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五大名山和传说是什么?
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泰安市以北,是中国五岳中的东岳。东方在古代是万物交替、早春发生的地方,所以泰山素有“五岳之长”、“五岳独尊”之称。早在夏商时期,就有72位君王来泰山拜见诸侯,立下高位,刻下石痕。
秦始皇统一中国泰山后,汉武帝、光武帝、唐朝高宗、玄宗、宋真宗、清朝康熙、乾隆等。也纷纷效仿,在泰山举行了收禅仪式。他们所到之处,修建庙宇雕像,在石头上刻字,为泰山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迹。历代名士也纷纷来此赞美泰山的诗词歌赋。杜甫的< & gt诗中写道:“一旦爬上山顶,你会看到,其他的山在天空下都显得矮小。”成了流传千古的名句。
泰山也是佛教和道教的地方,所以寺庙和名胜古迹遍布山上。所以,泰山不仅是一座雄伟的山,也是一座道教名山,文物古迹众多。山顶有四大奇观:初升的太阳,晚霞,黄河的黄金带,云海的玉盘。它真是举世闻名的文物宝库和旅游胜地。在20987年底,它受到了世界的保护。38987 . 68868688687
参观泰山,你通常先参观岱庙。戴寺位于泰安市,南起天安门,北至街,中轴线为南天门。是历代封建帝王在泰山上封庙时举行仪式的地方。自秦汉开始修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物。作为中国三大宫殿建筑之一的天之殿,即岱庙的主殿,始建于北宋。大殿在庙的中间,供奉泰山在东面。回到西方,画面以礼仪人物为主。场景广阔,人物栩栩如生,栩栩如生。壁画长62米,高3.3米。东汉有五棵柏树,是汉武帝传下来的。戴寺石碑众多,从秦到清共160余块,多藏于中国柏院。正殿前有一座秦始皇无字碑。这个院子位于东北部。& gt戴寺是集文物、诗词、绘画、书法、雕塑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碑刻艺术的书法方法可谓中国书法艺术的杰作。
登泰山有两条路,一般是从东路上到峰顶,再回到中天门,由西路的路下山。东路从代宗坊牌坊开始,到达顶峰,全长9000米,有6293级石阶。中天门是供游客休息或登临的地方,还有索道直达岱顶观看月峰。
恒山
南岳衡山是中国五大名山之一,位于湖南省中南部。南至衡阳颜回峰,北至长沙岳麓山。巍峨的72座山峰绵延800里,被誉为“杰出的五岳”和“文明的奥运区”。
以主峰朱容峰为中心的183平方公里的南岳风景区,是恒山风景名胜的集合。两千多年前,尧舜在此召见诸侯,大禹在此拜治水方略。宋徽宗题词“天下南岳”,康熙题词“重修南岳祠”。毛泽东、周恩来、叶剑英等当代伟人也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和丰功伟绩。
南岳也是中国唯一的佛教和道教并存的名山,宗教文化历史悠久。有形似故宫的岳庙,有六朝古刹、七祖道场的福严寺,有日本曹洞宗视为宗祠的南台寺,有道教称为二十二福地的广天寺...有《五龙进香》《龙池蛙社》《玉树琼花》《祝融映光》。春天有花,夏天有云,秋天有太阳,冬天有雪,四季景色不同。麻姑仙境幽僻,有石穿诗林之趣,有龙凤清溪之野,有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的王宇古城。
南岳作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是人们观光和避暑的胜地。欢迎来到世界南岳。
华山
华山,古称“西岳”,是中国五大名山之一。它位于陕西省华阴市,黄河与黄河交汇处,南依秦岭,北靠黄薇。被誉为“天下第一山”。华山是一个完整而巨大的花岗岩体,其历史演化可以追溯到27亿年前:山海经。它有十英里宽。“主峰有三座:南峰‘大雁’,为太华之巅,海拔2160.5米。还有东风“朝阳”,西峰“莲花”,三丰支钉,被称为“三峰超越天空”。云台和玉女是相辅相成的。
恒山
恒山,又名“太恒山”、“袁岳山”、“长山”,位于山西省浑源市南部。相传,古时舜帝游衡山,名曰“北岳”,是北方诸山之祖。白虎依桐说:“永恒是永远存在的。北方什么都藏着,总有东西。”《三才图》《太平玉兰》也说:“北岳五人,一为兰台府,二为女宫,三为华阳台,四为宫,五为太乙宫。”从东北到西南绵延108蜂,绵延数百里,山势雄伟,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的天险。主峰天峰岭是天然屏障。
道教称此山为第五洞天,名曰“太乙总玄洞天”。其山神身穿黑袍,骑着黑龙,带领七千仙人和少女,掌管江淮和虎豹猛兽的援护。山上留下了许多道教遗迹和传说。古代有18座道观,称为18景区。紫芝峪等自然风景区。悬崖上有许多古老的铭文,如“丁岳松涛”,“金鸡报晓”,“玉羊在云端徘徊”,“夕阳西下”。
据史书和道书记载,大禹曾游衡山,将道经《灵宝真人真事》封于北岳。《灵宝略》曰:“于霞即位巡猎,至中山山,得灵宝真言,封北岳山、宝山洞庭。”后来,有一个王上女长荣在深山里耕种,“二百多年了。
茅颖,秦汉时期著名的方士,咸阳南关人。他是一代又一代的贵人,善于道德积累。《太原真人东岳御主传》说,其曾祖父毛蒙得道,即“在华山,乘龙在云端,白日升天。”他所在的城市里流传着神仙得了陶毛初平,骑着龙升天的传闻。现在宣州玩赤城,继续在我这里盈利。“我抛弃家人,到衡山读老子的《道德经》、《周易传》,采山术,诱之。我潜入悬崖,所以我很有灵性,我钦佩我的雄心壮志,它从不与世界相悖。”“我在恒山六年,思念道,觉得亲近。”
另一个道士,张,是道教的之一。《太平广记》记载,隋唐时期,张隐居于恒山,活了数百年。“他常骑白驴,日数万里,其余重叠。它像纸一样厚,放在毛巾盒里。当他骑上它时,他被装满了水,变成了一头驴。”玄宗召见时,他演示了仙家的变化术。在永生山,郭老岭被后人镌刻以纪念他。在一个光滑陡峭的石头斜坡上,有几个非常明显的类似驴蹄和人的脚印,据说是张骑着驴上天时留下的。
山里有许多寺庙。旧时主要有会仙宫、黄愚寺、文昌寺、天尊寺、王耀寺、三清寺、元帝寺、三元寺、白云厅、王献阁、会仙洞、北岳寺、行空寺等。下面介绍一些地方。
在众多景观中,最著名的是悬空寺。它位于余金龙河口的悬崖上。始建于北魏后期,历经金、明、清三朝重建。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全寺有40多座殿堂、亭台,建在30多米高的悬崖上。基于凿刻,房屋建在岩石上,形势险峻。
北岳庙,又称朝殿,始建于北魏皇帝太炎元年432年,至唐宋两朝。明代洪武、成化、弘治年间,多次修建,古寺改为沈约寝宫,规模较大,有北岳殿、后土夫人殿、风伯时宇殿、康太尉殿等。它是一座宏伟的宫殿,供奉着北岳诸神,位于主峰之下。山门两侧,有青龙、白虎两个大殿。大殿前有许多石碑,碑文记载着北岳的悠久历史。
嵩山
嵩山,古称外房山、崇山、高松,位于河南郑州西南90公里的登封县。北依黄河、洛水、临颍水、稷山,东邻五代京都汴梁,西接九朝古都洛阳,被誉为“汴洛两都,几内亚名山”。总面积3000平方公里,是中州地区第一座奇峰怪石、风景秀丽、寺庙众多的山。它的魅力主要体现在它的博大和丰富,包容和滋养着世间万物。因此,道教把中岳视为掌管“天下之地、山川、江河、山谷,亦牧牛羊”的神灵,以体现大道滋养万物的精神。同时,中岳也成为儒道佛并存的名山。道教历史上曾有、龚、王子甲、鬼谷子等神仙隐居于此,高震、寇谦之、司马、丘处机等道士也曾在此讲学传道。现存的中岳殿是嵩山最大的道教建筑,殿宇巍峨,古柏参天,文物古迹众多,是龚琼的圣地。
嵩山历史悠久。大约23亿年前,中国大地上发生了被称为“松阳运动”的地壳隆起,逐渐形成了巨大的山脉和地层的水下沉积。大约8亿年前,地壳再次发生巨变,厚厚的应时砂岩开始隆起,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褶皱山系。这场运动被称为“中岳运动”。之后,在影响中国南北广大地区的地质构造运动“燕山运动”的影响下,褶皱的山系逐渐形成了巍峨的嵩山。
嵩山古称“异国”,夏商代称“崇高”。国语称禹的父亲为“崇伯”,“崇高”之名由此而来。东汉班固《白胡同》记载:“中央之岳,何中岳,加宋帝,四面高,故是故。
嵩山以季峻峰为界,东面是太师山,西面是少师山。在古代,伊泰山是嵩山的主峰。说到山气势,常说“精神上比嵩山好”。但仔细观察,两座山各有特色。明代在《太史公十二峰赋》中对这两座山作了如下的比较:太史公“阔以容能”,少史公“挺拔以别己”。付梅的上述总结是符合这两座大山的实际的。太师山和少师山各有36座山峰,每座山峰都以其经典而闻名,如太阳、少阳、明月、玉柱、万岁、凤凰、行莲、卧龙、玉镜、青桐、黄盖、狮子、青桐。
太史公和少师虽是两山,但相邻,交界处在登封县城西北的凌口,古称元元关,是古今山地交通枢纽。山脊上至今还保存着与之相关的石刻和古迹。其中,大禹挖元口治水的感人传说引人入胜。
大禹,名温明,是夏朝的始祖。在夏朝建立之前,禹是舜帝手下的一个部落首领,他居住在嵩山和稷山之间。《史记·关禅》曰:“历代君王皆在河洛之间。”所以关于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都是以嵩山为原型的。据史书记载,“于
相传,在古代,颜地氏族从西北迁到黄河中游后,长期居住在嵩山附近的沂水-洛水流域。其中一个以伯夷为部落首领,以崇山为特征,被称为四山。相传黄帝在嵩山上,结合鬼神,作清角之乐。殷周时期有崇嵩山的沈、鲁国,即姜姓四国,即四山后裔齐、鲁、沈、徐。、沈、和傅、等”。按“申”“傅”分别为申氏、陆氏。据《史记·周本纪》和《益州左洛书》记载,曾计划在伊、洛两地建城,以近“天房”,保天命。嵩山和关中的南山一样,是人们心目中的圣山。比如《左传》中,召公在四年中说,“阳城,太师,景山,终南,九州之危。"
自秦汉以来,嵩山中岳大帝的雏形逐渐形成,并不断人格化。虽然它在宗教上的特殊地位已经让位于五岳之首岱宗,但它仍然是国家崇拜的五岳之一。据历史记载,秦始皇信神仙,曾站在嵩山上祭神。汉武帝丁原元年(公元前16年),方士龚发现用大鼎使自己长生不老。汉武帝亲临太史山,祭太史山祠,命名太史山为极山。元元年(公元前l10年)三月,汉武帝到中岳太史山,亲自率领群臣登上山顶。据说汉武帝爬山的时候,随行的官员听到山里传来“万岁”的声音。提问,但不要说什么。”“我以为有神,就命寺官增加祠堂数量,严禁砍伐其树。我把山下的300户作为高松县,并作为一个城市。“我还在山上建了长生亭,在山下建了长生观。我把这个峰命名为长寿峰,算是给山的一个惊喜。汉武帝宣帝元年(公元前61),我颁布了一道圣旨。五岳各处,犯四渎。”汉代有去嵩山求仙采药,或打坐念佛治病驱邪的地方。《后汉书刘根川传》说:“刘根哲,颍川人,亦隐居嵩山。一切善人远道而来,学之道也。”所以随着松山神仙方士的发展,中岳大帝更加个性化。
杜悦名山《道藏》说,中岳是月山天王,带领数万神仙和少女治理其地。道教的形成进一步扩大了汉魏后期对中岳的信仰。大衍元年(435年),北魏皇帝吴泰在嵩山建庙,每逢旱涝,就命官员进山祈福。太平真君三年(442),为时已晚。
唐宋时期,道教兴盛,神仙信仰体系日趋完备。中岳大帝作为道教神灵之一,是在历代帝王的崇拜下正式成型的。唐以后,武帝垂拱四年(688年),武则天祭嵩山为神,立其为天王,封天王之妻为天妃。天帝元年(696年)万岁,尊天王为帝。为了登嵩山,祭拜岳神,完成了。从此,钟月神正式成为神帝,受到后人的崇拜。据道经记载,钟月神身穿黄袍,头戴黄玉冠,拜宗阳和印度之神,乘黄龙,率三万仙官、少女,顾念山川、山川、树木。唐开元十八年(730),唐玄宗李隆基根据汉武帝的建议,加建了一座宫殿。
宋乾德元年(963),宋太祖赵匡胤下令为中岳皇帝制作衣服和宝剑,以便与道经名称一致。此后,中岳皇帝一直穿着衣服,戴着皇冠。第二年,他重修了中岳殿的100多条回廊,用油漆工装饰,绘有壁画,并在各处种植了数百棵松柏。据《宋史》记载,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他还命仪仗官翰林制定仪仗笔记和加冕制度,然后派仪仗官向他们献祭。干德二年(964年),在河南留下一个服务员,派兵监修中岳庙,大中祥符六年(1013),加建庙宇,而这可谓中岳庙(陈志伟《中庙》)历史上的鼎盛时期。靖康年间(公元1126-1127),大部分寺庙已成废墟。金大定十四年(165438)
明成化十八年(1842),重修。嘉靖四十一年(1562),清朝顺治十年(1653),十三年(1656),乾隆十五年(1750)。在51年(1780)和54年(1789)进行了不同规模的重建。如今,中岳庙基本保留了当时的宏大规模,具有明清官署建筑的规模格局和风格特征。
世人都说嵩山到处都是圣地,世世代代都藏着。据宋记载,汉武帝曾在《会圣峰》中遇九仙,在《会仙峰》中散仙于八洞。据嵩山记载,唐高宗曾在凤凰岭游过,乾隆皇帝开辟了“鬼谷居”和“白鹤观”,他有一张美丽的脸,长相奇特。他早就对嵩山的风景赞不绝口,欣然前往,并当场布道。关兴台东北的鬼谷子居住的山洞,后来被称为“鬼谷寨”。
根据云起的七大征兆,舒曼人李习安曾在太师山三合峰炼丹。我不知道他的名字,但他已经800岁了,所以他被命名为李八百。在他不朽的离去之后,他建造了一座白鹤观。《云起七绝》卷五,中岳式玄磐先生曰:“中岳道人。我在太师逍遥谷住了二十年,不过是嚼松叶喝水。”。“每次高宗皇帝去拜访陆晶,他的丈夫都不能离开大厅并接替他。问他需要什么,他说清泉山有很多松树。皇帝和武侯尊敬他,逗留了一夜。他们找了个住的地方,在山脊上建了个祭唐观。
据《嵩山志》记载,北魏的寇、唐代的李道和、宋代的董道坤、晋代的邱长春都曾在嵩山“崇福宫”主持道场。此外还有魏成功、金宝亮、唐司马承志、吴军、李治等。都是在嵩山修行的,其中以北魏的寇和唐代的李贽影响最大。学习了张鲁的艺术后,他成为了一个公众人物,并进入了山区。经过七年的修炼,他的名气渐渐大了起来。当时,北方的石天道教组织被打散,戒律被废除,民间道教起义不断。佛教逐渐在中国扎根并兴盛起来,佛道之争日趋激烈。为了维持道教的社会地位,与佛教抗衡,摆脱一些受到攻击的弊端迫在眉睫。寇谦之首当其冲,决心改革石天道教。他在《云中诵新科目之戒》一书中,公布了新科目,清理了道教。在《鲁图真镜》一书中,他称鬼神为师,并教导弟子。在北魏太武帝的支持下,他对道教的改革是成功的。
此外,嵩山还是黄三经典、五岳真迹和尹福经典的发源地,这三部经典在道教经典史上都非常重要。根据《云起钱起》、《黄三经典》四卷本,古代黄三所教的经典分为《帝王》、《黄帝》、《黄仁》三卷。金元康二年(292年)二月二日上嵩山,入石室斋戒。突然,他看到古代的“三皇作品”,都是用石头刻的字,他从来没有老师。景依法信四百尺帛。入团以来,一直传到葛志川,一枝一枝传下去。至于今天,“宝京,东海人,葛洪公公。
关于五岳真图的来历,据汉武帝传,汉末一个叫方世禄的姑娘在嵩山采药,遇到一位女神,自称三天女之官,被授予五岳真图,并被告知要节制使用。据说地图“能征服五岳,服务万灵。”实际上,这张地图是方士对大山实地考察后制作的。
《阴符经》又称《黄帝阴符经》。据《老母阴府玄异》卷一记载,少室山道士李治在嵩山虎口崖上得《黄帝阴府经》。书名是《魏道士与寇谦之传世名山》。“阴伏”的意思是与天相合。中篇《演法富国护民》指出天地窃万物与人人窃万物的关系是“更似窃”,强调要时移势易,固弓养命。下一章,强兵胜绩篇,说明学道家要闭目养神,闭心养性,这是符合天道的,“天道不可违”,这样才能长寿。李贽撰写的《阴府经注》以阴阳五行阐述了道教教义,其中蕴含着朴素的辩证思想,不仅在道教思想史上,而且在中国哲学史上都有一定的地位。
三教文化的另一个典型代表,松阳书院,坐落在太史山南麓。其集儒、释、道于一体的典型建筑隐藏在茂林秀竹之中,被誉为“依山傍水,无地无尘”之地。杨洋书院,原名嵩阳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八年(484),有数百名僧人。它叫嵩阳寺。道教在融合佛教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唐天宝初年(742年),唐玄宗在此建天凤寺。后来因为道教活动场所的转移,儒家在此定居。五代时,松阳与天凤寺合为一所书院,称为“太乙书院”。宋太宗称之为“太史馆”。宋仁宗景佑二年(6542年)。从此,嵩阳书院成为佛、道、儒三教的典型代表,是士人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历史见证。
松阳书院的规定和寺庙的看法完全不同。书院虽不突出供神大殿,但吸收了道教对祖先的崇拜。正殿供奉圣贤和与书院有关的圣贤。现存的建筑很大程度上保存了清朝的建立。现在它已经成为一个历史景点,在这里你可以看到经历了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珍贵文物和历史遗迹,比如汉代的将军柏。唐代的石碑等等。西汉元丰元年(公元前110),汉武帝巡山,见三棵柏树,高大葱郁,像威武高大的将军,于是大感兴趣,封其为将军、二将军、三将军。今柏将军、柏二将军存,三将军毁于明末大火。费的《三将古》
石碑是嵩山广泛分布的文物。杨洋学院西南草坪上的《宋人眼中的圣贤颂》高九米,是最大的石碑。石碑体系宏大,结构紧凑。该石碑由碑头、碑身和碑座组成。碑头分三层,上层为带底座的素色腰封,碑身两侧有卷尾石狮。石狮用前爪抓住石碑,用后腿推动石碑。太神奇了。它不仅仅是一种装饰,让碑头不会显得单调,还起到了平衡碑顶重心的实用作用,使碑身牢固稳定。碑头中间层比下层和碑身宽,四边比碑身突出,自上而下逐渐缩小,略呈弧形,上面有一大片云纹浮雕;第三层墓石上下直,正面中间刻有碑文。碑文两侧有浮雕双龙舞动,两侧有浮雕麒麟。这种墓碑比那种盘龙或半圆顶的要独特得多,象征着天上升起的云和龙,气势特别宏大。碑文为李所书,字体为八股文,工整,刚劲,适中。这是必须的。碑的背面和侧面写着欧阳永树和游客的题词。碑座呈长方形,四面雕石,前三后三,左右各两,有* * *十个。他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浮雕战士雕像,一手举着舞蹈,一手抓着动物,包括鱼,蟾蜍和蛇。都不一样,但都是鼓鼓囊囊的,T型的。
嵩山的寺庙数量虽然没有其他名山多,但规模非常宏大,气势极其雄伟。它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古老的建筑之一。中岳殿位于山南黄盖峰山脚下,面朝经络,按脉临案,显沙拱,抱水有情,是嵩山现存古建筑的杰出代表。清朝乾隆皇帝重修中岳时,是根据皇宫的布局和建筑设计的。由此可见其规模之宏大。中岳寺始建于秦朝(公元前3世纪下半叶),古称“太史寺”。它有一个专门供奉祭品的寺庙官员。西汉时,汉武帝访问宋岳,中岳庙大规模发展。中岳庙占地10万平方米,从殿前中华门到殿后御书城全长1.3里(即进深)。安排有序。青石板铺成的大别路是中岳庙古建筑群的中轴线。从南到北,沿中轴线由低到高依次为中华门、药残阁、天中阁、天佐镇广场、花满门、军吉门、清高军吉坊、中岳厅、寝宫、御书屋、* * *十一入口。天中阁后的六角亭,配有天作真。正殿庭院内的两座御碑亭、回廊,寝殿庭院内的回廊房,御书楼两端的东西山房,位于中轴线两侧。寺内东西道路还建有太尉宫、火神宫、祖宫、萧楼宫、王龙宫等独立成人小院。寺内有古柏330株,石碑100块,还有神鼎、铁人等众多文物,被誉为“
建于东汉元五年(118)的空间阙,与少师阙门、齐木楼并称为“中岳汉代三绝”,是中岳第一门。阙由方尖碑建成,分为两部分,相距6.75米。阙高3.13米2.65438 . 300000000006杨题记“中岳太阳城神道阙”有三行九篆,现后三字剥落。背面有“祭贵神庆公”八个篆书。这些篆书刚劲有力,是研究中国书法演变的重要实物。东阙雕刻人物,骑马,骑马,舞剑,龙虎。
嵩山第一广场中华门,原为木牌楼,1942改建为砖瓦庙牌楼。广场下部有三座拱门,门槛上镌刻着“中华门”的汉字。内外分别刻有“宋军”、“天上的天”、“宋轶”、“戴莹”等字样,寓意其独特的自然环境。
药残亭是人们祭祀岳神的地方。是一座四角亭,底座离地1.58米,高5米多。亭子四周有砖花墙,亭下有开栏,屋顶盖着绿琉璃瓦。整个建筑别出心裁,妙不可言。
天中阁,原名“皇中楼”,是中岳的正门。明嘉靖四十年(1562)重修后,改名为“天中阁”,有“在天中”之意。它重建于清朝,类似北京的天安门广场,下面有一个桥墩(高8米,宽13米)。可想而知,台上亭台楼阁,宽五间,青瓦回廊,雪门之间是“中岳殿”。门前平台两侧蹲着两对石狮子,雕刻十分精致。门后有三条磨光的青石神道,直通中岳殿。
配天为镇广场,原名宇宙广场,清代重建后改名为宇宙广场。广场四柱三层,三木框架,宫顶琉璃瓦顶,中间题“配天为镇”,两边写“宇宙”、“远景”字样,以取“岳申屠,岳配天”之意。
拜贤门,因“田重拜贤帝”而得名,原为前门,于1942改建为歇山式房屋,宽三间,形制略大,不如原门宏伟。大门后面两侧有两个相应的亭子。东阁是古神库。宋太祖修建中岳庙时,将原来的雕像埋在这里,并建了一座祭坛亭以示敬意。身高2.5至2.65米,头发梳成发髻,身穿宽领长袍,握拳摇臂,发光挺胸,形象十分威武。他被称为“守仓铁人”或“守殿铁人”。他不仅是研究宋代铸造艺术的珍贵文物,也是人们祈福消灾的象征。
三门,意为“四化三才”,形似圣门。大门后面,东有东华门,西有西华门。有宋状元王增的《重修中岳庙碑》,金状元黄九月的《重修中岳庙碑》,宋状元卢多逊的《新修中天三庙碑》,以及的《增修中岳中天庙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