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流的历史渊源

安流镇级建制已有百年历史。解放后,行政机构名称和行政区域多次变更。曾分别称为安流乡、安流公社、安流区办事处,仅在1987称为安流镇。文魁镇和大都镇分别于2003年2月和2004年6月并入安流镇。安流镇现辖42个行政村和4个社区委员会。安流镇于2003年被省批准为中心镇。各种配套机构比较健全:银行、信用社、供销社、电信、邮局、手机、国税、地税、工商、食品、畜牧、医院、供电、文化、广电等。有1所完全中学(安流中学),6所初中,56所小学。到2004年底,总人口超过65438+25万。安陆是该县的三个中心城镇之一。近年来,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道路交通:省道惠水线、安普线在安流尾交汇,贯穿全镇,实现了村村通公路,80%的村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硬底化。90%以上的自然村实现了机耕。威镇建设:2005年,安流聘请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地理研究所、梅州宏图城乡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对安流镇2005年至2020年总体规划进行了勘测修编,威镇城区由现有的3.2平方公里扩大到8平方公里。安流圩以沁江为界,分为安贞和司前两个区域,两个区域由新、旧安流圩大桥相连。华强和司前有两个综合市场。近几年出现了河堤东新秀街,目前正在开发河堤西街。许镇有1200多家门店。新规划可开发面积近4平方公里。

安流六所初中:华南中学、万隆中学、文魁中学、大都中学、五福中学、福溪中学。

安流,原名横流渡口,位于沁江上游绵阳江、羊头江、周江交汇处,距水寨33公里。相传古代因河水自然改道,河水交叉,故名“横流渡口”(又称古渡)。自明代以来,横流渡口就是村民来往的渡口。清朝顺治初年,当地村民用竹木在这古渡岸上搭了一个简易的竹棚店,最初成为附近村民的小市场,聚集货物,全凭自己,容易一无所有。后来店铺逐渐增多,成了村民集中的小市场。到了清朝末期,村民们开始采用石砖和民用建筑,修建了水街、米街、中央街、上街和下街。当时渡口只有一座小木桥。由于交通不便,村民们只能自产自销,生意惨淡。

辛亥革命后,由于帝国主义入侵,各部门军阀混战,农村破产,人民贫困。当时的文人墨客认为“横流”是不祥的“洪水横流”,改之为吉祥的“平安流”,可以化恶为吉,平安流由此而来。当时的安流市场是昌乐县三镇(花城、水寨、安流)之一,也是县城南部的人民市场贸易中心。集镇的建设也随着市场的繁荣而发展,街道也逐渐扩大。民国二十二年(1933)新建河唇街、清江街、司前街。民国时期,安流市场有300多家店铺,同时修建了火力发电厂,用于店铺照明。还有苗佩南等乡绅捐建的安流木桥,水陆交通也很方便。水路是秦江航运,上至紫龙巢,下到星美、潮汕。陆路有一条安流至河坡公路,贯穿潮汕、兴梅,于是安流成为紫金、河源、龙川、兴宁、梅州、揭西、陆丰、海丰等县的贸易市场。

民国27年(1938),汕头被日军占领,海陆丰的水产、食盐由肩扛,经安陆运往县城及内陆各地贩卖。所以安陆在当时也很兴盛,各方面的建设也不断兴起。

安流村民历来重视教育。清光绪二十年(1894),士绅顾、李兴楼、张、顾允石、陈兴坡发起成立“三江书院”。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廷废除科举,另立学堂,书院改为三江高等小学。18 (1929)年改为五华县第三中学,是金中学的前身。民国25年(1936)6月165438+10月开设福泉小学(现安流中心小学)。目前,安流镇有1所完全中学,6所初中,56所小学,学校数量在全省乃至全国都不多见。安流镇于2003年被省批准为中心镇。各种配套机构比较健全:银行、信用社、供销社、电信、邮政、手机、国税、地税、工商、食品、畜牧、医院、供电、文化、广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