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谁治理过黄河,怎么治理的?
为了治理黄河,历代劳动人民特别是先贤们不断努力,提出了各种治理黄河的策略,从古代的“疏浚河道,导滞”到战国时期的“宽堤”,从汉代的“贾让三策”(汉代人贾让提出了治理黄河的三策:上策是人工引河,不与水争;中策是引黄河窄段水杀怒;最好的办法是在原有的河道上加固堤防。从宋代的“筑遥堤”开始,中华民族的智慧熠熠生辉。
明末潘继勋提出了“以水治沙”的方略,清代金夫、黄晨提出了“以水治黄”的方略。潘继勋提出的“以水治沙”的治黄方略,创造性地将堤防分为远堤、连堤、格堤、月堤,因地制宜地在黄河两岸筑坝。为了保证水运的畅通(必须首先保证淮河的畅通),潘继勋提出了“黄淮水系一体),即在筑堤阻止黄河南下进入洪泽湖的同时,加固洪泽湖东岸的高家堰,淮河的水由洪泽湖蓄存,使黄淮交汇后冲刷力增强,有利于排沙入海。这样,“海不疏浚,河不深”。清代的金夫和黄晨基本上继承了它。
近代、张、、恩格斯等人对黄河治理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李仪祉认为,治理黄之的重要任务在于防洪防沙,特别是防沙。如果不清除沙子,这条河将永无宁日。李仪祉指出,历代都重视下游,但很少有人质疑中上游。洪水发源于中上游,泥沙也发源于中上游,从而调节黄河。
新中国成立后,治理黄河专家王华云主张黄河上、中、下游综合治理。下游的“宽滩窄槽”是指滞洪、削峰、冲淤。窄槽是指在黄河中游固定河道,以增强河床的泄洪输沙能力。2008+0986年5月,王华云提出“拦、用、调、排”四字方略,其中“调”即调水调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