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的早期文明遗址

印度是一个南亚国家,因印度河的梵文名“信实”或其音译“繁荣”而得名。印度河流域是古代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因此得名。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来自遥远西部的拥有先进技术的农民迁移到肥沃的印度河流域,在那里他们修建了运河,沿河的部落逐渐发展成为城市。公元前1500年左右,俄罗斯南部的雅利安人入侵这里,成为古印度的主要居民。印度河流域最大的城市遗址是哈拉巴,因此也被称为“哈拉巴文化”。

印度文明的摇篮

恒河,印度文明的摇篮。印度人民尊称它为“圣河”和“印度之母”。在印度神话中,恒河原本是一个女神,Himawat。印度教徒视恒河为圣河,认为沐浴恒河圣水可以净化罪恶。恒河流域孕育了月亮之国印度。

公元前2500年左右,印度的原始居民德拉维达人建立的奴隶国家开始在印度河流域出现。公元前2000年中期,一支属于印欧语系的游牧部落(即雅利安人)从中亚高原南下。他们征服了印第安居民,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建立了奴隶国家。

公元前1000年左右,印度雅利安人的一些部落开始向该国过渡。公元前6世纪,恒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南印度有20多个小国,是印度历史上的“十六国时代”,也称为民族时代。

到公元前6世纪初,据说印度已经形成了16个国家。经过长期的吞并战争,到了公元前4世纪。在南部恒河流域建立了以摩揭陀为中心的统一国家。在此期间,印度西北部的印度河流域遭到了波斯帝国的入侵。

古印度的种姓制度

古印度盛行原始宗教崇拜,尤其是牛崇拜。战争常被称为“渴望牛”,为此举行盛大的宗教仪式。这些仪式非常复杂和神秘,因此僧侣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于是,就形成了一个以祭司为职业的僧侣群体,也就是婆罗门种姓。后来这些掌管宗教权力、给武士出主意的婆罗门,享有大量财富和权利,成为第一种姓;另一方面,Khshatrili是军事贵族,如国王、战士和官员。他们是仅次于婆罗门的第二种姓:从事农业、商业和手工业的自由民,他们属于第三种姓;第四等级叫做首陀罗。他们是被征服的土著,是穷人,是破产者,是没有土地的人,其中很多人是奴隶。很明显,第一、二等种姓是统治阶级,第三、四等种姓是被统治阶级。为了让雅利安人永远凌驾于被征服的德拉威人之上,婆罗门剥夺了首陀罗参加萨特拉的资格。“Satra”是一种宗教重生的仪式。所以排名前三的雅利安人称为“重生氏族”,首陀罗称为“一生氏族”。除了这四个种姓。土著少数民族和不同种姓之间出生的孩子被视为第五种人,即“贱民”。他们是最底层的人。

种姓制度是印度社会特有的以阶级为基础的等级制度。印度自古以来经历了几种不同的社会形态,但种姓制度在宗教和法律的保护下得以延续,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得到发展。种姓制度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印度的社会经济发展,直到今天也没有完全消除。

古印度的历法

大约公元前1000年,随着灌溉农业的发展,印度有了相当精确的历法。早期的吠陀有零星的记录,比如梨俱吠陀中的三月记录。梵天鹧鸪之书将一年分为六季:春、热、雨、秋、寒、冬。另一种方法是将一年分为三个季节:冬季、夏季和雨季。根据阿达罗的梵天,一年是360天,十二个月,一个月是30天。但实际上月球一周运行不到30天,所以有些月份实际上不到30天。印度人称之为失踪日。它一年大约消失五天,但习惯上仍被称为一年360天。古印度还有很多其他的历法体系,彼此非常不一致。在印度历法中,预计终月和新月之间会有差异。期待月末是从满月到下一次满月的一个月:新月的结束是从太阳和月亮到下一次满月的一个月。两种历法并存,前者更受欢迎。印度月份是以满月所在的星星命名的。一年的长度是通过观察星星的出现来确定的。吠陀摘录-天文学发明了调和周期来调整年、月和日之间的关系。一个周期是五年,1.830天,62个月。一个周期中有两个闰月。农历正月是29516天,一年是366天。这种粗糙的历法一直使用到公元一世纪..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原名乔达摩悉达多,佛教创始人。他的母亲玛雅女王在将近五十岁时才怀孕。按照印度习俗,她应该回娘家生孩子。结果她经过蓝毗尼,在一棵树下乘凉,生下乔达摩悉达多。乔达摩悉达多出生七天后,他的母亲去世,他的父亲数独王把释迦牟尼交给玛哈波戈·波蒂公主照顾,玛哈波戈·波蒂公主是玛雅王后的妹妹,对他照顾得很好。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在16岁时,他娶了城的公主耶伦杜拉,后来生下罗。29岁时,他放弃了皇宫里的舒适生活,离家寻找出路。

起初,释迦牟尼向一些著名的婆罗门学者求教。后来据他们说,他做了苦行僧,苦练了六年。由于过度劳累和营养不良,他甚至晕倒在地。当他醒来时,他意识到苦修不能带来任何结果。他慢慢走进尼莲禅河,用河水洗去身上多年积累的污垢,然后吃着牧羊姑娘善生给他的奶粥,直到体力恢复。他离开尼仁昌河去博尔纳斯。途中,释迦牟尼来到一个叫加耶的地方,在那里他看到了一棵菩提树。于是,他坐在树下打坐,希望得到解脱人生苦难的终极方法,并发誓“不得佛法,便坐不起此座。”经过49天的苦思冥想,他终于意识到自己创立了佛教的基本教义。

佛教的基本教义

释迦牟尼的菩提树下思想,构成了佛教以四谛为核心的最基本教义。四谛,即苦谛(人生苦)、聚谛(苦因)、灭谛(苦因、达涅槃)和道谛(通过修道达到涅槃的途径),人修行、迷惑、涅槃。此外,佛教要求信徒终身遵守“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乱、不说谎、不饮酒。出家的男人叫“和尚”,女人叫“和尚”。他们必须剃光头发,穿长袍,完全脱离家庭生活:在家修行的男性被称为“Wubosoga”,女性被称为“Wubosoga”。僧侣们组成一个叫做“僧伽”的团体。加入社团的人只能靠施舍生活,不得拥有私有财产。每个佛教徒都有旅行传教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