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劼集体批判京派文人的事件背景。
这篇轰动文坛、引起轩然大波的“英雄散文”,其实是李劼2003年写的一篇旧作,被收录在他在台湾出版的《80年代中国文史备忘录》一书中作为独立章节。作者以三万多字的篇幅,对在北京皇城下成长或兴盛的中国当代文学巨擘,尤其是80年代的那些文学领袖,进行了集中批判,几乎无一漏网。
芒克、北岛、顾城、海子、王朔、李拓、刘恒、莫言、洪峰、刘索拉、史铁生、王蒙、李锐、王辉、陈平原、钱理群、谢冕、唐晓渡、崔维平等。都是臧褒贬的对象。他通过自己与北京文人的接触,直接揭露了他们在帝都传统阴影下的“通病与习气”,或举实例,或他人揣测,或精神分析,批判了以李陀、北岛、芒克、海子、顾城为代表的北京作家的皇权文化基因,以及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对话语权的迷恋。挑逗王朔等人根植的庭院文化,有平民意识却缺乏自由的平民心态。赞赏以史铁生、郑毅、李锐为代表的北京有人生修养和使命感的“栋梁”作家。整篇文章非常详细地勾勒了北京整个城市的人文景观,以及北京著名作家的文化人格,极具冲击力和批判性。
在这方面,凤凰文化与远在美国的李劼联系在一起。据他说,这篇文章和这本书的写作缘起一样,是由于当时美国大学里一些台湾省的中国教授对大陆作家的过分吹捧,以及一些上海评论家在写一部现当代文学史时刻意回避80岁的文学人物。受人们的委托,李劼在正式的文学史之外写了一篇“备忘录”。然而,李劼的书不仅针对北京,而且讨论和批评了上海文人的普通人的习惯。
针对文章的反应,李劼直言自己不怕得罪人,认为即使过了十年,自己的观点依然不变,眼中的京华人文景观依然如故。李劼说,“可能是那些年脱口而出的一些感受,可惜说对了。不是我太有先见之明,而是我看到的人物太让人失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