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不同朝代墓葬的差异。

汉代墓葬结构

先秦两汉文献在讨论墓葬制度时,通常有两个重点,一是墓葬制度的发展,二是墓葬制度的等级制度。

前者可以通过墓葬的建筑形式探讨来世世界的社会观念,后者说明墓葬可以体现基于社会阶级的丧葬礼仪。

曾子曾说,“谨慎到最后,人的道德会回归善良。”这种说法既是他个人的期望,也反映了丧葬仪式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历史上对丧葬的重视,至少从商王墓的存在就可见一斑。春秋时期,墓葬和丧葬制度的出现,可以作为那个社会人们重视丧葬的标志。

在战国时期,虽然有一些关于薄葬的言论,但这些意见恰恰说明厚葬是整个社会的大势所趋。这并不是说所有考古发掘的墓葬都是厚葬。另一方面,即使普通人实际上无法进行重葬,仍然会有要求重葬的欲望,这也恰恰说明了普通墓葬自战国以来就以先进的地位使用陶制随葬品的重要原因。

【墓葬研究的意义】【汉代墓葬结构】【竖穴墓和砖室墓的基本结构和鉴定方法】【竖穴木墓】【砖室墓的类型和起源】【结构转型的社会文化基础】

竖穴墓和砖室墓的基本结构及鉴别方法

在整个汉帝国或汉文化圈,墓葬的形制大致可以分为主流和旁支。主流墓葬形式是汉代常见的墓葬形式,继承了先秦以来的竖木墓、土洞墓以及由其发展而来的横砖墓。

支流方面,如四川的崖墓、山东的板岩墓、东北的贝墓等。,属于具有地方特色的墓葬,所以特殊性高,不受欢迎。因此,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汉代墓葬的基本结构,我们将详细介绍主流墓葬中的竖孔木墓和砖室墓。

【墓葬研究的意义】【汉代墓葬结构】【竖穴墓和砖室墓的基本结构和鉴定方法】【竖穴木墓】【砖室墓的类型和起源】【结构转型的社会文化基础】

竖尖木墓

汉代竖孔木墓的基本结构与先秦木墓相同,即从地面垂直向下挖掘一个长方形的土墓,作为放置棺木的墓室。

室的结构一般为长方形箱体,板材的组合方式主要是凹槽榫卯。棺材可以分成不同大小的空间,用来放置棺材和陪葬品。

棺材的形状还是以长方形盒子为主,也有一些头部较宽的情况。至于近代广泛使用的弧形棺盖,更是极为罕见。棺材板的组合是榫卯或棺钉。

除了墓室,还有各种类型的填充物,多为白色膏体和木炭,用于防潮,少数墓葬底部有排水设施。但为了发掘墓葬的方便,墓坑一般都是斗形的。另外,在受楚文化影响的地区,墓道是最常见的墓葬设置之一,可能是为了施工方便而设计的,与墓主人的身份没有绝对的关系。

【墓葬研究的意义】【汉代墓葬结构】【竖穴墓和砖室墓的基本结构和鉴定方法】【竖穴木墓】【砖室墓的类型和起源】【结构转型的社会文化基础】

砖墓的类型和起源

典型的砖墓的建造基本上是从地面向下挖一个竖坑,在竖坑底部开一个横洞,然后在这个横洞里用砖块垒一个墓,把棺材放进去。有的砖室墓有斜墓,有的则建在竖洞底部,而不是横洞。由于砖砌方法的不同,砖室墓的墓葬可以发展成相当复杂的形式。

值得注意的是,砖墓的墓型并不是西汉中期突然出现的,其起源可能要追溯到战国时期山西、陕西使用的土穴墓习俗。

实际上,土洞墓的洞穴形状类似于砖墓中的水平洞穴概念,即从地面向下挖一个垂直的洞穴,到达底部后再侧向挖一个洞穴。最初是作为放置随葬品的龛室,后来逐渐扩大成为放置棺材的墓室。但战国时期洞穴又宽又浅,后来又改造成又深又长的洞穴。

此外,战国晚期,河南省出现了一种立式空心砖墓。这个墓的结构基本上和竖孔的木墓一样。只是木墓换成了一块长方形的大空心砖,砖墓里还放着一口木棺。从这类墓的规模和随葬品来看,墓主人的身份不可能太高,有可能是低级官员或学者。

【墓葬研究的意义】【汉代墓葬结构】【竖穴墓和砖室墓的基本结构和鉴定方法】【竖穴木墓】【砖室墓的类型和起源】【结构转型的社会文化基础】

结构转型的社会文化基础

汉代是中国古代墓葬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此后一直作为墓葬主流的竖孔木坑墓,在汉代被改造为砖墓。如果我们相信一个汉人处理死者的方式基本上是基于一套固定的习俗,而这种习俗也反映了社会上流行的价值观和宗教观,那么这种习俗的改变也意味着人们对某些信仰的观念和其他社会经济状况的改变。

关于砖墓的出现,可以从砖墓比木棺耐用这一点来讨论。砖墓是否来自于一种希望让墓不朽?但是为什么这种希望是从中下层开始的呢?有人辩解说,这是因为当地缺少木材,所以经济实力差的人就用砖来代替。

不管是不是这样,至少我们可以从墓葬结构的变化推断,汉代的砖室墓很可能是将竖砖室墓的砖室搬到了窑洞墓。就像郑州出土的一组战国早期到战国早期的墓葬,按年代顺序排列,第一个是竖孔坑,第二个是竖孔空心砖墓。9?其次是土洞墓,然后是带土洞的空心砖墓,也就是横洞的砖墓,最后还有狭长的土洞,证明了墓葬形制的发展有其传承和脉络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