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发展史。

唐末至五代时期,战乱频繁,官学衰落,许多士子隐居山林,于是模仿佛教禅修制度建立书院,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书院是集藏书、教学、科研于一体的高等教育机构。书院制度萌芽于唐代,完善于宋代,废止于清代,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和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北宋时期,以讲学为主的书院越来越多。随着南宋理学的发展,书院逐渐成为学校活动的场所。宋代最著名的书院有四所: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河南商丘应天府书院、河南登封嵩阳书院。大多数学院自己筹集资金建造校舍。教学采取自学的形式,* * *结合讲座和老师指导,以自学为主。它的特点是教育和培养人的知识和美德,而不是为了考试获得名声。

明代有1200多所书院,但其中也有官办书院。一些民办院校自由授课,抨击时弊,成为思想舆论和政治活动的场所。最著名的是江苏无锡的东林书院。明朝统治阶级四次摧毁、取缔书院,但书院生命力顽强,多次被摧毁。在严酷的政治压迫下,书院师生宁死不屈。林东书院的对联写道:“风雨声读书声,声声相闻;家事国事,事事关心。”

清代的书院有两千多所,但也达到了官学的顶峰,大部分与官学无异,如张之洞在武昌创办的两湖书院,广州越秀书院等等。光绪二十七年(1901),下令各省书院改为大学士堂,各州、署、直隶州书院改为中学,各县书院改为小学。至此,书院退出了历史舞台。

当代中国书院相继兴起,大多是国学修养和书画交流的场所。规划大、设施完善、内容丰富的学院是安徽西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