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厦门外文书店

厦门外文图书交易中心有三家书店:中央书店(即联办外图书店)、学府路外图书店和台湾省书店。当然我最熟悉的是学府书店,在厦大附近,光合作用书店旁边。但是书店的装修实在是太差了,地砖都是凸出来的,同时店内也不善于摆放书籍,书籍品种繁多,让书店显得格调低下。走进去,你会有这样的感觉:灯光昏暗,“书香”难闻(很多书真的很难闻)。然而,我通常去购物。毕竟里面有一些历史学术书籍,我也顺道看看,从小峰到光合作用再到这所大学的烂书店。另一个原因是我几乎把书架上的大部分书都翻了个遍,所以它们的乱放对我来说不是障碍,而是一种乐趣。我曾经想过通过改变图书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地位来提高部分图书的借阅率和流通率。其实书店也可以这样做,这当然属于管理学中的“空间视线管理”。我说大学的书店“格调”低,旁边的光合作用也好不了多少。我也不懂图书的编目分类,也想有很多品种。不知道是卖咖啡还是卖书,也可以在北京开分店。看来北京的小资还是比较喜欢这种模式的。小枫书店听说也在北京某地发展,不过估计可能经营的不太好!

现在说一下外土的中央书店,也是庆祝国庆的事情。外图中心书店的问题和上面说的差不多,只是书不太乱。进门后,我的眼睛不可避免地会被“五颜六色”的通俗读物(其实大多是红色和黄色)击中。我绕着一楼的电梯走了一圈,看到一套《全闻松》放在一个高高的书柜里(书柜像壁橱)。这套书的价格真的很高。有许多其他带有“全”字头的书,但《全闻松》是最大的。另外,在一楼,我还看到了一本看似不错的杂志《两岸学术》,里面讲的是两岸图书出版信息。

然后电梯上了二楼,主要是和法律打交道,没心思多看书了。但是浏览了一下音像制品,看到一堆新潮的唱片,比如《三只猫饼干》(何),音箱里放的是阿美的《灵魂的重量》,于是就认出了“在我选择说再见之后”这句话。另外,二楼还有卡西欧电子词典体验店。我买不起,就匆匆路过,去了三楼。

三楼有一家台湾省书店,就先去逛了逛。书不多,这里的台湾省书我见过大部分。比如朱佳宁的音韵学,周祖谟对汉魏南北朝韵演变的研究。有些是以前没有见过的,有些是新出版的,如张风芝的《南宋铁签泉传》、魏培泉的《汉魏六朝称谓研究》、侯乃辉的《诗情与隐逸:唐代文人的园林生活》、何少其的《读书疑惑与临床得失》、杨锐志的《训诂学》、朱启祥的《李贞德》等几本书。还有大陆研究者在台湾省出版的其他书籍,如马克·姚主编的《文明史》。一般来说,书的数量不会太多。毕竟我看半个小时基本就能记下文世哲的书名了。至于质量,还是有一些经典的学术书籍,但是太贵了。一般都是一两百。我记得马有元的《中国小说史释义》是三百多(或者两百多,记不清了)。这本书在厦门大学图书馆也有,但是封套被拿走了。厦大图书馆经常这样做,让我熟悉的书变得陌生,因为我看到的不是密封的,但是看到有封套的原著就觉得奇怪。

看完台湾省书店,看了伟大祖国出版的文史类书籍。大部分都是以前看过的,所以只是随便看了一眼,也有没看过的,比如虞泰山,李晋修的《西域文献札记》,王春雨新编辑的《日本知识录》。

之后买了一杯茶,上了五楼,看了几本英语词典的书,有兰登书屋韦氏高级美英汉词典,COD(简明牛津英语词典),SOED(牛津英语词典),新牛津英汉词典,兰登书屋韦氏英汉大学词典。这本书的英文原版是本好书,词汇量比mwcd(韦氏大学词典)好。

嗯,一直下楼,出门后准备找找台湾省书店。可惜没找到。结果从禾祥西路走到轮渡码头,结果就是今天:腿好困。

走到渡口的时候,我才想起我已经三年没来了,第一次是在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