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闵的历史名人。

(公元1329 ~ 1366),即明于震;湖广行省随州(今湖北随州)人。元末大夏著名的开国皇帝,大夏秦文昭武皇帝,在位五年,1362年至1368年,时年36岁。于震的父母都是农民。甄自幼聪明伶俐,足智多谋。长大后身材高大,为人正直,不嗜乐、色、货,善骑射,公正果断,乐于助人。他在一方小有名气,被当地人提拔为村长。元朝末年,由于朝廷腐败,民不聊生,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其中,规模较大的是安百里派领袖刘福通和徐守慧领导的红巾军。

元十二年(公元1352年),徐寿辉去湖北时,听说真有一支队伍,就把它招募过来,授予大元帅,正式隶属于西部红巾军。在一次战斗中,于震被箭射中了右眼。虽然他接受了治疗,但他还是失明了。人们亲切地称他为“盲人元帅”。后来,于敏甄干脆把自己的姓氏从闵改为明,既希望看到光明的意义,也符合他的明教教义——崇拜日月,渴望光明。

元六年(公元1357年),明奉命西征,先定夔州、万县为地,后侵并攻陷重庆,徐寿辉入川参政。天下大乱,姑苏的张世、江西的陈友谅、陕西的徐寿辉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后来,陈友谅在元二十年(公元1360年)谋杀徐守慧,称帝。明·于震在渝还自称是甘肃和四川的国王。

元二十一年(公元1361),明任用元代学者刘真为谋士。在四川击溃元军主力,平定四川,然后进一步北探,东西夹击,进军汉中。

元二十二年(公元1363年),明被刘真等人在重庆称帝,年号“大夏”,号召恢复汉室统治,同年统一,定都重庆。仿周制,设六卿,以戴寿为冢宰,以万盛为司马,以为普通,以项大亨、莫仁寿为司寇,以吴友仁、邹兴为司徒,以刘真为宗伯。翰林院,国子监。府设刺史,州设太守,郡为灵隐。设科举,试进士。明于震颁历为先天历,释佛释道,拜弥勒为国教,任用官员,取士。四川分为八路,设有府州县三级。元朝废除全部徭役,重新建立税制,分十一次纳税,使百姓休养生息,对四川的稳定和生产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重庆现在被称为“三都之地”的原因之一是明朝于震曾经把重庆作为它的首都。明于震沿袭宋元官制,将刘清改为刺史和枢密院,分别掌管政务和军事。与此同时,明朝于震继续在南方组织战争,夺取了北方的汉中和南方的云南。当时大夏的疆域包括重庆、四川东部和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和贵州北部。明·于震身高八尺,身材魁梧,勤俭持家,爱好文学。下士李贤与明太祖朱元璋关系非常好,来往频繁。

元二十三年(公元1364年)冬,明于震制定了“北出汉中,东进荆楚”的战略。随即派他的主子万盛等人攻打云南,打败了元朝的梁王博罗帖木儿。不久,王曦梁联合云南大理地方官段公进行反击。万盛无奈,退却了,于是采取了保护环境,自卫的方针。

元二十五年春(大夏四年,公元1366),明于震改刘清为中书省枢密院,戴寿、万盛为左右丞相,钜子、张文兵为枢密院,邹兴、吴友仁为平章。同年秋,明于震派出特使与朱元璋交好。十余年的军旅生涯严重损害了明的健康,尤其是在政权的建立上,复杂的军政事务都要过问和处理,因而积劳成疾。元二十六年(大夏四年,公元1366年),明死于重庆,时年38岁,葬于重庆江北宝盖山,庙号“太祖”,谥号“秦昭武”,太子即位。在明于震去世之前,他的遗腹子臣下固守四川和四川,不在中原开拓进取。关于明于震死于大夏国的史书记载如下:明于震死后,独子旌鸣继位,旌鸣年仅十岁,无法控制局面,大夏政权争权夺利,自相残杀。

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了大明政权,称为明太祖。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他派遣使节劝说明朝兴亡,旌鸣拒绝了。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1),明太祖派唐河、廖永忠、傅有德等人领兵入川,明军大举入川。明朝洪武四年春(公元1372年),夏军大败。农历六月,明军抵渝,旌鸣无奈投降,大夏政权灭亡。旌鸣被派往南京,朱元璋封他为归义侯,封贾棣为东师。

明朝洪武五年(公元1373年),明朝户部完成了川蜀政务统计。当时四川有84000多户,其中23000多户是前官员在夏季居住的。明太祖听后大怒,于是把明于震之子旌鸣、其母彭皇后等27人发配到辽东郡高丽,宣布“禁止为官,只准为民”。对于明于震和大夏政权,明清两代虽有正史记载,但大多不准确。尤其是于震的墓葬,在明史中,只记载了“于震葬于江北”。至于具体地址和规模,没有详细记载,导致大侠后代难以寻根祭祖。1982年3月底,在江北上横街重庆织造厂遗址发掘出埋藏了数百年的明于震墓。明于震墓的简朴几乎被后人忽略了。当内棺被打开时,人们只看到一些丝绸长袍,一个小金杯和两个小银锭。重庆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两次实地考察时,都认为这只是一座清朝的将军墓,出土的棺椁和丝织品都没有保存。后来,当一块石碑被挖掘出来时,完好的铭文毫无疑问地证明了这个简陋的坟墓是统治四川及其周边地区九年的明于震的坟墓,这引起了文物工作者的注意。明于震墓的发现,特别是“玄宫碑”的发现,澄清了旧书中的一些不同记载。例如,明于震的出生日期、埋葬时间、大夏政权建立的时间和地点、明于震在位的确切时间等等。碑文中,明于震称王前的官职和大夏政权的官制弥补了文献记载的不足。墓中出土的丝绸制品,有利于探讨元朝的纺织技术和夏季服饰对韩国的影响。明于震墓的发掘,不仅为研究元末农民起义的地方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而且还揭示了大夏王国的奥秘,使明朝会找到了祖先的根。明·于震生前提倡节俭。除了个人衣物,唯一能算作金银首饰的随葬品是一个金杯和两个小银锭,是徐寿辉探望徐寿辉时送的,但明于震从未用过。明代著名学者方孝孺在《明实录》中这样评价明:“夏主党有志于随蜀,郡县臣民皆被绿巾所虐。朱霞有幸节俭,兴文教,破异端,禁侵掠,节税,一面咸,依附小康。很抱歉我不能就这样开始。私人是公职的两倍,国库空虚,无法显示其界限。虽然日历年不是永远。百姓至今哀叹,不能尽问。”明于震的大夏国位于中国的西南部,就连重庆当地人对他的墓地也知之甚少。为什么远在中国东北的朝鲜人一次次来祭拜?江北区文物管理所所长张明说,现在明氏家族的后裔都在朝鲜和韩国,中国一个都没有。明于震墓发掘后,重庆市文物部门高度重视。根据古墓提供的线索,它专程到明于震的故乡湖北随州青山,进行调查。在当地没有后代。说起明,有的老人说他去了四川,他的儿子后来去了南京,有的人说他去了朝鲜。现在人们对明氏后裔下落的了解,完全依赖于去中国寻根祭祖的朝鲜明氏后裔。1992年夏天,一个年近五十的韩国釜山人,名叫明在路,来到中国寻找自己的祖先。他提供的族谱,即《西蜀明云东一家简介》显示,他的祖先是“明·于震,西蜀(今陕西延安)明王”。明宰禄出生于1943,自称是明于震的第24代子孙。后来,根据我国文物工作者的考证,《西蜀史明西云东一家简介》中的记载与我国史料相符。

明于震生于公元1329年,公元1992年传至24世纪,平均每代约27年,这也符合人口发展规律,并且结合史书《朝鲜史》中的记载,可以确认朝鲜明家族是明于震的后裔。(ad 1356 ~?年待考),即旌鸣;湖北随州(今湖北随州)人。大夏王国末代皇帝在位五年,从1366到1371。旌鸣登基时年十岁,改名为“凯西”。当时朝廷大臣不和,他们的母亲师鹏听政。明朝洪武皇帝朱元璋,即位后是一个狂妄自大的人。他不只是想有一个国家完成,他有称霸世界的野心。于是,他对在大夏郭明宣誓效忠明于震的小皇帝下手了。起初,旌鸣是被“献信”降服的,旌鸣愿意拿着夏王的献信向吴王进贡,但他不想失去夏国。但是,朱元璋拒绝了。当时,朱元璋在南京登基。洪武四年(公元1371),派秦心唐河、傅有德入川取大夏,旌鸣投降朱元璋。大侠死了,四川被明朝统治。在南京,旌鸣和另一位红巾军叛军首领陈友谅的儿子陈立经常见面诉苦。虽然两人都是少年,但朱元璋怕他们日后混乱,危及大明政权,还是派宦官到韩国安置。据《明史》卷123《明于震传》记载,旌鸣后裔于明朝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移居朝鲜。据叶在《草木子》一书中记载:“公元1371年七月,台兵攻川,王随母投降。后母唤他入宫,遣王坐船往朝鲜,他喜上九霄云外。”这一事实在我国《明太祖史记》和朝鲜古代朝鲜文学史中都有记载。《朝鲜史》也记载了明太祖朱元璋给朝鲜恭亲王的一封信:“送陈皇帝、夏皇帝到,不作军民,自生自灭。”次年,旌鸣娶了朝鲜总经理郎银熙国王的女儿,育有四子,在朝鲜半岛代代相传。现在,韩国“明太祖商会”副会长明禄生说:大夏灭亡后的第二年,明太祖朱元璋就把明之子、其母彭皇后等27人派往韩国,并宣称“不做官,不做公民”。旌鸣一行来到朝鲜后,朝鲜恭王将延安、白河作为贡品赠送给旌鸣一家,并在杜松(今朝鲜开城)北部的梨井提供兴国寺,作为带奴婢的府邸。明家在朝鲜定居后,娶了郡主婆平尹,生了一个屌丝人:长子,子贤公,子贤大夫;次子明鉴,永远是郎公,嘉靖大夫;三子明君,为副使、嘉靖大夫;第四个儿子是明辛,侍郎兼将军训练大夫。

据朝鲜历史记载,旌鸣与朝鲜王朝的始祖李成桂有着深厚的友谊,经常下围棋。当旌鸣的母亲师鹏在李成桂登上王位时,她赠送了一套自己缝制的“龙袍”,这让李茂·成贵哭了。此外,当时在中国流行的唐装和首饰在朝鲜王朝开始流传。为了表示感谢,李成桂被提升为“舒华君”,并享有“仲勋实录”。彭皇后去世后,葬于朝鲜杜松万寿山苏陵,并建有神社。旌鸣家族在朝鲜定居后,他们四个儿子的后代分散在朝鲜半岛的24个地区。日本占领朝鲜半岛期间,第一次实行户籍制度,明家分为两个分支:一个是西蜀明家,一个是延安明家。当时所说的“西蜀史明”主要是指出生在中国四川、当时生活在朝鲜的史明。“延安明氏”主要是指祖籍为延安的明氏家族(主要居住在南朝鲜),明氏家族的第二代祖先旌鸣曾居住在延安。

1986年,明氏后人将两个分支的族谱合二为一,编纂成书,名为《明氏族谱》,归明氏会统一管理。大夏国创始人明于震的后裔在朝鲜半岛生活了600多年,涌现出许多英雄和名人。比如近代史上的明济世,就是抵抗日本侵略者入侵朝鲜半岛的英雄。1910年,朝鲜被日本吞并后,明济世立即加入光复运动,被捕入狱五年。出狱后组织“不变团”继续独立解放运动,并在大韩民国成立时担任审计长(现监察长)。孙明珂,明第六代,秀才。他的长子光启是平泽县的监。日寇入侵时,他与赵显率领的彝兵团组成抗日队伍,沉重打击了日寇。他在著名的金山战役中英勇牺牲。明天,我要当“总训医生”当“军监”;明子贤就任“程铮袁左事业”后,被提升为“龙威副警卫军”。鸣幽镇出了名的孝子,曾是“延安县令”,因善政而受到称赞。明朝的后代中,有的是政府高官,有的是著名的律师、教授、企业家。可以说,明家人丁兴旺,人才辈出。2000年,韩国政府进行了一项人口统计调查,发现居住在韩国的明于震后裔人数已超过26,000人。如果加上居住在朝鲜的明于震的后裔,总人数估计已达4万多人。由于南北分裂,汉明后人不能去苏陵祭奠。1993年,明后人在京畿道坡州郡斗浦临时修建了夏朝大始祖明穆王庙,占地约1800平方米。在朝鲜“明太祖大会”上,明宣智主席表示,如果南北统一,他们将把存放在景木寺的始祖明于震、二世祖、三世祖、四世祖的坐标全部搬走。后来,明宗亲会在“三八线”上征用土地,建起了瞭望塔,每年祭祀祖先两次。明在韩国的后裔大多受过高等教育,普遍懂中文,遍布各行各业,尤其是政界、建筑界,包括国会议员、检察官、知名律师等。明于震生活俭朴,所以明氏家族把“勤俭持家,廉洁奉公”作为家训,提倡艰苦奋斗。1995年,明宗亲会代表团32人到重庆祭祖。第二年清明节,第二批成员去重庆祭祖。从那以后,几乎每年都有大大小小的明家族后裔来到重庆。600多年来,朝鲜半岛的明氏子孙一直在寻找。现在,一座新的明于震皇陵的建造终于使他们能够看到他们祖先的遗物,并谈论他们对祖先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