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公的春秋义与人心的道德自律
在中国历史上,孔子是文圣,关羽是武术家。一文一武相得益彰,成了武功,福了中华。
关公是自宋元明清以来,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崇拜和模仿的道德楷模和偶像。在宋元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祭祀、信仰和崇拜关公的活动几乎进入了所有的社会活动和精神领域。在各个领域,如宗教仪式、官方追悼会、社会教育、商业交往、集会结社、文学创作、戏曲演唱、人际交往、风俗民情等。、关公和关公的忠、义、忠、信精神被模仿和传承。正如的《钦典献》所言:“褒关君,至死不渝,动摇千古之治;他身后的凌薇,是泰国历代的幸运。“关羽崇拜已经成为中国历史长河中最灿烂、最广泛的社会文化现象。
关公作为道德楷模和偶像不断得到弘扬,关公崇拜作为一种道德文化现象得到广泛普及,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以及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规范和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
将纳入儒家体系,不仅是因为他是一位忠勇善战的勇士,也是因为对儒家经典《左氏春秋》的偏爱和具体实践。史书《三国志》中多有记载:“左氏家传羽毛未丰,讽刺朗诵朗朗上口”,《三国志·梦露传》中说:“斯人(关羽)长好学,读左传朗朗上口,梗明豪迈。”
《左传春秋》是儒家五经之首,具有鲜明的政治道德倾向。他的观念强调文明秩序和宗法伦理,重视老幼之分,同时也表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爱国情怀。《左传》通过对人物事件的详细描述体现了其道德评价。有据可查的春秋时期左对善恶大义的评点。
南宋大学者朱在《资治通鉴》中尊为正统。经过各种文艺作品的推广,“寇术”的概念深入人心,关公熟读春秋、践行春秋大义精神的形象越来越受到推崇。
湖北汉口鄯善社《汉·观复子春秋府铭》上说:“考《春秋》是因吕世东、周朝还钱,即将沦陷。我孔子,恐千古君臣之义不明,只好与宗鲁人尊周,委托《春秋》看我之志。.....关夫子欲以救蜀救汉,志在《春秋》之志,此《春秋》自有其人。”
河南北舞渡山山会馆《创戏碑文》说:“左山有孔子,其德高于万山,世人重其文。但有以之为纬的文,必有以之为经的军。只有我观复子是山右人,在汉朝做官。他为天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神武是三军的冠军。尤其可以说是举烛功业,大节挂史书。堪比孔子,被称为武士之子。”
清代魏洁仪《百香寺》:“贵帝(关羽)领春秋,君臣之义,光辉还原。”
清代下令重修当阳汉寿亭孔庙碑文:“从孟子读春秋者甚多,惟(关)侯能见春秋之理。”
清代易在《关帝颂》中称《春秋》的目的是独特的。张鹏易在《关雎子序》中也说:“侯虽不在我们的思想殿堂,却是刚正不阿,忠义凛然,黑暗道学。”也就是说和孔子《春秋》的道是一致的。
张鹏敖是康雍年间著名的清官。康熙帝以他为名臣典范。康熙生前评价他“天下再无其他清官”;他死后,雍正帝称赞他是“杰出的一代完人”,并加少保而死“文段”。
衣过着公平而节俭的生活,“一生一茧,食之无味。有几家帝国书店,只有几亩荒地。”1725于19年2月9日去世时,家中已无多余财产,儿子诚恳表示“无力环顾哀恸”。雍正赐银一千两,葬于遂宁。雍正哀痛减食,两次御贡悼念,称赞他“清正廉明”、“保持清心寡欲,举止从容”...传播竹丝,成就完美一代”。
从1713到1722,敖是近10年的吏部尚书。清代吏部居六部之首。吏部负责全国官员的任免、考试、晋升和调动。为了应对某些人的求情,请大家帮忙。在大宅的大厅里,立了一尊关君的塑像,周仓拿着一把刀站在他旁边。在宝座的一侧,有一个书柜。每当亲友有私事,他就指着雕像说:“关帝君在天,你怎敢自私自利?”一些非常善于交际的人坚持要得到一份好工作。敖笑着幽默地说:“你不怕周将军手里的青龙偃月刀吗?”于是他打消了那些前来求助的人的邪念和妄想。
张鹏奥把对关帝的崇敬和崇拜作为“慎独”磨砺气节的手段,希望关公精神得到广泛弘扬和代代相传。张鹏敖与内阁大臣索俄图经蒙古赴俄和谈时,沿途看到归化城(今呼和浩特)的关帝庙,他的纸条上写着:“远行方知忠义。”张鹏夷在《关帝志》第三卷中说:“后世之人,可以敬神,可以激动,可以察其意,可以测其行,但真心要见其为人,也可以因读《四志》而激动!”它显示了“关公的精神感应”的神奇功能和塑造道德良知的神奇力量,因为这个上帝来自自我意识。
《大学》曾说“小人无所事事,无所事事,是不好的。当你看到一个绅士,你就厌倦了,掩盖他的无能,专注于他的善良。一个人看到自己是没有好处的,如果他看到自己的肺和肝。这叫中有诚,外有形。所以,君子必慎独。”意思是那些没有信仰,没有道德修养的人,独居的时候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他们遇到人品好的好人,会嫉妒谣言和污染,但表面上,他们会假装做了好事,尽力表现自己的美德。其实欺骗自己有什么意义呢?每个人都不是傻瓜,每个人都有灵魂的触角。一个真诚的人能像看清自己的内心一样看清一个伪君子。这就是所谓内心真实的想法会显露在外面。所以君子慎独,独处时亦诚慎。
张鹏易“崇拜神灵,以情感激励他们,学习他们的意图,测试他们的行动,并希望看到他们作为人”。第一,他把关公的神性放在春秋时代,确定春秋精神的绝对权威,不让外物扰乱自己做事的心。用孟子的话来说,就是“立者先,小者不可夺。”拥有一颗正确的心,在面对诸多外物的诱惑时,能保持内心的平静,不为外物所动,达到“任凭风浪起,稳坐渔舟”的超然境界,从容自如地面对各种挑战。
关公春秋义思想最基本的价值是唤起人们对规则的尊重。对与错,善与恶,褒贬都是属于他们的地方,人们的内心应该受到道德良知的约束,受到赏罚。关公精神不仅是一种隐性的信仰,也是一种外在的道德实践。关公信仰衍生出的道德原则将成为忠、孝、信、诚的基础和良心约束。
现代社会虽然是法治社会,但“为政以善不足,为善不能为己”。法律约束是他律,是依靠外力约束自己行为的“外因”表现;道德自律是自我约束自己行为的“内因”表现;从中国传统哲学的智慧来看,外因是条件,内因是基础,外因只能通过内因起作用。法律能发挥多大作用,取决于全民的道德素质有多高。总的来说,社会秩序的良好运行主要是靠全体公民的道德“自律”来实现的。没有道德的共同遵守,法律只会处处碰壁,得不到实质性的执行。
中国传统的社会秩序是如何构建和维持的?在中华五千年文明中,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所谓国法,家规。当然,国家法律是需要大家遵守的,但也要懂得尊重家规、家训和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民俗。即使是现在,一些民风淳朴的农村仍然固守着传统习俗,比如村规民约、礼仪习俗秩序、家族祠堂、行业规范、道德规则等。每个人都自觉地受到既定的道德约束。关公文化和关公精神不仅是中国人认同的价值观,也是社会教化和良好民风的重要手段,是法治社会真正落实的必由之路。正如于右任先生为关公庙所写的一副对联:忠义二字团结中国人民,春秋代表民族精神。
《太史公序》引用董仲舒的话说:“《春秋·傅·明·三王之道》,明辨人事之纪,不疑是非,犹犹豫豫,善恶分明,贤而不肖,存国,继绝世,补吾不足,为大王……”《春秋》也是道德的。没有比《春秋》更好的拨乱反正的方法了...如果我们看原因,我们会失去我们的根。.....做你的父亲,不懂《春秋》的意义,会被定为首恶。那些朝臣,不懂《春秋》义的人,会以死的名义被抓。.....所以《春秋》也是大礼。“春秋时期的正义不仅是古代传统社会的行动纲领,也是现代法治社会的行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