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经历了怎样的演变?

戏曲是中国的传统艺术之一,有多种有趣的剧种,以表演的形式载歌载舞,说唱唱,有文有武,集“唱、做、诵、打”于一体。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分为生、丹、纯、丑四大业务。中国的民族戏曲,从先秦的“傩戏”,汉代的“百戏”,唐代的“参军”,宋代的杂剧,南宋的南戏,元代的杂剧,到清代地方戏曲的空前繁荣,京剧的形成。

先秦时期的中晚唐(萌芽阶段)以后,中国的戏剧突飞猛进,戏剧艺术逐渐成型。宋金(发展期)元代(成熟期)

明末清初的作品多是描写人们心中的英雄,如穆、陶三春、等。这时,地方戏曲主要包括北方梆子和南方皮黄。京剧是在清代地方戏高度繁荣的基础上产生的。同治、光绪年间,出现了第一代京剧演员和不同流派的大师,标志着京剧的成熟和繁荣。很快,京剧发展到全国,尤其是上海和天津。京剧成为影响广泛的戏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因为明朝的传说延续到清朝,所以又叫明清传奇。明清传奇在形式上继承了南戏体系,更为完整。一个剧本,大多只有30个左右,往往分为上下两部分;作者还特别注意结构的紧凑和主题的交织。传奇音乐也是曲牌结合的形式,但比南戏更发达,十折戏也不再局限于一个宫调;曲牌的数量也取决于剧情的需要;舞台上的所有角色都会唱歌。

现代(革新时期)

辛亥革命前后,王小农、潘、夏月山等一批卓有成就的戏曲艺术家从事戏曲艺术的改良,为以后的戏曲改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从1919“五四”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期,一些仁人志士对戏曲进行了改革。五四运动前夕,梅兰芳演出了《邓如谷》、《一缕麻花》等宣扬民主思想的新风尚剧目,周、程也创作了许多作品,“在中国戏曲艺术中率先开创了写意与大写现实相结合的机制”。

现代(辉煌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涌现出一批优秀剧目,如京剧《大和》、《白蛇传》、评剧《秦香莲》、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昆曲《十五关》等。著名历史学家吴晗还写过历史京剧《海瑞罢官》。中国传统戏曲发展到今天,经过不同的时代,不断适应新时代、新观众的需求,保持和发扬民族传统的艺术特色。中国戏曲界提出的“现代化”和“戏剧化”问题,已成为新的历史时期积极探索和实践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