大型表演团体,200多个饭摊,每天20万人赶去开会和流动叫卖,把整个会场挤得水泄不通。”(张永恒:古今谈泰山庙会,华夏星火,第7期,1992)本次庙会总入场人数200多万,交易金额达到11万元。正如庙会的对联所说:“万仞泰山乘开放之风振兴旅游,迎客,庙会将随着改革的浪潮繁荣经济,聚集财源。”

最值得注意的是1993年的泰山庙会,规模更大,组织更严密,成效更显著。庙会会场分为两大区域,即山东小林广场为商业大棚区(南区),细分为日用品、纺织品、工农业产品、鞋帽工艺品、服装、食品六大商业街;北区环山路、虎山公园东部,分为散摊交易、餐饮服务、文化娱乐三个社区。占地面积约65438+万平方米,拥有400多个商品大棚,1600多个摊位,19个大型演出团体。庙会期间虽然天气不是很好,但还是人山人海。我耐不住寂寞,也逛过庙会,凑热闹,遇到很多有趣的事。首先,市长参观庙会。开会第一天,当时的泰安市长就去过庙会。他看到卖药的摊位,就上前仔细查看,看是哪里生产的,有没有注册商标和出厂日期,经销药品的证件是否齐全。并特意叮嘱主办方:“要认真检查各类商品,尤其是药品,决不能让假冒伪劣产品上市,这关系到庙会,也关系到我们在泰安的声誉。”第二,90岁的女人看剧。台城关南有一位九十岁的老太太。当她听说庙会时,她不得不赶紧走。儿孙们推着老太太去了庙会。他们怕老人老了,想看看南区的热闹。没想到老太太执意要去北区看剧,兴致极高。看了两个多小时。第三,“外国人”听不懂外语。在一个小摊前,两个金发碧眼的外国女士看中了古董瓷花瓶,摆弄了半天,决定买两个,反复说着“土,土”(英文two,这里是两个的意思)。小老板第一次和“外国人”打交道。我不知道“老外”在说什么,他赶紧把瓷瓶擦干净,回答说:“没土,没土,干。”开个玩笑。

泰山庙会起源于唐代,定制于宋代,兴盛于明清,衰落于民国,又兴盛于今日。泰山庙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庆祝神灵的圣诞节。庆典期间,香客和游客聚在一起吃、住、购、娱,商业服务和文化娱乐活动也随之出现,庙会也逐渐成为一项多功能活动。鉴于泰山、泰山神——东岳大帝和毕夏袁俊的知名度很高,泰山庙会的影响很大很远。

①庙会的主要内容是庆祝东岳大帝和毕夏·袁俊的生日,这进一步促进了东岳大帝和毕夏·袁俊。明清时期,不仅在泰安,而且在全国各地都修建了供奉东岳皇帝或毕夏袁俊的天齐庙、泰山庙或泰山娘娘庙。关于东岳大帝的崇拜,可以举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戴庙的天宫殿墙。

绘画──《东岳皇帝回国图》,由一个宫廷学士和一个贵妃开始,后由东岳皇帝巡行,最后受到当地神仙的欢迎;《归图》以地方官尊东岳为始,以东岳驾玉辇归驾为终,以朝廷官员嫔妃迎接东岳凯旋而归为终。壁画高3.30米,长62米。除了景观大厅和亭台楼阁,还有6,965,438+0个彩绘人物。其雄伟为泰山所未见,全国罕见。对毕夏·袁俊的崇拜在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在,常为爱子而死,秦遣仆从到清宫“拜东岳泰山圣母院,拜圣人”,“叩天而学之,圣母院慈,佑贵妃圣弓,太子平安,群星和谐,病愈,寿延,家国相联”(万历)再者 万历皇帝的母亲孝敬慈禧太后,死后封她为“九莲菩萨”,崇祯皇帝的母亲孝敬慈禧太后,死后封她为“智慧菩萨”,将两位皇后铸造成铜像放在泰山毕夏袁俊两侧。 广大受压迫受剥削的劳动人民也通过崇拜毕夏·袁俊(安百里教认为的“贫瘠的母亲”是民间宗教学者对毕夏·袁俊的改造)组织了农民起义,反抗黑暗统治。此外,明清时期,泰山的民间香火会都对毕夏·袁俊顶礼膜拜。比如明朝嘉靖年间,河南开封六县签香客就有一万多人。再比如清代的“黎城老北斗永善香会”,从明朝开始流传至今已有百余年。它实际上是一个古老的会议。在每年的春季会议期间,善良的男人和信仰的女人聚集在一起,向这座山进香”(北斗永善祥辉纪念碑)。因为毕夏袁俊被视为大慈大悲的仁慈之神,是有求必应的全能之神,“饮我,保佑我,长命百岁,惟神吉祥,焉敢祈求无明忘大益”(《重建泰山毕夏袁俊庙》光绪十年)。他们是否真的得到了上帝的保佑是另一回事,但他们真的不敢忘记巨大的好处。北斗永善香会向毕夏支付了一大笔钱:“有龚坦的牌位和一个黄绣的神龛,两套黄绣兰花,一个黄缎绣盖,一个大宝盖,两个绸盖,八面龙凤旗五色旗,八面黄宝旗,四面朱洪阳大社旗,六十面小礼仪旗,两对大纱灯笼,一个青铜火炬。

2)政府利用泰山庙会吸引的香客发财。据阿明王朝张岱的《智代》记载,这里每天都有数百名来自四面八方的香客。他们收集篮子里的钱,打开钱门,把钱倒进佛寺。有三个袁俊,左边是继承人。求子得子者,赏银扇一把,子一个。大小看他们家,银子就进。右眼,眼疾祈求光明者,赏之以银眼,进之以银眼。座位前挂着大量的钱,香客们用小银锭或钱扔到门外。如果他们赢了,他们会得到祝福,然后他们会带着银钱进入。佛者用达摩织锦、丝绸、金珠、宝石、膝裤、珠饰鞋、刺绣之类,再用锦帛、金珠、鞋。所以神庙被堆积了几英尺高。山脚下建起了一座军营。每天晚上都有士兵驻守。每个季节,都有一个官员被指派去打扫寺庙。除了鼠鸟,他是万年金,是山东省的官,从巡抚到州官。“这么多香火钱和东西,统治者还不满意,还要向香客征收‘人头税’(香火税)。明武宗十一年,镇守泰安的太监李以修缮泰山庙为名,向山庙收取香火钱。当时,明武宗虽然遭到时建柱的反对,但还是采纳了李健的意见。万历年间,宗申“溺其志,纳其税”,甚至派税务稽查员到各地征收各种税。据明代《李三才传》记载。阿明学者谢在《邓岱传》中说:“袁俊...谁的家乡亮得跑了一万本地女人,谁的收入不少于六万,谁的钱是政府给的,谁的收入是土匪给的,使得税收增加了十分之二,而片头人还摸着肩膀。”张岱的估计更大:“有一个山税的例子,是明朝末年为了摆脱政治腐败造成的严重经济困难和巨额财政支出而征收的

(3)促进了泰山脚下政治中心地位的形成和台城经济文化的繁荣。唐朝以前,泰山脚下只是一个镇一级的衙门,叫岱岳镇。宋开宝五年(公元972年)后,泰山脚下为县级以上政府所在地。更早的时候,县级政府设在泰安东三十里的伯城,称为伯城县。到了唐代,改为赣锋县,宋开宝五年迁至岱岳寺,也就是今天的台城所在地。关于泰安的历史沿革,值得注意的是金大鼎《重修玄圣寺碑》中有一段话:“泰安为州,有岳庙要壮观,周围有岱宗、徂徕、潘、文、曹、嵇。它实际上是周公的边境,孔子的故乡,帝王崇禅的地方。宋开宝五年(公元972年),赣锋郡在此。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称丰符,齐福昌初(公元1130年)废军称泰安。本朝建立68年(公元1188)县级行政公署迁至泰山脚下,并升级。泰山的地理位置是主要原因之一,唐宋时期泰山庙会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经济的发展和繁荣,除了《水浒传》、《智代传》和《醒世姻缘传》中的相关文字外,在许多这方面的记载中也可以找到。如《智代》也载:“离(泰安)州数里,牙家步行相见。驭马到其门,门前十几个马厩,十几个妓家,十几个优民公寓。魏翔是一个州的问题,但我不知道这是否是一个商店的问题。到了店里,在税房,在养轿子,在南山税务都有例子。客人分上、下、三等。出山的送,上山的贺,上山的迎。宾客千人,房间百间,荤素酒席百席,游叔弹琴唱歌百组,你百代,你家十余姓。“明代晋商为了在泰安立足,还在泰山脚下修建了‘山西会馆’(今称关帝庙)。清末民初,台城有一家著名的香客店,叫“张大山香客店”(本书前面介绍过)。朝圣者的商店“看起来像一座大厦”。最高峰的时候有近百名服务人员,高中低档的房间和餐食,可以说是大酒店了。在文化艺术方面,宋代以来的许多诗歌、游记、戏曲、小说等都与泰山庙会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尤其是文学名著《水浒传》、《金瓶梅》、《醒世姻缘传》、《老残游记(续)》、《明代张岱游记》、《智代》、《冯玉祥山上八首》。《水浒传》颜卿打东岳就是典型的竞技活动。张岱所谓“斗鸡、蹴鞠、走台、评书、四五台相扑、五四台,千人如蜂蚁,各占一方,锣鼓喧天,相距甚远,互不相碰”(智代)是泰山庙会文化活动的生动写照。

(四)今天的泰山庙会,是弘扬民族文化、振兴泰安经济的举措。《1993泰山庙会汇总》给我们做了一个简要的总结:“第一,泰山庙会以最少的投入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庙会期间,台城的车站、商场、酒店、餐厅顾客盈门,生意兴隆。泰山庙会给台城的各行各业、各方面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其综合效益难以用语言来说明。第二,庙会是最直接最好的信息中心。在过去的十天里,超过270万人参加了交易会,包括来自不同地区、不同阶层和行业的人。他们的需求和诉求基本反映了一个地区的消费导向。制造商和经营单位可以从这里捕捉到有用的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来指导生产和管理,从而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第三,通过其历史影响和丰富多彩的形式——如商品交易、娱乐活动、品尝小吃、参观游览等。——庙会把广大群众聚集在一起,人们可以在这里购物、观赏、交流、协商,获得精神和物质上的满足,自得其乐,享受一片祥和安宁的景象,这对创造更适合改革开放的良好环境也是积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