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表在西方和中国的发展?

西方

现代钟表大致经历了大钟表、小钟表、怀表、腕表的发展阶段。14世纪,欧洲的英法等国的高楼上出现了用绳子悬挂的电报钟,15世纪末16世纪初出现了铁发条。1583年,意大利人伽利略提出了著名的等时理论。1656年,荷兰科学家惠更斯应用伽利略的理论设计了钟摆。第二年,在他的指导下,年轻的钟表匠S.Coster成功地制造了第一个钟摆。1675年,他用游丝代替了原来的钟摆,从而形成了以发条为动力,游丝为调速机构的小钟表,同时也为制造便携式怀表提供了条件。18世纪期间,发明了各种擒纵机构,为怀表的进一步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此期间,直到19世纪,大量的手表制造商被生产出来,这促进了怀表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怀表已经不能满足作战士兵的需求,生产手表成为大势所趋。紧接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手表的产量大大增加,价格也降低了,这样普通大众就可以拥有它了。手表时代已经到来!

1270年,意大利北部的南德出现了机械钟,由砝码驱动,每小时设置一次。

1336第一座公共钟安装在米兰的教堂里。

1364年,意大利人乔万尼·唐研制出第一只摆式机械钟,1400年批量生产。

14世纪,德国、瑞士、意大利制造了四种明钟、座钟、占卜钟、八音盒。

1510德国锁匠彼得·亨兰德发明了一种怀表(腰表)。

1511年,荷兰人彼得·亨莱茵研制出第一块怀表。

1656年,荷兰天文学家克里斯蒂安·惠更斯(christiaan huygens)根据伽利略发现宫灯等时摆动的原理,发明了重垂度驱动的可逃逸摆式落地钟。

1660年,英国人胡克发明了游丝。

钟摆是1675年发明的。可以提高时钟时间精度。

1690发明了秒针表(时针、分针、时针)。在那之前,所有的钟表都是一只手。

1695英国人汤姆发明了I轮手表。(无擒纵叉)。

1770年,发明了自动上链表。

1759年,英国人哈里森发明了航海钟。

1790第一块手表是由瑞士日内瓦的雅克·德罗兹和莱斯特发明的。

1806拿破仑的妻子为王公主做了一只手镯表。

1866年,法国人尼奥特发明了音叉钟。

1885德国海军向瑞士订购一批手表。此后,该表一直延续至今。

中国

中国的钟史由三部分组成: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3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首先发明了“土归”和“日归”两种时计,瞬间用泥土和石头制成,成为世界上最早发明时计的国家之一。青铜时代,计时器有了新的发展,青铜制成的“漏壶”取代了“土规”和“日规”。张衡在东汉四年元初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只“水运象”。后来唐代一批高僧等人在此基础上发明了“水运浑仪”。公元1088年,我国宋代科学家苏颂、韩公廉制作了水运仪像台,是一种由浑天仪、大象和机械计时器组合而成的装置。它由液压动力驱动,具有科学的擒纵机构。高约12米,7米见方,分为三层:上层装有浑天仪,用于天文观测;中间层可以模拟天体进行同步演示;下层是仪器的心脏,定时、报时、电源的形成和输出都在这一层。虽然几十年后毁于战火,但在世界钟表史上意义重大。因此,我国著名钟表大师、古代钟表收藏家焦大愚先生提出了“中国人创造了钟表的历史”的观点。

从元代到明代,计时器摆脱了天文仪器的结构,得到了突破性的新发展。元初郭守敬、明初詹西元创作了《大灯漏》、《五轮沙漏》。通过采用机械结构并增加表盘和指针来指示时间,其机械先进性得以清晰展现,电的时效性更加准确。19世纪末,中国的制钟技术达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南京钟,1875上海“米里亚姆”工坊制造,以造型古朴典雅、民族风格鲜明、时间清脆、走时准确而享誉海内外。1903获得巴拿马国际博览会特别奖。从那以后,一年到头都是战争。1949之前,中国只有山东烟台的一些小型钟表制造业,根本没有钟表制造业。

1954年底,天津华威手表厂(现天津手表厂)决定自行开发生产手表。工厂聘请蒋等四位经验丰富的师傅研究制作,历时四个月,于3月24日试制出中国第一块手表,1955。这是一块15钻机械表,全部手工制作。表盘上镀有“中国制造”三个金字和五颗金星,被命名为“五星”品牌。1957手表更名为“五一”品牌。1958年手表生产列入国家计划,轻工业部统筹规划发展。这一时期,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广州、南昌、Xi安、青岛等地兴建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工厂,涌现出上海牌、钻石牌、宝石牌、双菱牌、蝴蝶牌、红旗牌等产品。然后是“紫金山”品牌,一款没有钻石的经济型手表。1968年,上海手表厂年产量突破1万只手表,中国手表开始摆脱以进口为主的历史。此时手表产量猛增,但手表款式单一,没有女表。直到20世纪70年代,天津手表厂才推出“海鸥”女式手表,填补了女式手表的空白。由于手表的丰厚利润和人民的需求,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手表厂。如石家庄、重庆、丹东。到1980,包括地方独立工厂在内,共有68家手表厂,年产量2200万块。

在商品供不应求的80年代,人们结婚时注意家里要有“三大件”:手表、缝纫机和自行车。手表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可见一斑。那时候手表不是谁都能买的。真是“一千元易得,一表难求”。国家也看到了这一点,用统一的机芯生产方法,让所有中国人都戴上手表,尽快修好。良苦用心带来了负面效应:统一机芯后,各国表厂生产的手表款式基本一致,由此潜伏着危机。只有天津海鸥手表厂是轻工业部特批的,没有改革统一机芯。这为后来的海鸥复兴留下了活力。

到80年代后期,日本石英表技术对以生产机械表为主的中国钟表厂冲击很大。石英电子表采用频率稳定的应时晶体作为振荡器,具有电路简单、走时精度高、无需缠绕、成本低、外观时尚等优点,成为人们购买手表的首选。自此,中国制表行业进入相对艰难的调整期,经历了长达十余年的低潮。市场重新洗牌后,全国38家手表厂只剩下十几家,很多小厂家被拖垮,有实力的厂家也在挣扎求生。

2000年前后,随着制作简易石英表的技术越来越成熟,产量大幅度增加,市场价格迅速下跌,利润变得微薄,进一步发展的空间非常狭窄,于是人们又把目光重新投向了功能经久不衰的机械表,这使得机械表,尤其是具有自动功能的高档机械表重新得到了市场的青睐。幸存下来的中国钟表厂在环境转暖的情况下正在慢慢复苏。

时间流逝,2007年夏天,国产手表以可接受的质量和低廉的价格取胜的时代宣告结束。看来,同样技术指标,同样材质的同类手表,在价格上赶上西方昂贵手表的时机已经提前了。钟表企业高举的民族工业大旗尽可能的聚集了人气,国产手表未来的发展还是要靠长期的品牌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