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几种历史观?它们是如何区分的?

历史观的分类与介绍;

1,阶级史观(革命史观)

又称阶级斗争史观,从阶级的角度研究历史,研究各个历史阶级中不同的统治阶级和各个阶级的发展对其历史时期的影响;主要是各个阶级为了适应自身的发展,对原有的统治阶级进行了革命,创造了新的历史时期;

2、文明史的概念

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的进化史。文明史概念的基本特征是: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将人类历史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关注至今仍有巨大影响的文明成果,从现实中追溯历史,阐释人类历史如何从历史传承到现实,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以文明类型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我们认识到文明的多样性。

3.历史唯物主义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综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很大的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很大的反作用。当上层建筑及其生产关系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那么社会革命就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所有庞大的上层建筑都会或慢或快地发生变化。在阶级社会,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阶级矛盾。

4.全球历史观(整体历史观)

全球历史观的基本特征是把整个人类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其研究对象不仅包括欧洲,还包括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斯塔夫里和阿诺斯在其代表作《世界通史》中对全球史观的描述是:它研究整个世界的历史,而不是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全人类,而不仅仅是欧洲人或非欧洲人。

此外,全球史不等于国家史或地区史的简单相加,而是侧重于揭示不同地区和国家史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世界史时,重点关注世界是如何从孤立走向融合的;重点了解新航路发展、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全球化等问题。同时,在研究中国历史时,要把它放在整个世界历史的背景和视野下。

5、(近)现代历史观

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就是(近)现代化。现代化的历史观着眼于这一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现代历史观的基本特征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的过程包括经济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政治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文化的合理化、科学的大众化和普及化、社会生活的平等化和世俗化;(近)现代化的类型可分为初级型和传导型,即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英法美是原始的、资本主义的(近)现代化,日本是传导的、资本主义的(近)现代化,中国是传导的、社会主义的(近)现代化;

6.英雄史观

强调个人英雄在历史上的突出和不可或缺的作用,却经常犯唯心主义的错误(在教科书中),片面强调个人在历史上的绝对作用;

7.正统历史观

这种历史观主要是在君主专制的历史时期。君主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主张“正统”,即作为君主的合法性和确定性。主要表现在对君主(如:出生时有远见或被教皇加冕)或智者(即早期贤明君王和名臣的后代)的神化,“五行更替论”;

8.社会历史观

即从不同的社会条件和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来研究历史的发展,主要表现社会变迁对历史的影响和预兆。与其他历史观相比,这种历史观更关注底层民众的社会生活,侧重于对社会习俗的研究。

9.个人历史观

即一个人在熟悉了历史之后,会有新的体验和新的启发来指导自己的行动。

扩展数据:

历史观也叫“社会历史观”。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看法和一般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世界观和历史观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史领域的延伸。

由于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

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积极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指出社会历史是客观的、规律性的辩证发展过程,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初源泉。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体力量。

唯物史观的确立,打破了唯心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独霸天下的局面,是历史观的一大变革。

理想主义历史观

它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否认物质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把个人观念、理性或“绝对精神”、“上帝”视为历史发展的动力。认为少数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历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