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么休假的?
如何解释中国历史上官方假期的不断减少?可以想象有两个简单的答案:第一,这种变化可能反映了需要公务员处理的政府责任(也许是繁文缛节)的长期增加;第二,中国历史上可能有一个趋势,皇帝对待自己的官员越来越像一个严师。总的来说,这些解释在统治权力比上一代更加集中的明清时期是可以用的。唐朝的情况就不同了,因为正如我们将要谈到的,唐朝有相当多的节日和假日以及其他假日。
要理解从五天一假的汉制到只有一半比例的唐制的转变,就必须考虑另一个因素,那就是官员的住所。可以断言,汉代官员习惯住在官署,而不是家里。所以理论上,虽然他通常只在凌晨和晚上正式办公,但白天和晚上的任何时间都可以处理公务。由于大多数官员都住在他们的官方办公室,休息的假期相当于家庭在一定距离内的官员在家休假。
按照史书上的例子,在这样的节日里,一个清官会因为坐不起公交车,坐不起船,而步行回家。一个好交际的人在回家的路上会先拜访他的亲戚和朋友。毫无疑问,很少有官员会拒绝休假。下面这个故事是个例外,有趣又发人深省。
汉初,薛玄寿离开凤仪(京师附近的一个县)。夏天的至日或冬天的至日,所有的官员都在休假,只有贼曹禺和张甫拒绝休假,照常坐在曹植的位置上。因此,酋长薛选给了他这样一个教令:
“贵而人道,天至吏至休,耀至久矣。曹虽有公家之事,其家亦望私恩。宜从众,归正妻,摆酒摆菜,邀邻,谈笑风生。”
张福对此感到惭愧,而其他官员则称赞这一法特瓦。
汉朝以后,官员可能还会继续在官府住一段时间。这可以用公元3世纪曹魏时期的例子来说明。一个严厉的官员拒绝给一个家庭成员一天假去看望他生病的父亲,他的父亲住在办公室附近。王思是一个老资格的中国人,当他老的时候变得非常多疑。当这位家属因为父亲病重请假时,王思气愤地说:“有病有病的都是女人。”第二天,属于现在这个家庭的父亲去世了,而王思一点也不后悔。
到了南北朝时期,官员们开始自己组织起来,晚上轮流在衙门办公(帝王时代中国一直实行这种办法),休假的制度可能就发生了变化。自唐代以来,官员们习惯于上午或上午和下午在政府办公室,然后回家。当然,如果是开庭日,北京的官员会一大早就去法庭,然后去办公室。由于大多数官员与家人住在一起,所以没有必要每五天休一次短假。此外,由于官员在政府办公室的时间更少,减少法定假日似乎是公平的。
除了像星期日这样的节假日,政府法令还规定了节日和假日。唐宋时期有一天、三天、五天、七天放假的节日。最长的是新年和冬季至日,分别持续七天。在唐朝,据我统计,一年有53天的节日和假期,其中皇帝生日三天,佛祖生日一天,老子生日一天。宋代有五十四个这样的节假日,但只有十八个被定为“闭关日”,由此可以推断,其他节假日至少部分时间应该照常开放。宋代不认为佛诞、老子生日是法定节假日,这可能反映了佛道影响的衰落。
元朝规定有十六个节日和假期。明清时期,节日和假日一开始甚至比元朝还少。政府法令最初只规定了三个主要节日:新年、冬季至日和皇帝生日。事实上,端午节和中秋节也变得重要了。然而,明清时期的主要变化是采用了长达一个月的新年假期或寒假。秦的官员会选择12月20日前后的某一天作为全国官员“封官”的日子。大约一个月后,再宣布一天“开印”。在此期间,官员仍需不时到他们的办公室来,但司法案件完全停止。寒假可以看作是对假期和节日损失的补偿。
个人在履行对家庭和宗族的责任时(例如近亲的婚丧),政令也规定有回家的假期和类似的假期。最宽大的是唐朝的规定,包括:
1.父母住在3000里外,每三年有30天假期(不包括路程);我的父母住在500英里外,他们每五年有十五天的假期。
第二,儿子加冕时,放三天假;如果是亲戚,总有一天。
3.孩子结婚的时候有九天假,不包括旅途;其他近亲结婚分别放假五天,三天,一天。
四、父母双亡,被迫辞退三年的;如果是军职,就是一百天。
五、其他近亲属死亡的,分别有30天、20天、15天或7天的假期;如果是远亲,分别是五天,三天,一天。
六、由老师亲自去世的,给三天假。
七、个人死亡节,给一天假。
八、五月份有十五天的野战假,九月份有十五天的服装假。
除了最后一项,似乎这些规定大部分都是宋朝遵循的。到了明清时期,这些节日很多要么完全取消,要么变得特殊,要等皇帝批准。唯一被严格执行的规则是,该官员在父母去世后被强制释放三年。这些变化似乎表明,个人对皇帝及其父母的责任有所增加或被不断强调,而对其他社会关系,如对其他亲属和老师的责任则相对被忽视。这显然是明清道德的一个特点。
至于每天的工作安排,有意思的是,地方政府官员的职位在很多地方都像皇帝。这种相似性甚至体现在他们的政府建筑构成的相似性上(当然是规模上完全不同)。当地的一个衙门,和皇帝的宫殿一样,前面有大门和庭院,两边有警卫和小房间,大堂相当于皇帝的正殿,主要用来执行仪式和其他正式的事情。二殿相当于皇帝的其他大殿(尤其是后殿),主要用来完成日常职务。在小衙门里,二厅或二厅的一部分,往往被指定为签押室。无论是在上午的正常办公时间还是在下午或晚上的其他任意工作时间,官员都可以使用这个私人办公室或办公室来阅读官方文件或与他的亲信和助手进行讨论。皇帝还会指定一个内厅或办公室用于同样的目的,虽然它不被称为签署室。衙门后面的部分作为行政长官家人的住所,相当于皇帝后宫。
皇帝的日程通常从晨会开始。仪式聚会通常在节日或每三天(三、六、九)和五天(五、十)举行。不太正式的聚会可以在其他日子甚至每天举行。开会的时间出奇的早,早上五六点左右。如果到七八点钟才开会,就被认为太晚了。清朝的皇帝经常参观北京郊外著名的圆明园。为了准时到达,许多官员不得不半夜起床。总的来说,清朝的统治者忠实地遵守了这个早期王朝的时间,这无疑有助于清朝成为一个稳定而持久的王朝,尽管是一个外国人。
然而,清朝皇帝的例子可能不会被地方官员效仿,尽管他们可能会在自己的办公室里遵循类似的时间表。即使在雍正帝严密监视各省督抚的时候,官员们的工作仍然非常缓慢。据雍正朝印的《州县事》记载,许多府县官员早上根本不上班。“州县事务”要求他们改革。至于效果,就不好说了。
中央政府通常用鼓或钟宣布办公时间的开始(或结束)。地方政府,尤其是都道府县,一般用不那么威严的声音来传达和管理。在挨打的惩罚下,官员和信使们不得不准时到达我的办公室。到了元朝,桑格全甚至在祥符也严格地用这种方法来对付他的下属。赵萌,一位著名的艺术家和学者,因为在晨钟敲响后才到而被鞭打。只是在赵萌向上级投诉后,桑格才将这种惩罚局限于曹礼。
对于官员的升迁,服务的时间(劳动)和服务的业绩(功绩)是同等考虑的。至少早在汉代,就已经如此规定了。但是,不清楚哪个朝代的政府使用签到簿让官员签到。例如,在元朝,官员、小官员和政府仓库的警卫必须在所谓的“尤袤文礼”上签字。在明清时期,许多机构使用类似的签到簿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惯例。在唐代,定期值班的官员都要在“直书”上签字,这大概是更早的时期就有了。有时候守夜人只是一个虚假的故事。比如北宋时,四馆官员为了躲避守夜人,经常装做肚子疼。于是,亭子的夜签到簿“过夜历”得到了“害腹历”的外
当然,一个谨慎的官员不仅遵守办公时间,还会增加许多额外的工作时间。我想引用曾国藩任两江总督期间的工作安排为例,当时他正在率部平定太平军。曾国藩在同治元年(1862)八月十九日的日记中记载,他决定自己每天的日程必须包括以下几项:
半天:看客,听话,制定优惠政策,点名看练习,写亲笔信,看书,练字。
后半天:看今天的文件——修改信件——批稿——查钱账
晚上:石闻-温孤-检查和批准手稿-检查和回应项目。
曾国藩决定上午特别注意官员和军务,下午特别注意报销,晚上集中精力研究文学。总的来说,从他的日记中可以看出,这是他每天的工作方式,虽然不同时间会有变化。我还想补充一点,为了平衡工作,他每天都要下一两盘围棋。但因为他不是特别聪明的棋手,所以只是偶尔玩玩,可能花的时间不多。显然,他在履行职责时非常勤奋和认真,他的榜样同时影响了许多人。
曾国藩是个谨慎的家长。他不仅为自己,也为家人制定了工作时间表。根据他小女儿的自传,他在1868任两江总督时,给家里的女人们定了这样一个时间表:
早餐后:做配菜,小吃,酒酱之类的,吃。
午后:纺花或亚麻,服装要紧。
午饭后:做针线活和精细活。
酉刻(二班后):制作男鞋、女鞋或缝制衣服、粗活。
男人在家要做四种作业:看、读、写、做。曾国藩亲自检查了这项工作。他的课有的一天检查一次,有的几天检查一次,有的一个月检查一次。
这让我们想起了帝国时代中国学生的时间表。中央官学(国子监或国子监)的学生待遇与官员大致相同,也有相当多的假期。这些学生人数不多,多为数百人,数千人则很少。大多数学生在私立学校学习。他们上午下午都努力学习,只有重大节日才放假。明清时期,私塾也有为期一个月的新年假期或寒假。
关于学校时间表,我们必须注意一个在中国教育史上通常被忽视的点,那就是农民子弟学校只在农闲时上课。汉代的著作《四人月令》(这本书主要是农民的时间表)规定,九岁至十四岁的儿童在一月、八月、十一月上小学,十五岁至二十岁的成年人在一月、十月上大学。唐代中央官学的学生也有五月十五天田假,九月十五天衣假,显然是为了适应来自农村的学生。在宋代,农民子女就读的乡村学校被称为“冬校”,因为这些学校只在冬天开课。东雪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现在。
和尚和道士有严格的作息时间,因为他们是自治团体。僧侣们每年日程中最引人注目的项目是起源于印度的“夏安珠”。僧侣们必须在4月15日到7月15日呆在自己的寺院里。对这一要求的解释是,在夏季的几个月里,僧侣们会遭受大雨,或者他们会不自觉地犯下杀人的罪行。前者在印度确实比在中国更容易发生,后者也有可能。但是这个规定在中国实行了几个世纪,尤其是唐宋时期。“夏”以各自寺庙里的一顿大餐开始,以各自寺庙里的一顿大餐结束。
在寺庙里,钟鼓被用来宣布每天日程的时间,寺庙准确的钟声对邻近的俗人真的很有帮助。有些和尚确实承担起了唤醒人的责任,每天早上打铁牌或者敲木鱼。到了宋代,他们在京城异常活跃,不仅用他们的工具叫人起床,还报告气候是晴是阴是雨,晨会的种类。每一个宣布破晓的和尚都有自己的区域,时不时的向门边区域的店铺和家里乞讨食物。
寺庙里的生活应该是安静的,但不是在节日和每个月的第一天和第十五天。这时,寺庙会打开大门供人们烧香。在一些节日,这些地方会变成繁忙嘈杂的市场。僧侣们还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带一些小礼物去拜访他们的捐助者,以筹集施舍。这和宣布破晓的和尚为了换取他的服务而给予的施舍是不同的。还有,认为僧侣完全寄生在其他方面也是错误的。这对于遵守“一日不食”规矩的唐末宋初的禅僧来说尤其错误。中国历史上有几个时期,寺庙比较富裕的时候,僧人会从事大规模的借贷或者其他商业活动。中国有几个赠金制度,似乎都是源于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