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学是什么?

甲骨文主要是指殷墟甲骨文,又称“殷墟文字”、“王巴旦”、“殷琦”,写在商代的龟甲、兽骨上。65438+是2009年底在河南安阳小屯殷墟发现的,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国商代晚期(14 ~ 11世纪)皇室刻(或写)在龟甲、兽骨上用于占卜的文字。是中国发现的比较完整的古文字体系。甲骨文是古董商和铭文师在1898鉴定出来的。之后在殷墟(河南安阳小屯村)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龟甲和兽骨。加上其他地方零星收集,至今已收集10万余篇,其中单篇最长100余字,可见应用文的雏形。(摘自《应用写作》第3期1992《应用写作的原型——甲骨文》)。

在总共* * * 65,438+百万块甲骨中有5,000多个不同的字符和图形,其中大约65,438+0,000个字符已经被识别。

甲骨文中约有27%的形声字,说明甲骨文是一个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

带有图案符号的动物甲骨文瞬间(资料照片)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被视为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被视为汉字的一种文字,也是中国最古老的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称文琪、龟甲或龟甲兽骨。甲骨文是非常重要的古文字材料。大多数甲骨文是在殷墟发现的。殷墟是著名的殷商遗址,包括河南省安阳市西北的小屯村、花园庄、侯家庄。这里曾是殷商晚期中央王朝的都城所在地,故称殷墟。这些甲骨文基本上是商朝统治者的占卜记录。商统治者迷信十天之内会不会有灾,会不会下雨,庄稼会不会有好收成,战争会不会有胜利,要给鬼神祭祀什么,以生育、疾病、做梦等事情来占卜,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好坏。占卜用的材料主要是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通常在甲骨背面挖或钻一些小坑,用来占卜。这种小坑被甲骨文专家称为“钻”。占卜时加热这些小坑,导致甲骨表面出现裂纹。这种裂缝被称为“预兆”。甲骨文中的“卜”字就像一个符号。从事占卜的人根据占卜的各种形状来判断吉凶。根据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当时的汉字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中文书写系统。在已发现的殷墟甲骨文中,字数已达4000字左右。其中有大量的能指、象形字、会意字,还有很多象形字。这些文字在外观上与我们现在使用的文字有很大的不同。但从构词法来看,两者基本相同。

目前约有654.38+0.5万片甲骨,4500余字。这些甲骨文记载的内容极其丰富,涉及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和社会习俗,还包括天文、历法、医学等科学技术。从甲骨文中识别的约1500个字来看,已经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物、转注、借字”的方法,显示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中国商代和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6年~公元前10年)以龟甲和兽骨为基础的文献。这是已知中文文献的最早形式。刻在甲骨上的文字以前被称为文琪、甲骨文、甲骨文、龟版、殷墟等。现在它们通常被称为甲骨文。由于迷信,商周帝王用龟甲(常见于龟甲)或兽骨(常见于牛肩胛骨)占卜,然后雕刻占卜的相关事项(如占卜时间、占卜者、占卜内容、占卜结果、验证等。)在甲骨文上,并由皇家历史学家作为档案材料保存下来(见甲骨文档案)。除了卜辞以外,甲骨文的供品中也有一些令人难忘的铭文。甲骨文的贡献涵盖了天文、历法、气象、地理、国家、世系、家族、人物、官员、征服、监狱、农业、畜牧业、狩猎、交通、宗教、祭祀、疾病、出生、灾难等。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的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是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