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新场

新昌,又名沃州,山川秀美,人杰地灵,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底蕴丰厚,灿烂的古代文明处处闪耀。新昌县的建立始于侯亮开平二年(公元908年),距今已有1100年的历史。由此,从商朝开始,先民就在这里耕种、繁衍、生活。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和几百代勤劳的新昌人,在新昌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他们经历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奋斗,哺育了许多仁人志士,创造了许多灿烂的文明,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新昌文化历史深厚,基础深厚。翻阅县志,新昌县原为越国荒凉之地,秦代为会计县,汉唐时为单县的一部分。侯亮开平二年(公元908年),王钱六开始分析新昌县在东南13乡的位置,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新昌人杰地灵,历史上出现过很多著名的人物,如北宋的兵部尚书石公弼,南宋的左和枢密使王玄,理学家,监察御史黄渡的何建,明代的兵部尚书卢光勋,礼部尚书潘升,都是出类拔萃的人物。近代还涌现出梁百泰、张万成、张载扬等。新昌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早在商代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在新昌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劳动和休息。随着历史的演进发展,一代又一代勤劳淳朴的新昌人在12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发明创造,为后人留下了极其丰富珍贵的文化遗产。在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全县已发现文物古迹284处,其中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分别是:大佛寺石弥勒像、千佛岩石窟、东村水晶矿摩崖石刻、桃树坞应县桥。文物博物馆馆藏文物2517件,其中二级文物23件,家谱308件。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种类繁多,色彩斑斓。王羲之、谢灵运、李白、杜甫、王维、元稹、孟浩然、刘长卿、刘禹锡、、文、朱、范仲淹、叶朋、袁枚、黄炎培、郁达夫等300多位文人墨客在新昌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留下了许多遗迹和诗篇。尤其是李白的《梦登天目山》:“一个航海的游客将谈论日本,那里的水和雾隐藏在无法接近的地方;但是越人讲天母山,...哦,我怎么能对那些地位高、身居高位的人卑躬屈膝呢?他们永远不会被人看到一张真诚的脸!”作为代表,妇孺皆知的唐诗优秀作品,为后人留下了一条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唐诗之路”。勤劳智慧的新昌人民代代相传,也创造和积累了具有新昌特色的戏曲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茶文化等珍贵的地域文化,如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昌调”、填补中国桥梁建筑史上空白的悬链线单孔石拱桥、天目岭的谢巩峥等。新昌地方民间文学艺术种类繁多,丰富多彩。民间艺术有民间音乐、民间曲艺、民间舞蹈、民间杂耍等465,438+0种,有428个班、社。比如慷慨激昂而美丽的紫云随意采摘,幽默风趣的布袋木偶,独具慧眼的连眼戏,粗犷豪放的舞狮舞龙,巧妙的剪纸艺术...新昌名山环绕,风景秀丽,素有“东南醒目”之称,被道教列为福地。在古代,宇易和郁可曾来这里养身讲经。文人墨客纵情山水,吟诗作赋,从未失书。金代有朱倩、支遁等18位高僧和王羲之、戴奎等18位高僧在涡州隐居,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到了唐代,杜甫、李白相继徘徊,众多诗人接踵而至,形成了“唐诗之路”的文化奇观。至宋、元、明、清,范仲淹、朱、叶适、刘基、徐渭、王思仁、袁枚、等历代名人,都有诗文。黄炎培、郁达夫、和尚尹光等现代名人也驻足流连。自然风光与文物相得益彰,为新昌文化增光添彩。历史文化遗产分布广泛。新昌县历史文化资源遗产分布广泛,有1.200平方公里,16个乡镇街道有历史文物和文化遗产。例如,有摩崖石刻,如沙溪龙帝殿的白竹岭、东村水晶矿的摩崖石刻、儒岙王度大桥的万马渡和石城山的摩崖石刻。大佛寺的摩崖石刻随处可见。比如大佛殿五层亭的后崖上,有刘建辉的书《站在万仞上》;余写《天柱参天》时有明嘉靖在亭外的悬崖上;山门外的石壁上,有屠洪湛的书《南无阿弥陀佛》,右边有米芾的书《面壁》,左边有奉化裴的书《珍奇洞》。大小放生池的岩壁上,有弘毅大师题写的《放生池》书:《南无阿弥陀佛》、《大势菩萨》,大放生池的岩壁上,有大佛洞。如斑竹村外的司马悔桥、下寨村的永济桥、池上村前的迎仙桥、过桥村的黄渡桥、乌石坑村的万安桥、若岙村的皮色寺石桥、赵枕村前的大青桥、九五村的吉安桥等。新昌人民自古善歌舞,善武功,多才多艺,爱巧杂竞。截至目前,新昌已有465,438+0种民乐、曲艺、杂耍比赛,428个班社遍布新昌。曲艺“坐唱班”是该县流行的一种民间曲艺,每逢喜庆节日和庙会,常被群众请到堂上坐唱。大大小小的班级俱乐部有110,几乎覆盖了每个乡镇。大唱班10-12人,小唱班7-8人,每人使用二至三件打击乐器或丝弦乐器,分担生、旦、净、终阶段角色。民间舞蹈是这个国家所有民间艺术中最丰富多彩的。按其表现形式可分为动物仿真舞、灯舞、面具舞、人物化妆舞四大类,18种,213类。其中舞狮是全县最受欢迎的民间舞蹈,有123个班社。舞龙也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艺术。这个县有22个班级俱乐部。赵昌西溪、董熙村的大青龙、大黄龙长100余米,竟陵西溪的双龙、青弋、黄衣长60余米,参加舞蹈的有16人。龙舞时,宛若江河,蔚为壮观。此外,民间艺术如“哑背疯”、“莲花走”、“鼓吹亭”、“樊氏”、“目连戏”、“木偶”等都颇具地方特色,可惜很多都失传了。新昌文化遗产历史悠久,影响深远。该县地处曹娥江上游,东临奉化宁波,南接天台,西南接东阳、磐安,北接嵊州、绍兴。地势东高西低,多山台,山脉呈南北走向。黄泽河、澄潭河、新长江并行,地理特征十分明显。这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疆域富,一方文化富。”新昌历史文化底蕴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与宗教尤其是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晋朝时中原大乱,新昌密林密布,交通闭塞,人烟稀少,环境幽静,是佛门子弟谈经道的天然风景区。许多僧侣在石城沃洲停留,建造寺庙并传播他们的教义。“六家七派”中,有五家在此兴盛,至今仍留有不少舍利子。著名的有澄潭新建的寺庙、县城西部的南岩寺、市区居东(山茂)山庄的东(山茂)寺、三坑的真君殿、涡洲湖的真君殿。其中最著名的是南朝时期的古刹——大佛寺。石窟中的石弥勒佛像被称为“江南第一佛”。建于南朝齐雍二年,15年由田亮监工凿成。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它与北方的龙门石窟、云冈石窟一起,是古代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千佛寺位于大佛寺西北,建于齐永明年间。它分为两个洞穴,大的有1020个壁龛,小的有35个壁龛和35个雕像。这些雕像栩栩如生。大佛寺又称宝相寺。宝相寺古今中外都很有名,高僧众多。它不仅是佛教徒朝拜的圣地,也是宗教文化交流的中心之一。晋代高僧谭广在法兰、俞法开、支遁在此设寺走街。南朝一僧胡、舒、尤雕刻大佛留下“三生奇功”,寺内至今仍有“明师幔塔”。晋朝时,道教兴盛,书圣王羲之辞官归隐。曾在鼓山炼丹,在王汉龄(在沙溪)创办金庭道院。道教称神仙居住的名山有七十二座,又名洞天福地,新昌有三座:沃州山、天目山、司马悔山。新昌地理条件得天独厚,名山环绕,自然景观优美,文人墨客来此沉迷山水,吟诗作赋。值得一提的是,杜甫、李白相继漫游唐代,众多诗人相继而来,形成了独特的“唐诗之路”文化奇观。据统计,《全唐诗》收录的2200多位诗人中,有312位诗人徜徉于山野,占总数的14%。《唐人英才传》记载的278位才子中,有174位去过该校,占63%。他们大多是唐代诗坛的杰出人物,在这里留下了许多传唱千古的遗物和诗篇,形成了其他地方难得的文化积淀。杜甫的《庄游》、白居易的《卧周寺》、李白的《梦登天目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唐诗之路”对唐诗豪放、绮丽、隽永风格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新昌民间艺术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大多数民间艺术与农村地区的传统习俗和节日有关。说到传统节日,民间艺术是发挥作用的机会。每年春节,全国各地的舞狮班都会走过村子,表演舞狮和拳击。忙的时候一个村要接待两三个狮子班。元宵节,很多村子都有舞龙灯的习俗,大市居、城关、澄潭、大名都有这种习俗。此外,还有船灯、灯笼、灯笼。坐唱是遍布城乡的一种民间音乐活动。主唱随机播放歌曲。每逢喜庆场合,他都邀请班级演出,由受害者支付报酬。多年来,新昌县县政府提出了建设旅游大县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在利用文化遗产发展旅游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提高新昌知名度、发展旅游经济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大佛寺”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应该说是保护、开发、利用最好的历史文化遗产。螺洲湖真君殿已经完全恢复并对外开放,也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千佛岩”石窟被文革破坏殆尽,令人痛心,至今未修复。另有15处文物被列为县级保护,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非物质文化遗产“调调”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对今后的开发利用非常有利。然而,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流失的威胁,急需抢救措施。