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有哪些成就?

中国的环境保护正式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从65438到0972,在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40多个中国代表团出席了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然后1973年,中国第一次环保大会召开(北京:8月5-20日),揭露了中国大量河流污染、工业污染、农药污染、城市污染、生态资源破坏等严峻事实。在随后的几年里,国家对许多典型的污染点和污染源进行了治理。十年动乱后,“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被写入1978宪法。1979 9月1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公开。1983国务院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正式将环境保护列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中国环境保护的起点是法制。30多年来,它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制定了许多法律法规,解决了许多问题。1992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后,可持续发展成为国际发展理念的主流。中国制定了中国议程21世纪。[1]这一战略的成功有赖于全社会的参与,因此需要唤起全体公民的环保意识,但这方面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而且公民也应该有相当于发达国家公民的高度环境意识,因为经济全球化必然要求中国应对更多的配套世界环境公约。

面对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中国历史学家从两个方面进行了严肃的历史思考。一方面,对中国历史上自然环境变迁与灾害的研究,如北京的森林变迁与生态灾害、西北地区的生态发展与变迁、历史沙漠化与区域经济、文化、自然变迁等,都是由历史学家、农学家、气象学家、环境伦理学家、历史地理学家来进行的。毫无疑问,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将促进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结合和渗透,更好地发挥历史学的社会功能。人们期待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早日问世,从而推动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

另一方面,历史思维是从世界文明史的角度研究和理解20世纪西方发达国家在环境问题上的人文成果(而非技术成果),加深对环境伦理和自然哲学的理解。当前,我国迫切需要加强环境伦理的研究和教育,确定人人遵守的环境行为规范,使环境保护成为人们的自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