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老师,请进。

历史复习资料(1-24课)

第1课:元谋,生活在距今约1.7万年前,是我国已知最早的人类,因在云南元谋发现而得名。大约70-20万年前,生活在北京周口店的原始人类被称为“北京人”;北京人还保留着猿猴的一些身体特征,但能直立行走,上肢基本具备现代人的特征。随着四肢的分化和手的发育,大脑也在慢慢进化。这些变化表明,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北京人会制作和使用石器;北京人已经用上了自然火。他们从大自然中取火烧烤,照明,御寒。他们也用火来驱赶野生动物。火的使用提高了原始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促进了体质的发育和大脑的进化。北京人是群居的。原始人类遗址的分布特点是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和江河流域,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的地区。

第二课:大约6000年前的半坡聚落位于陕西省Xi安半坡村,是黄河流域具有代表性的氏族聚落。半坡居民种植了小米、卷心菜或芥菜等作物。中国是最早种植小米的国家之一。他们饲养猪和狗等牲畜,他们经常打猎和捕鱼来补充食物。半坡居民一般使用地面石器。陶器是当时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用具,带有图案的彩陶已经出现。

河姆渡聚落,距今约7000年,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是长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他们一般用磨制石器,也用动物骨头制作工具;种植的主要作物是水稻,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住在适合湿热地区的干柱建筑里。

第三课:根据古老的传说,颜地和黄帝是黄河流域部落联盟的领袖。大约4000年前,颜地和黄帝共同打败了以蚩尤为首的部落。后来为了争夺中原,在“汉泉之野”展开了战争。战争结束后,两个部落联合起来,占领中原,继续繁衍,形成了后来的华夏族的主体。颜地和黄帝被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之后,尧、舜、禹先后成为黄河流域部落联盟的首领。让步:黄帝之后,人们不再通过频繁的战争来争夺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而是以相对和平的方式选举接班人。这种选举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后来被称为“退位”。禹是治水的传奇英雄。他吸取了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采用筑堤与疏浚河道相结合的方法,将汹涌的洪水引向大海。

第五课:公元前2070年左右,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定都阳城。于死后,他的儿子继承了父亲的王位,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从此,王位世袭制取代了退位制。

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桀,奢侈而残暴,引起人民的强烈不满。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的首领汤和周围的部落一起打败了桀,建立了商朝,定都于博。商朝初期,多次迁都。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国王盘庚迁都殷,故后人称商朝为殷。

商朝末年,纣王荒淫无度,加剧了社会矛盾。公元前1046年,渭河流域周姓首领周武王在牧野击败商朝,定都濠江,史称西周。西周时期,全国所有的土地都属于纣王所有的贵族和平民,土地只有使用权,不能转让和交易。公元前771年,犬戎攻打濠江,杀死了。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第六课:分封制的原因:周王为了巩固对周边地区的统治。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是周王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予皇族、英雄和前代贵族,称为“授民以地”。他们被封为王子,管理地方事务。被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治理诸侯国,保卫周王,承担护卫皇族、朝觐、朝贡、侍奉等各种义务。分封制的作用是巩固西周的统治。

夏商周时期,社会按照血缘关系分为两个阶级,平民和奴隶是被统治阶级,纣王和王侯、卿大夫和士人是被统治阶级。夏商周时期统治人民的主要手段是军事、刑法暴力镇压和思想礼仪教育。

第七课: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五霸,史称“春秋五霸”。齐桓公是第一个主宰。他称帝的原因之一是任命管仲为丞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二是提出“尊王拒洋”的口号,积极开展对外活动。公元前651年,在龟山会师,周也派人参加,正式成为中原霸主。赢得中原的霸主是楚庄王。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历史上的战国时期。战国初期,汉、赵、魏分晋,与原来的齐、楚、燕、秦并称“战国七雄”。联盟是东方六国联合对抗秦国,在地理上是从南到北的纵向联合,故称“联盟”;连横就是劝说一个国家帮助秦国攻打其他国家。这种结合是西方的秦国和东方国家的横向结合,所以称为“连横”。当时的军事家主要有魏国的公孙衍和秦国的张仪。六国联合抗秦战略的失败,主要是由于(1)秦国以贿赂、威胁等手段破坏联盟,逐一击破;(2)秦采取“连横”策略,破“联”;(3)五国立场不坚定。

第八课:西周时期农业生产使用的是木制和石制工具,人们只能集体耕种,称为“耦合千户”。春秋时期,随着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普及,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使个体生产成为可能。于是,出现了“公作晚”、“分田快”的现象,新兴的地主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是:编户籍,加强刑罚;奖励生产;奖励军功;承认土地是私有的;实行县制;统一测量。作用是:变法后,秦国富强了,国力大增,为以后吞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九课: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商朝;甲骨文在商代一直写在龟甲和兽骨上,是一种象形文字。殷墟(河南安阳)出土甲骨文,主要记载当时占卜的内容。甲骨文的意义:一是对商代历史的研究有重要价值;第二,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和今天的汉字有关系。

商朝的青铜铸造业高度发达。青铜是铜、锡和铅的合金。最著名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其特点是造型雄伟,气势恢宏,装饰华丽,庄严肃穆,工艺高超。司母戊鼎的意义:(1)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2)体现当时强大的国力。

孔子是春秋末期鲁人,儒家的创始人。他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思想主要是“仁”和“礼”。提出以德治国、以德育人、以礼治国;伟大的教育家,他创办私塾,提出“教育无阶级”;提倡因材施教,教育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各尽所能”。孔子死后,他的弟子们把他的言论编成了《论语》。

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派的人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涌现出一批有开拓性贡献的学术大师,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历史上把这一时期不同的思想流派称为“百家”,主要包括儒家(孟子)、墨家(墨子)、道家(庄子)、法家(韩非子)。儒家主张以“礼”教化百姓,以“礼”治国;法家强调用“刑”来加强统治;道家既反对“礼”,也反对“法”,提出“无为”。它们相互争论,相互影响,有力地推动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第65438课+01: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流域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意义:两千多年前的都江堰代表了当时中国水利工程的先进水平,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铜钟是周朝贵族在祭祀、宴会等活动中使用的乐器。几个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铜钟组合成一套,称为编钟。

第13课:秦国统一六国的原因:(1)各国经济文化联系不断加强,统一已成大势所趋;(2)商鞅变法后,秦最强;(3)长平之战后,六国再也抵挡不住秦国的攻势。秦国统一的过程: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定都咸阳,自称始皇帝。秦统一六国的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之间的长期割据战争,将中国历史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公元前209年,陈胜和光武起义,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政权——张楚政权。意义:陈胜和光武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第14课: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1。放弃分封制,建立郡县。(1)建立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度;(2)在中央设置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国事)、太尉(掌管军务)、钦差大臣(监督官员);(三)在地方上,废除以血缘为基础的分封制,设立直辖的郡及郡一级行政机构,使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有郡。郡守称为郡守,郡守称为县令。各级官员由朝廷直接任免。2,车在同一条轨道上,书也一样。(1)统一车形(规定所有车辆两轮间距改为六尺);(2)统一书写(以小篆为规范书写);(3)统一货币(以秦国货币的圆方孔钱为基础);(4)度、量、衡统一体系。3.匈奴帝国和修长城。秦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全长一万里。4.焚书坑儒,强化意识形态统治。

秦朝中央集权的作用和影响:秦朝的统治者用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取代了宗法制度。国家直接管理人民,征收赋税,个体家庭成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这一政治制度被后人继承和发展,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

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区别:分封制以血缘为纽带,官职是世袭的;郡县制没有血缘联系,其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

第15课:公元前202年,刘邦(汉高祖)称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汉武帝推行大一统的政策措施:(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此后,儒家思想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这种状况延续了两千多年;(2)削弱封国的力量。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恩旨”,规定诸侯除了让长子继承皇位外,还可以“私恩”将王国封地分给其他子弟,皇帝将这些子弟封为侯,新封侯国由中央直属郡县管理;(3)强化监督体系。在中央设置上尉,监督和报告首都和王室官员的违法行为,并派地方秘书监督地方官员。“恩旨”的巧妙之处在于汉武帝削弱了诸侯封国的权力,使其无法与中央对抗,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不仅不反抗,还感谢皇帝。

第16课: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年,汉武帝为了联合西域大月氏进攻匈奴,第一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汉武帝第二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1)开启了西域之路;(2)汉朝与西方国家的联系得到加强。此后,汉朝与西方各国互派使节,互通商旅;(3)奠定了中国管辖和开发西域(今新疆)的基础。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定都西域,新疆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府。

丝绸之路:当时贯穿东西的交通线是从长安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到中亚、西亚、欧洲。中国精美的丝绸是这条交通线上运输最多的商品。因此,这条横跨欧亚的公路通道有“丝绸之路”的美誉。“丝绸之路”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1)丰富了东西方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中国的冶铁、凿井、造纸等丝绸产品和技术相继传入西方,西方的皮毛、血马、瓜果、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也相继传入东方);(2)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造纸术是西汉劳动人民受絮状物堆积的启发而发明的。东汉蔡伦在总结前人造纸经验的基础上,利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为原料造纸,扩大了原料来源,降低了造纸成本,提高了纸张的产量和质量。蔡伦被封为龙廷侯。为了纪念他的成就,人们把他改进的纸称为“蔡侯纸”。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从公元4世纪到公元19世纪,中国的造纸术逐渐传播到朝鲜、日本、阿拉伯国家、欧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

张仲景是东汉时期杰出的内科医生。张仲景是《伤寒论》的作者,他在《伤寒论》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未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后人尊称他为“医圣”。华佗是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擅长针灸和外科。他研制了一种全身麻醉剂“麻飞散”。华佗医术高明,有救死扶伤的精神,被誉为“神医”。《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总结了秦州至汉代的数学成就。《九章算术》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体系的形成。

第65438课+08: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中原。东汉时期,建立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庙——白马寺。内容:佛教主张生死轮回,因果报应,认为人生是痛苦的。只有忍受目前所有的痛苦,信佛修行,才能得到来世的幸福。影响:佛教的传播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的因素,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道教是东汉末年起源于中国的一种宗教。内容:道教是神仙方术和道家思想的结合。道教主张通过修身炼丹可以长生不老,长生不老。思想特点:道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关注现实,再现人间。东汉以后,意识形态领域逐渐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儒释道共存互补的局面。

司马迁写的《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体例完备,史料翔实,叙述简洁,文笔生动,成为后人撰写史书的典范。秦始皇兵马俑是秦汉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

第二十课:曹操统一北方的措施(原因)(1)拥天子令诸侯;(2)招聘人才;(3)开垦农田,奖励耕作。官渡之战,曹操200击败袁绍,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结果:曹操率军北渡黄河,消灭袁绍残余势力,统一黄河中下游。赤壁之战发生在公元208年,曹操与孙权、刘备决战。目的:曹操准备统一全国;结果:曹操大败。赤壁之战后,曹操无法南下。三国建立:220年,曹丕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建都建业。

第265438课+0:人口南迁原因:东汉末年,北方社会动荡,南方相对稳定。为了避免战争,北方人口开始南迁;西晋后期,匈奴等民族乘汉族统治集团内乱之机开始出兵,西北少数民族不断向中原挺进。北方移民南下后,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部分移民到达岭南地区。人口迁移对南方的影响:北方人的大量南下,不仅为南方补充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经验,使得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发展迅速。华南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1)江南农业广泛使用小麦和水稻,雾灵山以南种植双季稻;(2)手工业、纺织、织锦业在长江中下游迅速发展;在冶炼和铸造中发明了浇钢的方法;青瓷的烧制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3)城市有了很大的进步,建康市人口已经达到一百万。

第二十二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迁都洛阳;(2)贯彻中国化的方针。改汉服,学汉语方言,采用汉姓,与汉族通婚。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1)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习俗等方面逐渐与汉族趋同。(2)中原文化得到发展,胡适、、胡闯、、休、胡舞等逐渐融入汉人的生活。

第二十三课:祖冲之是南宋和齐时期著名的科学家。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人,比欧洲人早了大约1000年。贾思勰是我国北魏和东魏时期著名的农学家。他的著作《齐·姚敏书》是对中国北方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总结。《齐·姚敏书》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农业著作,也是世界农业史上的一部佳作。李道元是北魏时期杰出的地理学家。他写了一本书《水镜诸》,生动详细地记录了1250多条大河的走向。《水镜注》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地理学著作,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历史价值。

第二十四课:东晋人王羲之被称为“书圣”,原因如下:(1)王羲之在学习前人书法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2)擅长书法各方面(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王羲之书法的艺术特点:书法端庄、清新、华丽、华贵,有“飘然如云、灵巧如龙”的美誉。代表作:《兰亭集序》。顾恺之代表了东晋绘画艺术的最高水平。顾恺之的代表作有《女史真图》、《洛神赋图》;顾恺之的绘画特点:注重画龙点睛,表现人物特征。

石窟艺术融合了雕塑和绘画的特点,体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最高艺术成就。石窟艺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的结晶,凝聚着我国各族人民的勤劳和智慧;石窟艺术随着佛教的传播而发展;北魏石窟艺术是中国传统雕塑艺术与外来佛教艺术融合的结晶;中国著名的石窟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