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战争是怎么打的?

中国古代的战争是怎么打的?

历代历史学家都没有搞明白。

岳传说中,金军统帅金兀术有一支王牌军队叫“连环马”,用铁链将30匹马连在一起,冲击势不可挡,却在盐城大战中被岳家军钩镰刀枪和“马腿斩战术”所破。《岳传》中连环马的灵感大概来源于水浒传,梁山群雄用钩镰枪砸死胡的连环马。

在真正的宋金战争中,金军确实有一支精锐的军队,叫做“拐子马”。但是绑匪马到底是什么?在岳飞之子孙的著作中,绑匪马第一次被等同于连环马,“绑匪马”被定性为“贯穿威索,链接三人”的连环马战术。

在约克的“权威认证”下,“绑架马是连环马”已成定论。《说岳全传》一方面把这种说法普及到民间,使神秘的连环马战术家喻户晓;另一方面,《三马相连》连载马夸全是“三十马”的画面。

从目前的认知和军事常识来看,连环马的说法极其荒谬。如果3匹马或者30匹马连在一起,且不说马的速度不同,就会互相牵连。如果一匹马突然受伤或死亡,其他马连锁倒下就是悲剧。可以说连环马是一种极其业余的军事思想,不可能在实战中应用。

从南宋到清朝,从朝廷到民间,“拐走的马是连环马”的说法已经成为不可质疑的结论。

大约在《岳传》流行的同时,有军事事实经验的乾隆皇帝率先看出端倪,对流传数百年的连环马神话提出质疑。他认为在实战中不可行,也许是因为宋人给自己的战败找到了一个夸张的借口。但是,真正从学术层面解决这个问题的是邓光明先生。他在《岳飞传》中的详细考证,彻底推翻了连环马的说法,“绑架马是左右骑兵”成了不刊之论。

在“拐马是连环马”被误传的几百年里,令人惊讶的是,在乾隆之前几乎没有人对这种荒谬的说法提出过强烈质疑。

这说明,虽然中国在古代有着极其伟大的历史叙事传统,但实际上,连历代史家都无法理解古代战争是如何打起来的问题,更不用说传播错误故事的言情小说了。

正史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战争的细节。

正如李硕在《内战三百年》的序言中所写的那样,“中国古代是怎么打仗的?历史记载往往没有这么详细。比如著名的楚汉之战,双方投入了多少兵力?各个阵列的长度和宽度是多少?和秦墓出土的兵马俑一样吗?订婚怎么样?你甚至在《史记》中看不到”,“在中国的古代史书中,对于战争最基本的情况,有大量的“留白”。其实也不完全是因为史家无知,古成平时期的将军们都搞不清楚真正的战争(冷兵器战争)怎么打。历练过乱世的武将,大多没有学历,无法记载。”

中国的史籍也有以文载道的传统,总是传递着某种“近圣贤,远小人”的价值观,而战争中的战术细节、武器装备等技术内容相对没有这种承载能力,所以被淡化了。

比如中国古代正史涉及战争的时候,战败的背后有很多汉奸,要么瞎指挥,要么诬陷能打仗的忠臣,破坏长城。这几乎是书写历史的经典套路:唐朝安史之乱前期的大败是因为杨的私心,靖康之乱的悲剧是因为童贯、蔡京之乱,南宋襄樊之败甚至被孟渊所灭,都是因为大太监和贾似道、明英宗的鸦片战争。

所以,很多战争的分析和记录,最后都要承担“作为管理的镜子”的功能。

简单来说,中国官方的战争叙事就是“去细节化”和“去技术化”。

正因为正史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战争历史的细节,在“中国古代战争是怎么打起来的”这个问题上失了位,而民间对这种需求又是真实的,于是解释权就到了言情小说身上,战争就这样“在言情中支离破碎”、“在怪力错乱”、“神秘化”了。这就好比,在古代社会,因为一些超自然现象无法得到科学解释,所以解释权属于宗教和民间传说。

形容古代战争中最流行的套路。

言情小说中,古代战争最流行的叙事套路大致有三种。

第一,策略。在《三国演义》中,几乎每一场战役的成败都是以战略为主,而兵力、装备、战术都是次要的。《三国演义》中最常使用的策略是“火攻”,重战的关键词和决定性因素几乎都是纵火。官渡之战火烧了吴超,赤壁之战火烧了赤壁,夷陵之战火烧了营寨。诸葛亮是火攻之王。他除了和周瑜合作放火烧赤壁,还放火烧了博望坡、新野、付嘉兵,差点把司马懿烧死在上谷。在现实战争中显然不可能如此密集地使用火攻,但却暴露了作者在言情战争中的套路。

第二,单挑。武将一对一的战斗是推动《唐硕》和《水浒传》战争情节发展的主导因素之一。言情小说里的单挑大战往往就是这样。两个武将单挑,赢的一方全军覆没,输的一方四分五裂。士兵的主要角色是比赛中挥舞旗帜的拉拉队,武将个人的军事勇气对战争的影响被无限膨胀,容易出现“不当的勇气”。潜台词就是军队不重要。与计谋相比,一对一的战争与真正的战争的距离更加遥远,就像《西游记》中的战争场景,十万天兵将讨伐花果山,只是哪吒孙悟空与二郎神的较量。

第三,数组法。《三国演义》有八阵,“天天,每小时,无端,堪比十万兵”,鲁迅被一堆石头困住;《水浒传》有九宫八卦阵、一字长蛇阵、六花阵、四门斗底阵等;《杨家将》有个门阵列,穆桂英的门阵列是全书最酣畅淋漓的战斗;《说岳全传》有五个指骨。

在古代战争中,阵是真实存在的,比如秦军的步兵阵,刘裕的月亮阵,戚继光的鸳鸯阵,甚至八阵图都存在。但这些行军阵的规定动作,远没有言情小说里的那么扑朔迷离,充满了超自然因素。这些神奇的阵型就像武术中的手势,没有任何实用价值。

虽然言情小说中的战争描写大多荒诞不经,但不得不说,正是它们定义了几百年来中国人对古代战争的视野和想象。它是如此的根深蒂固,以至于作者在写完这本书后谈起古代战争的时候,潜意识里的第一反应依然是“浪漫”:勇猛的将军立刻挥刀高呼“嘿,让童鸣去死吧!”

战争历史爱好者的“纸上谈兵”

一、古籍(正史、笔记)。战争史虽然不是正史的重点,但也不乏大的历史背景。战争史虽有其独立性,但没有脱离历史大局的古代战争。更重要的是,正史中一些简单的关于战争的道德判断和“偏见”,恰好可以成为写作的“靶子”。比如纸上谈兵的长平之战中赵括的战败,战争失利中奸臣的作用,对岳飞等名将的过度推崇,都增加了写作的话题性和问题意识。

第二,言情小说。虽然言情小说中的战争描写大多荒诞不经,但也像正史的偏见一样提供了靶子。将“言情小说”中的战争与真实的战争进行对比,可以产生很多有趣的化学反应。比如《说岳全传》中拐子马与连环马的关系中,连环马的克星就是钩镰枪。虽然是历史上的“麻刀”,但两种武器都是对准骑兵的“马腿”。在砍断一条马腿的问题上,《岳全传》没有错,但却是对历史的确认。再比如,《三国演义》中的八阵图、木牛流马,历史上就有,只是被神话了。区分它们也很有趣。

第三,当代关于战争史的著作和论文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有一些跨学科的作品。比如杨红先生的《古代兵器通论》就是一部兵器史的专著,古代兵器和战术的演变就成了纸上谈兵的重要脉络。军事地理学的视角在一些军事地理学的著作和论文中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撰写关于长平之战、楚汉战争和诸葛亮北伐的文章时。

一是打破古代战争史研究沉闷局面的当代著作。首先,英年早逝的天才曾瑞龙的《荆轲幽言》和《拓跋西北》,完全定义了古代战争史的写作范式;其次,李硕的《三百年内战》,尤其是他对古代骑兵的开创性研究。此外,郭的《中央帝国军事法典》对军事地理有着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