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以千计的崧厦模具的起源

翻开各地教科书关于崧厦霉变的历史,无一例外的提到了老祖宗蔡万生的《水作坊》,里面也写到乾隆皇帝南巡绍兴时,品尝了上虞知府送来的千片崧厦霉变。欣赏完那无与伦比的清香,回味无穷,他不能去松霞镇一游,留下了一千片美味的霉味。但这一说法在松夏老一辈人心中留下了一个结,因为光绪年间仅存于记忆中的发霉千片怎么可能被乾隆皇帝品尝到?经过多次走访蔡万胜水坊的后人和当地多位长辈,终于揭开了松夏数千件霉变件的“身世”。

7月的一个下午,崧厦镇跃进桥社区一条狭窄的街道散发着浓烈的热气。在当地长辈的指引下,我们在书里找到了蔡万生豆腐店的原址,松霞镇内石路48号。然而,著名的豆腐店已经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蔡万生水坊创始人王少荣的孙子王百昌经营的杂货店。65岁的王百昌老人指着一间改建的小屋说:“这是我爷爷当年经营的豆腐坊。光绪十多年开的,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83岁的朱文昌老人,也有上千块发霉碎片的记忆。“小时候经常听王少荣讲他是怎么发明出成千上万个发霉的棋子的故事。”

在王百昌和几位当地老人的记忆中,成千上万件的崧厦模具是王少荣在一次偶然的发现中制作的。光绪初年,年仅17岁的王少荣离开家乡嵊州到崧厦工作。因为他肯吃苦,豆腐坊的老板把制作豆腐的技术传授给他,然后王少荣和他的堂弟王绍品开了一家“蔡万生水坊”。他们制作的几千块豆腐受到了群众的好评。久而久之,一句顺口溜就出来了:“崧厦是个好地方,有寺庙祠堂,有钱的街道,周恒昌,仁寿堂,北边有药店...蔡万胜的《豆腐坊》。

说起松夏霉变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光绪二十年的立秋时节。那年秋天,虎威逼人,恰逢松霞镇诸神相会。王少荣制造了大量的数千座寺庙以供供应。因为剩的太多了,他只好用豆腐布盖上,放在一边。第二天,他突然想到了几千块的床单,赶紧掀开布,才发现几千块的床单有黄点,还有一股霉味。但可惜的是,王少荣把这一千块切成一寸宽、三寸长的方条,用稻草捆起来,交给邻居试吃。结果他一口气试出了上千个知名的松夏模具。从此,王少荣的“蔡万生水坊”开始烙千片霉,工艺一步一步改进。后来,儿子和孙子继承家业,继续经营水坊,直到“蔡万生水坊”在文革后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

“在我妈口中,我也听说过千霉片是爷爷手里做的,所以现在的千霉片‘年龄’并不大,大概是110岁以上吧!乾隆皇帝尝了几千块发霉的,只是传说。”王百昌回忆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