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怎么回事?
西行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大迁徙事件之一。在明朝中叶至民国初年4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离乡背井,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之间的经济文化通道,促进了北方地区的繁荣发展。
历史上的“西进”,又称“外进”,是指山西、陕西等地的人到长城外的内蒙古草原垦荒、经商的移民活动。
关于“西出口”的位置,历来众说纷纭。目前主流的观点是,最早的“西口”是指黄河渡口的“西口”,山西二人台《走西口》中明确记载,西口的路线是从山西西北部蜿蜒穿过,从陕北府谷(古城)出发。
后来的“溪口”就是指长城口。因为人群庞大而复杂,“溪口”的确切含义其实对于不同地区的人来说是不一样的。总之,“溪口”实际上是指从秦晋到内蒙古的所有关口。
历史上,地处黄土高原的山西、陕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最早开发的地区。农耕文明有几千年的历史。
明清时期,由于地狭人稠,自然灾害频发,许多下层民众背井离乡,四处迁徙。
从地理环境来看,山西和陕北传统上是我国重要的农牧业分界线,口外土地辽阔,人烟稀少。出于各种需要,当地人主动招募大陆人培育种子,而到了清代,出于移民等方面的考虑,逐渐放宽政策,鼓励发展农业。
于是,山西、陕西的人打电话给朋友介绍别人,去了归化城土默特、察哈尔、鄂尔多斯谋生。
上述因素的合力导致了清初至民国时期“西进”之风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