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最完好的战国时期的水井出现在山西。古人是怎么打井的?
不久前,考古学家在山西阳泉发现了保存最完好的战国井。井口内径4.5米,剩余深度9米。井壁为木质平面九边形支撑结构,也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大的战国井。这口古井的发现,对于考古学家研究当地古代历史、人们的生活状况以及战国时期古井的砌筑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再延伸一下理解,看看古人一般是怎么打井的。
选址不管是古代还是现在想打井,第一件事就是选址。具体来说,就是寻找地下水的矿脉。只有井正好打在矿脉上,以后才有足够的地下水。不然可能很久不下雨,家里的井就干了。钻井和选址需要经验。在古代,有这方面的专业人士。有些人会看地形和风水。作为普通人,他们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只能选择地势较低,有蒿草灌木丛的地方。
挖好了,选对了地址,接下来就是挖了。其实就是挖一个垂直的深坑,直到把水挖出来。一般古人挖的井都是三尺多深。那时候挖井的工具叫蝴蝶锥,可以很容易地把挖出来的泥沙带入泥斗,然后从地下拉出来倒掉。
挖井时井眼半径容易坍塌,所以向下挖井时一定要用井眼半径加固井壁,一方面可以保证井壁不坍塌,另一方面也能起到日后对井水的清理过滤作用,防止泥沙轻易渗入井水。井半径一般用松木或杂木板,砌在井壁上后多为六边形,每块木板都有榫眼和榫头紧紧扣在一起。当然,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随着陶砖的出现,人们逐渐用砖和陶制品代替了木板。
取土是体力劳动。一般是一两个人在下面挖一口井,把土装进竹篮,然后上面几个人把竹篮挂起来,把土倒在外面。重复这个过程,井会越来越深。同时向下修建井半径,用重锤夯实井半径,直到把水挖出来,井就差不多做好了。现代农村挖井也是如此。挖好后要在井壁上铺设砖头,井壁两侧自下而上留两排小孔,这样人就可以踩在这两排小孔上,在井内自由上下,方便以后清理井底。比如时间长了,井底可能会有泥堵,或者小动物掉到井底。这时候可以踩着井壁上的两排小洞,下到井底清理淤泥或者捡拾小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