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达到艺术巅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清朝以后,昆曲仍然保持着持续繁荣的势头。尤其是清初,继吴江派之后,苏州出现了另一批昆曲作家,后被称为“苏州派”。

与以往的剧作家相比,苏派更关注现实,试图以自己的创作拯救时代。苏州派剧作家虽然没有完全摆脱官僚士绅的影响,但也给昆曲领域带来了不少新鲜气息。

明朝不同时期的政治局势和新兴市民阶层的思想和生活状况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在他们的作品中。在艺术上,苏派超越了昆曲的审美传统,呈现出宏大的叙事风格。

在苏州剧作家中,李渔的成就是最大的。他充分把握昆曲表演的特点,在创作中把舞台性和文学性结合起来,写出了《春中蒲》、《千中屠戮》、《一堆雪》、《沾化魁》等30余部优秀的昆曲作品,赢得了当时和后世大批观众的喜爱,对清初昆曲舞台产生了重大影响。

跨越两个朝代的苏州剧作家为清初的昆曲创作开辟了广阔的道路。1661至1722期间,苏州剧作家洪升的《长生殿》和孔的《桃花扇》两部重要的昆曲作品相继问世,标志着新一轮昆曲创作高潮的到来。

清初很多人在作品中暗指和探讨明朝灭亡的教训,洪圣《长生殿》就是这样一部昆曲代表作。《长生殿》取材于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和元代剧作家白朴的戏剧《吴彤雨》,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

《长生殿》讲述的是唐玄宗宠妃杨玉环与牛郎织女在七夕之夜在长生殿发誓永不分离的故事。由于唐玄宗终日与同流合污,不理政事,偏袒杨和安史之乱,最终导致安史之乱。

率众逃出长安,在马尾坡兵变,强烈要求处死首犯杨、。唐玄宗只好让高力士用缰绳勒死杨玉环。

后来,中唐著名的士兵郭子仪带兵打败了安禄山。唐玄宗回到长安后,日夜思念杨玉环,对着杨玉环塑像痛哭,并派方士到海外寻找蓬莱仙山。唐玄宗的行动终于感动了天孙之女,使唐玄宗和杨玉环终于在月宫重聚。

这部剧以宫廷生活为主线,穿插社会政治的演变,跌宕起伏,几度高潮。苏州乐人徐琳帮助洪声严格按照旋律作词,使整个音乐布局与歌词紧密配合,风格各异,与人物场景配合得当。剧中,杨玉环喝醉时用的是《南上飞蛾》这首歌来唱,看起来就像是名媛醉酒的画面,而郭子仪用的是北宋,唱得铿锵有力,激情四射。

该剧上演后,立即在北京引起轰动,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演唱该唱段。后来片段被各种剧改编。比如梅兰芳的京剧《贵妃醉酒》,改编自《长生殿》。

清初孔的《桃花扇》讲述了在大明江山风雨飘摇的危急时刻,忧国忧民的名士与秦淮名妓李相恋的故事。婚礼第一天,宦官阮大铖通过他人送来巨款,新娘李回礼,双方恩怨结下。阮大铖诬告侯方域与明末将领左良玉勾结,不得不离开李投奔明末著名反清斗士史可法。

后来,在南明建立了一个小法庭,阮大铖利用他的权力强迫李成为漕运总督田阳的妃子。李一心思念丈夫。当然,她拒绝做这件事。她在抢婚者面前撞了头,还把血溅到了侯方域在新婚之夜送给她的诗扇上。

一位侯方域的朋友目睹了这一幕,深受感动,于是他把扇子上的血画成桃花,成了一把桃花扇。李让他的挚友苏昆生带着这把充满无限情谊的扇子去找。

一回到南京,他就被捕入狱,李被迫在宫里当艺妓。直到清军横扫江南,南明小朝廷沦陷,夫妻俩才分别逃出监狱和皇宫。后来在栖霞山白云寺不期而遇,深受感动,出家为僧。

《桃花扇》是一部传奇的昆曲,具有强烈的抒情魅力。孔声称《桃花扇》是:

不仅让观者落泪,还能惩罚和制造人心,拯救一个末世。

《桃花扇》反映了南明建立到亡国的短暂历史过程,描绘了明清时期的社会生活。孔任尚是非爱恨分明,尤其是对立志报国却无力力挽狂澜的史可法。

作品着力塑造李、刘、苏昆生等下层人物形象,热情讴歌他们关心国家安全的高尚品质和民族气节。

《桃花扇》以其鲜明的时代特征、进步的思想倾向和激动人心的艺术力量,引起了人们的强烈情感。剧本刚出时,“诸侯荐士绅,惟借本,有时有贵纸之誉。”在北京演出的演员每天都有演出,观众看完都叹气消失。可以说是继《长生殿》之后的又一部古典昆曲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